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缺少“耐心资本”?

500

来源|中访网

作者|一杭工作室

近段时间,知名投资人、TPG集团中国区董事长孙强发表了自己对“耐心资本”的看法,阐述了他的视角下“中国资本市场缺少长期耐心资本”的原因。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缺少“耐心资本”,和国内消费者消费习惯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周期有关。那到底什么是“耐心资本”?当前有关部门又为什么要强调构建“耐心资本”呢?

什么是“耐心资本”?为什么要构建“耐心资本”?

“耐心资本”,作为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去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会议精神提出,“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壮大耐心资本。”今年“耐心资本”又在最高层会议上被提到,并迅速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热词。在金融学的解释中,耐心资本主要指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的,专注于长期的项目或投资活动,并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

4月30日,最高层召开会议,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做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部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词就是“耐心资本”,会议提到:“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这是近年来,“风险投资”第一次被写入如此重要的会议通稿中,“耐心资本”也是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一个金融词汇。

此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促使长期资本成为耐心资本”、“国有资本要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国家领导人也在关注“耐心资本”的影响力。为什么构建“耐心资本”成为一个新的风向?它又能为市场环境带来怎样的变化?

首先是和大环境有关。当前,整个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地缘政治错综复杂、经济深度调整超预期,不少行业都陷在调整之中,消费信心不足。就比如,在5月23日领导人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领导人就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严重下降,与美国差距拉大。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单》可知,2023年我国以340家独角兽企业位居第二,而美国为703家;与上一年相比,全球新诞生了500多家独角兽企业,我国仅增加15家。

这就和资本市场“耐心”不足息息相关。要知道,美国创投基金存续期通常在10-12年,而我国一般是3-5年就退出,对初创型科技企业支持相对乏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耐心资本作为支撑力量,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等提供稳定的支撑。

中国为什么缺少“耐心资本”?

耐心的“风口”来了,但仍需要时间检验。在谈话中,孙强就解释了他认为中国缺少“耐心资本”的原因。比如投资人担心回报率、收益率,机构资金不足等。其实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市场避险情绪太重。

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完善经济政策释放需求,鼓励投资。但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投资金额显著下降。按清科数据,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完成募资1.82万亿元,同比下降15.5%,仅为美国股权投资市场的59%;投资金额则仅为6928亿元,同比下降23.7%,仅为同期美国市场的八分之一。

同时,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2024年3月中国存量在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1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3.2万亿元。在IPO逐渐收紧的大背景下,目前存量资产退出情况堪忧,且普遍面临延期难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市场要发展风险投资,首先要让投资者感到风险是可控的,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在努力维护市场环境,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保护民营经济,让民营经济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良性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中国消费市场会迎来更长久的景气周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