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亿人次端午旅游,消费数据背后有哪些看点

出发!出发!

2024年,国内消费者铺天盖地的出行热情掩盖不住了。

一张张打车订单、一场场火爆的演唱会背后,国内消费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让我们从一组数据看起:

今年一季度,我国消费零售总额达到120,32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旅游业和娱乐业增速名列前茅,国内旅游总人次14.19亿;

去年8月,统计局甚至首次新增了一个指标——服务零售额,以展示国内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步从实物消费为主,转向更高阶段的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

在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下,消费已经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尤其是2023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2.5%,提高了43个百分点。

如果要用一个更生动的维度来观察,占据居民“衣食住行”中小半壁江山的“行”,将会成为极佳的生活变迁观察窗口。

庞大的消费用户,喊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口号,化身成追求“悦己体验”的消费者,在一次次尽情出游中享受人生。

500

出发,有了更多选择

观察消费者的出行变化,可以感知一个时代的情绪和发展阶段。

今年的出行消费热,从五一烧到端午,几乎没有低潮。

被誉为“大周末”的端午三天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是2019年的119%。

小假期尚且如此,五一长假更是“热力十足”,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8%,花费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

足足有28%的人,之前或许并不热衷旅游,但今年,他们决定对自己好一点,背上行囊出发,去体验一番不同的人生和天地,尝尝未曾吃过的美食,见见未曾欣赏过的美景。

在路上的人,从“说走就走”中收获满满的快乐,尚未出发的人则蠢蠢欲动,蓄势待发。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3年各季度国内居民出游意愿维持在90%以上,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

经济学家香帅这样总结“中国式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活一次)”——“低成本,强体验”。一方面,消费降级是趋势,另一方面,又是真的觉得人生苦短,需要多多体验。

在这个背景下,松弛感十足、性价比最高的“旅游下沉”就成了2024年中国人出行的最大关键词。

端午三天假期,人们将目光投向周边小城市,“中短途周边游”成为出行热词。

其中,一线城市用户,用一笔笔打车订单,为京津冀、大湾区等城市群的消费添砖加瓦。热度最高的秦皇岛拥抱北京来客,其异地滴滴打车的需求环比端午前上涨132%,在珠海、汕头的异地打车需求环比则均上涨超100%。

除了异地打车外,不少人还盯上了更优惠低碳的顺风车,实现跨城出游。

500

端午假期,滴滴顺风车出行订单量同比去年涨幅超100%。潍坊之于青岛,淄博之于济南,中山之于珠海,盐城之于苏州……完美诠释了所谓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呆腻的地方。

今时今日,比起需要打卡的各种旅行目的地,旅行本身已经成为了目的。

在这背后,除了社会基建日渐密织以外,是小城市的“互联网基建”与“消费环境”都越发完善,从滴滴这类新商业模式让出行更便捷,到星巴克、霸王茶姬等一众新消费品牌下沉,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势了拉平大小城市的消费体验,为“县城游”提供可行性。

另一大显著变化是,人们出行的目的也在变化。除了一碗麻辣烫,一顿小烧烤能够激发人们出行的欲望,一场酣畅淋漓的音乐节和演唱会,更是出行的重要推动力。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越发火热。今年五一假期,前往各地大型音乐节演出举办地的滴滴打车需求,环比节前上涨430%。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的演唱会主流消费群体,也在从粉丝逐渐转向普通大众。

比起偶像歌手们,今年最火的莫过于伍佰和凤凰传奇。这两位国民度极高的歌手们,一开嗓就能引发“全场大合唱”。

不少全家一起出动的网友感慨,“票价1280,自己唱了1200”,“吼了一晚上,感觉压力都消失了”,“原来中国人有自己的心理医生”……

500

图源:pixabay

从偶像活动转向大众消费,火爆的演唱会经济折射的是情绪消费的崛起。

《2023青年消费调研》数据显示,近一半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消费。不仅如此,年轻的消费者对于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更高,他们已经组建起了情绪浓度、文化滋养和自我充实三个维度,打造了一个精神追求的世界。

500

小众群体“崛起”

作为用户生活的重要一环,出行也最能体现不同主体的崛起。

与发达国家经验相类似,在中国,小众群体的越发“不小众”,也让他们的需求被日渐看到。

比如,越发壮大的60岁以上“银发一族”,如今人数已经超过2.9亿——这个数量,和印尼的全国总人口相当。

与体量齐头并进的,是他们的消费能力。全国老龄委调查数据显示,“银发旅游”人数已占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银发族”正成为旅游消费的生力军。

500

图源:pixabay

这些6070后,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弄潮儿,见证了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也享受到了时代变革的红利。相比于上一代,思想相对开放、财务富裕的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拿到了退休金,自然会更加乐意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可以想见的是,有钱有闲的老头老太太们,开始“拿捏”轻松出行的方式。

端午假期,老人滴滴打车订单上涨51%,北上成津广的银发人群,打车出行最多。

这是一组非常可喜的数据。它充分说明,在科技狂奔的年代,占全社会相当大比重的老年群体并没有被抛下,反而努力跟上了时代大潮。

要知道,8年前《2016年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还显示,两成老年人遇到出行困难时会放弃出行,还有五成老人需要求助子女。

出行,对于他们而言曾经是一种困难;但现在,却成了顺手而为的小事。

在这背后,有各地政府进行适老化叫车服务的推动,也有出行app积极改进的努力。比如,滴滴老年版可以直接生成出发点,无需输入目的地,一键叫车。

500

滴滴出行老年版界面,一目了然

这种适老化的“互联网新基建”,正在畅通老龄群体消费规模提升的“毛细血管”,让更多的消费力得以释放。

另一边,更为小众的养宠人士也迎来了出行的高光时刻。

2024年,国铁做了一份高铁宠物运输问卷调查,期望推进高铁托运宠物。由此引爆一波舆论,让无数养宠人士欢欣鼓舞,将“宠物能上高铁了”顶上热搜。

500

据《2023中国宠物行业趋势洞察白皮书》数据,中国养猫、养犬家庭数即将突破8700万户,还在朝着亿级一路狂奔。

当养宠和旅行双双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携宠出行”也开始成为新潮流。

抢先高铁一步布局的,是对市场需求更为敏锐的网约车企业。滴滴数据显示,顺风车五一携宠出行订单量,同比去年已经大幅上涨31%。

带着自家毛孩子们踏青嗅花,徒步爬山,溯溪戏水……已经成为出行中不可忽视的一抹亮色。

500

图源:pixabay

早在2022年3月,滴滴专车在北京试点推出了宠物友好的携宠出行服务,并逐渐在上海、杭州推广。受过培训的司机们,在车内配备了一次性宠物尿垫和宠物专用清洁消毒剂,一程一换垫、一宠一消毒,大大便利了养宠人士的出游。

有这么一句话,在大都市中广为流传,“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是看他们如何对待动物。”

从银发游到携宠出游,背后折射的是一个更宽容,也更多元的平台经济。

500

到处都是中国人

当国门大开,世界再度恢复流动和繁荣,世界各地都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

500

社交媒体上,网友们惊呼“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中国城”

从冰岛的塞里雅兰瀑布、印尼的布罗莫火山、埃及撒哈拉沙漠,乃至北极寒冰处,无处不是中国人的身影。

这种直观印象,似乎并非错觉。一组有趣的数据是,中国游客已经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1035个城市。

500

“我在米兰很想你”的中文牌子,引发本地人围观打卡

图源:网络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也显示,2023年,出境旅游人数超过8700万人次,预测2024年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3亿人次。

当出境游再度繁荣,中国游客却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粗暴地“买买买”,或者是跟团打卡景点,而是选择了可以深度体验本地文化生活的自由行。飞猪数据显示,不管是今年的五一黄金周,还是端午小假期,出境自由行预订量的占比都超过八成。

用双脚自在体验陌生城市的街道,在citywalk中感受异域风情背后,是出行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人的全球流动,滴滴国际版已经深入海外14个国家,成为不少国人的出行首选。

端午假期,中国用户海外滴滴打车需求同比去年上涨107%;而在时间更长,对于出境游更友好的五一假期,这一增幅已经去到了458%,翻了四倍不止。

这些数据涨幅背后,是一单单生动的友好体验。

“简直是发现新大陆!”有博主发帖分享自己在日本打车的愉快经历:

为了赶8点的飞机,她在异国他乡面临打车无人应答的情况,同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用了滴滴,结果“一下子就叫到车了”。这一经历让她喜出望外,直呼“滴滴国际真给力”。

500

图源:小红书

还有人在日本出租车上看到了广告,熟悉的logo和“滴滴橙”,让人觉得颇有一种遇见熟人的安全感。

500

图源:小红书

2024年第一季度,滴滴国际业务总单量为7.9亿单,同比增长44%,其中业务日均单量达到870万单,均创下历史新高。

业务量增长的同时,滴滴的国际业务交易额也高达208亿元,同比增长51.4%。

“海外游,找滴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出国用户的首选。

500

结语

2024年,国内居民消费生活的一个关键词是流动。

以前的流动,或许是生计,或许是无奈,或许是奋进,或许是希望;

现在的流动,则更添一丝自在、闲适的味道。

他们的兴趣、爱好,还将在未来持续重塑消费格局与文旅供给。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