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卫星测运控“排头兵”,航天驭星已有偿服务超350星/箭
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中,卫星测运控是重要一环,影响着卫星发射后能否成功执行任务。如果把卫星比作风筝,那么测控系统就是控制风筝的线。如果没有这根线,风筝要么飞跑,要么坠地。而这根线的服务周期,是卫星工作寿命的全过程。可以想见,随着卫星发射数量增加,对测运控的需求也将呈爆炸式增长。
最近,商业航天测运控企业“航天驭星”,在航天任务中频繁“露脸”。6月6日,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将TEE-01B星(地球之眼1号卫星),纳星三号A星、B星共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航天驭星为此次发射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和全部3颗卫星提供测控服务。
实际上,今年以来,航天驭星已多次为国内卫星提供测运控服务。据融中财经统计,航天驭星自今年一月起已完成10次卫星测运控服务。截至目前,航天驭星已有偿服务359星/箭。航天驭星首席执行官(CEO)董玮向融中财经透露,2023年航天驭星收支基本平衡,今年将会有可观的利润。
回顾过往,航天驭星深度参与了国内商业航天测运控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多项首次成就。
航天驭星参与中国首次商业测控,服务“八一·少年行”科普卫星;建成国内首个商业卫星测控站并取得首个执照;建成国内首个商业卫星测控中心;建成中国首个商业综合定标场。
从这一点上看,航天驭星无愧是国内商业航天测运控的“排头兵”之一。拥有先发优势的航天驭星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此前不久,该公司刚刚完成近5亿元B轮及C轮融资。
进入商业航天最早的那批测控人
航天驭星是国内最早那批从卫星测运控进入商业航天的企业。
SpaceX如今是全球范围领先的商业航天服务商,其发展的每一步也在影响着航天人对商业航天的认知。对从传统航天单位出身的航天驭星团队也不例外。“SpaceX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航天也可以商业化。”董玮表示。
2015年,SpaceX提出“星链”计划,将卫星互联网提上议程。卫星互联网旨在用卫星网络建立全球性的互联网覆盖,提供更便捷、更高速、超低延迟的互联网连接服务。“星链”计划一同开启了全球商业航天的新篇章。
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2015年,中国政府核准了第一个民用商业遥感卫星“北京二号”在印度发射。同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其中提到,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
在全球商业航天热潮与国内政策支持下,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等商业火箭公司,九天微星、天仪研究院等商业卫星公司陆续涌现。“这让我们很振奋,感觉未来商业航天会爆发。”董玮表示。
爆发前夕的商业航天市场,蕴藏着不少机会。“航天的产业链很长,除了火箭和卫星,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测控、运控、碰撞预警、定标等卫星在轨运管服务。未来国内将有数千颗卫星发射,谁来为这些卫星提供在轨运管服务?”团队在当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2016年以前,卫星测运控等在轨管理主要由“国家队”承担,在全球商业航天大发展的趋势下,传统测控资源明显无法承载。董玮等初创团队当时得出了一个判断——“测控是未来影响商业航天发展的短板之一。”于是在2016年,航天驭星成立,从卫星测运控切入商业航天。
航天驭星也是首个为国内卫星提供商业测控服务的民营企业。做“开拓者”并不容易,航天驭星开展了大量尝试与探索。“航天驭星作为一个民营公司,建这些地面站,在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需要履行什么样的审批程序?要建地面站就要拿地,怎么去拿地?需要不停地去尝试、沟通,非常耗费时间,耗费精力。”董玮称。
但从结果看,航天驭星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成立初期那两年公司快速发展。2017年,航天驭星成为首个建设国内第三方商业卫星测控站的企业。2018年,航天驭星取得了国内首个商业卫星测控站电台执照。
不过,市场环境的突然变化也让航天驭星遇到了麻烦。董玮回忆,创业初期印象最深刻的是2018年的资本寒冬。“由于前期过于乐观,公司经营策略过于冒进,加上融资困难,账面现金紧张,不少员工离职,创始团队压力很大。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申请了银行贷款,度过了困难期。”董玮称。
数据显示,2018年前11月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金额达1.03万亿元,同比下降6.6%。这是自2012年来,投资金额首次下降。但好在2018年年底,航天驭星成功完成了Pre-A轮融资。经历了此次危机,董玮表示,公司在后续发展过程会严格保证资金链的安全,发展更加稳健。
在2018年以后,航天驭星也保持了稳健的融资节奏。天眼查显示,除2022年,航天驭星在2019年-2023年每年都能获得至少一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2024年5月,航天驭星完成近5亿元B轮及C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由重庆数投领投,C轮融资由中山投控旗下中山创投及招商母基金领投,中金资本、清科母基金等头部基金跟投,元航资本、君度资本、厚纪资本等老股东持续加码。
打造测运控全系统技术闭环
航天驭星的先发优势源自创始团队对行业的敏感性,及时准确锚定商业卫星测运控业务。对测运控全系统的打造,则来自团队对更广大市场的追求。
去年7月,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了第26版卫星产业状况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2022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中,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卫星服务业收入占比最高,分别为51.6%、40.3%,相对应的收入为1450亿美元、1133亿美元。
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与卫星服务业也是航天驭星重点发展的两个方向。航天测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星上通信机、地面站、基带、测控软件、轨道计算与仿真等各个环节。而航天驭星的技术能力覆盖了测运控全系统。
按业务划分,航天驭星收入主要来自卫星地面系统高端装备,包括测控站、遥感接收站、卫星互联网信关站;及航天器在轨运管一体化服务及卫星增值服务。在卫星地面系统高端装备方面,航天驭星为中国四维、时空道宇、椭圆时空等客户建设了数十套卫星地面站。同时,公司也成为国内两家卫星互联网企业的地面设备一级供应商。
此外,航天驭星也将业务拓展至下游应用端。遥感数据运营服务平台航天驭星业务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方向。在董玮看来,卫星产业的本质是数据服务,发卫星就是为了获取数据或传输数据。但目前各个卫星公司的数据是碎片化的,相互割裂,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做到融合以实现更大的价值。
从卫星角度看,商业遥感卫星正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的主体,《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在轨工作294颗,其中商业遥感卫星在轨工作189颗,占比超过六成。2022年我国新增商业遥感卫星为2021年的3.3倍、2020年的6.4倍。
基于此,2023年11月,航天驭星位于宁夏中卫的“航天云”项目正式启动。“航天云”的建成将为卫星运营商提供从卫星数据接收到地面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应用与分发为一体的解决方案,可以综合多家卫星数据,让用户方便地获取各类卫星的数据和服务。同时方便卫星运营商销售卫星数据和服务。
拓客模式层面,董玮介绍,一方面航天驭星目前是行业公认的头部测控企业,所以有不少客户主动联系;另一方面,商业航天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卫星和火箭客户数量有限,比较容易实现与新客户的连接。
从中游卫星测控服务向下游延申至数据解决方案商,航天驭星商业化也稳步前进。董玮透露,2023年航天驭星收支基本平衡,今年将会有可观的利润。
“让卫星更好用,让卫星更易用”
成立之初,航天驭星就抱着“让卫星更好用,让卫星更易用”的理念,因此如何解决行业痛点,提供更好服务,是航天驭星始终关注的课题。
董玮告诉融中财经,眼下,在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平衡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是最大的问题。“商业航天用户对成本非常敏感,企业要保证服务像传统航天一样的高可靠,还要不停地去降低成本,这对商业航天公司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他称。
对此,航天驭星从三方面给出解决方法,
一是加强研发,为客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航天驭星为客户提供包含星上通信机、地面站、基带、测控软件和测运服务在内的卫星在轨运维解决方案,用户付出的总成本更低,测控通信更加可靠。
二是努力实现测控技术自主可控。董玮介绍,航天驭星自主研发基带、地面站及测控软件,所以系统总体和系统联调能力更强,测控服务的成本更低,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的各类需求。据了解,航天驭星通过自主研发地面设备从而将商业卫星测控成本降低至传统航天的10%-30%。
三是大力推进国内外地面站网的建设。
卫星对地面的覆盖,地面站对空域的覆盖都是有限的。例如我国的卫星只有在我国的地面站覆盖范围内经过才能进行测控,时间多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如果想跟踪到更多卫星圈次、更多火箭弹道,就需要在全球更多地点部署地面测控站。
航天驭星已建成了包含60余套地面站在内的全球化的卫星地面站网。测控范围覆盖中国全境和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董玮表示,对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航天驭星具备单星每天22圈次的数传能力。
此外,由于卫星测控是非标准化的服务,对工程经验要求很高,所以测控企业服务的卫星数量越多,经验越丰富,服务越稳定。截至目前,航天驭星已有偿服务359星/箭,客户覆盖星河动力、天兵科技等商业火箭企业;中国四维、航天宏图、时空道宇等商业航天客户。航天驭星积累的大量客户再次证明了其服务的可靠性。
商业航天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与不确定性,航天驭星将坚持初心,为未来的商业航天大爆发做准备。董玮表示,航天驭星将始终坚持“让卫星更好用,让卫星更易用”的初心,“坚定地相信我们走的是正确的道路、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以一种敢为人先、不怕困难的精神,想尽一切办法去把事情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