谁来和直-20“并肩作战”?

最近几天一直有朋友在后台留言,让施佬有空的时候给再掰扯掰扯直-20,作为今年国庆节阅兵最有可能首次公开亮相的大型装备之一,直-20在此之前的关注度和曝光度其实一直算不得低,作为中国完全自行研制的10吨级通用直升机,无论是作为陆军空中突击部队的人员运输装备,还是作为执行其他任务直升机的基础平台,又或者作为海军舰载反潜直升机的平台,这款装备对于中国军队的意义显然非常重要。

500

▲ 直-20都刷上战术编号,意味着距离真正服役已经不远了

在直-20之前,虽然解放军对于空突部队这种概念并不陌生,对于抗击直升机机降作战也有过长时间的作战准备经验。无论是在越南地区观察美军的“空中骑兵”,还是在三北地区对抗苏军的直升机突击作战,甚至于新世纪在跨海登陆作战中对抗敌方的陆航联兵旅逆袭,解放军都是动过一番脑筋的。但在解放军自己这里对于这类部队的组建和装备准备上,却是长期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500

▲ 越战在展示直升机的脆弱的同时,也展示了缺乏重武器的越军面对直升机突袭时的被动

这其实多少和我国在80年代以后直升机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有关。在80年代之前,除了701、延安2号之类的轻型直升机外,直-5、直-6和直-7三个型号到80年代都处于尴尬的境地:直-5这么个用活塞发动机的老家伙早就落后了;直-6虽然在70年代末实现了定型,但一来总体设计和国外产品比有差距,二来该机的涡轴-5发动机性能和寿命都不乐观,加上试飞期间曾经因此引发了一等事故,在下马前距离投入使用还有相当的距离;至于直-7则因为在性能上与计划仿制“超黄蜂”的直-8相冲突,加上项目完成度较低,因此也在70年代末下马了。

500

▲ 直-7如果按照当时的研制进度,很可能到90年代也没有办法首飞

80年代之后的中国直升机工业,一度全力扑在了直-8和直-9这两型法制直升机的仿制身上,这两款直升机在随后一段时间的命运却并不相同。直-9由于是许可证生产,法国方面在帮助哈飞(也就是当时的122厂)掌握生产领域也下了不少功夫,从组装整机到逐步提升国产化率,整体生产可算是有条不紊;相比之下,直-8由于是测绘仿制,相关的进展就要艰难很多,特别是涡轴-6发动机的功率长期无法达到法制原型机的水平,以至于航空工业不得已只能“降标”定型。结果1990年底,直-9已经完成50架的组装和生产,而1989年8月,第一架量产的“降标”直-8才刚刚交付。

500

▲ 直-9的顺利国产化,与法国在履行合同时的守信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这样的差距,直-9随后一面继续生产通用运输型,一面开始开发武装型,但直-9作为一种4吨级的直升机,在成建制运输全副武装的士兵这件事儿上并不擅长;而直-8因为性能有限,军方并没有大量采购的兴趣。虽然该机一直维持低速生产,但更多是为了维持生产线不断线。真正在这一时期批量装备我军陆航并承担人员运输任务的主力,是从俄罗斯引进的米-8和米-17系列直升机。

500

▲ 整个90年代和2000年后的中国陆航,“漫天河马”可能是最准确的描述了

虽然直-8的生产和改进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当使用新型发动机和航电系统的的直-8F定型以后,解放军也增加了各种类型直-8的采购量。但在这一时期,毫无疑问米-8/17系列才是陆航突击运输的主力。这对解放军陆航的相关装备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甚远的影响,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研制的“山猫”全地形车的尺寸完全是以在米-17直升机机舱内能够搭载作为标准研制,而由于直-8系列的机舱宽度略窄,这又导致了后者无法直接运载而只能吊挂“山猫”全地形车。

500

▲ 这样的景象要到2000年以后才能看见

直到这一时期,解放军陆航的发展方向虽然已经清晰,但整体状态还是以解决有无为主。陆航组建的空中突击力量也是以步兵和携行的轻武器为主要输送对象,这样的情况下,米-8/17较大的货舱虽然在运输货物时更具优势。但对于解放军来说,执行空中突击机降任务的运输直升机在解放军装备体系里基本空白,需求却相当急迫和巨大。也正是因此,直-20尽管在总体性能上并没有超出其参考原型“黑鹰”直升机所划定的范围,但该机在我军中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500

▲ 直-8G虽然在性能上比起直-8有了很大提升,但“山猫”……还是只能吊挂

直-20作为一种强调“突击”的运输直升机,虽然经常被拿来和“黑鹰”和米-17“一较高下”,不过在解放军的体系里,该机和米-17并非完全的取代关系,而有一种微妙的“配合”。这种配合在美俄军队里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型”,但解放军这一种不仅和他们都不一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解放军的这种配置……多少看起来有点low……

500

▲ 直-8L是未来一段十年里和直-20搭配的最豪华搭档

从直-20从头到尾都“致敬”美制黑鹰直升机的角度看,解放军对于美军的空中突击力量构建显然颇为认可,美国陆军的直升机运输力量由承担突击运输的“黑鹰”系列直升机和承担运输任务的“支奴干”重型直升机组成,后者的有效载荷超过9.5吨,大约是前者的一倍;而在解放军大量引进米-8/17时期的俄罗斯军队,与米-8/17搭配的是最大载重超过20吨的米-26“光环”直升机;但在解放军这里,直-20这种突击运输直升机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主要的搭配作战对象,将是米-17系列和直-8L,甚至直-8G系列直升机。

500

▲ “支奴干”的载重可以轻易吊挂一门M777型榴弹炮以及相应的炮班和弹药

一款10吨级突击运输直升机和几款13吨级的直升机进行搭配运用,在目前看来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13吨级直升机可以设法携带“山猫”系列全地形车,一方面通过让机降空突部队配备此类装备大幅度增强其地面机动能力,一方面通过为空突增加包括自行迫榴炮、火箭炮、直瞄支援火炮乃至野战防空武器在内的重装备,大幅强化原本以徒步步兵为主的空突部队的攻坚拔点和火力压制能力。

500

▲ “全域机动部队”理论上都能够用直-8L和米-17系列进行运输

但相比美军能够使用直升机方便吊运各类轻型车辆和牵引火炮,快速进行力量投送和阵地构筑,或者俄军能够利用米-26重型直升机投送包括各类中轻型车辆或者大批物资给养的能力,解放军的几款13吨级的“重型”直升机的投送能力都十分有限,而直-8F、直-8C甚至直-8G这几款因为机体设计无法在机舱内搭载“山猫”的直升机,其战场上实际可以投送的装备类型更加受限。

500

▲ 直-8这样机动性不咋样,运输能力也一般的“重型直升机”自然会有点尴尬

虽然有关中俄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的消息已经传闻许久,该型直升机规划中的机舱空间和15吨的最大载重也完全能够弥补解放军重型直升机与世界水平的差异。但作为一款两个国家联合研制,且相当多核心技术由俄方掌握和提供的产品,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将其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很显然也存在相当的困难。而在此之前,解放军这种10吨和13吨直升机的混搭状态,也许将成为至少未来十余年内的主流配置。

500

▲ 这款载重接近CH-53K的重型直升机何时能够开始试制原型机,目前还很难说

对于基础不牢又走过不少弯路的中国直升机工业而言,直-8和直-9的历练多少让中国的直升机制造工艺和世界主流接轨,而直-10和直-20这两种直升机“从头到尾”的自主研发则提升了直升机工业全行业的能力与水平,而要将中国的直升机谱系全面补完,实现各个重量级的直升机型号的国产化,则无疑需要在今天取得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才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