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互联网上的“俄乌之争”是两种隐喻的竞争与冲突
【本文由“eagle”推荐,来自《很多人说俄罗斯很快要拿下哈尔科夫是件好事,但我真的不这么认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文互联网向来戾气很重,各种社会问题和国际话题都容易引发观点冲突、论战和谩骂。
两年多来,俄乌战争的系列话题更是造成了大陆网友的激烈对抗和撕裂。有网友表示,俄乌战争甚至惹得多年好友拉黑绝交,一谈俄乌问题,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归根结底,互联网上的“俄乌之争”是两种隐喻的竞争与冲突。为避免惹恼任何一方,本文仅讨论两种隐喻对“俄乌之争”的影响,不讨论谁对谁错。
其实,俄乌问题错综复杂,牵涉艰深的东欧历史、地缘政治、国际公约和大国博弈,但网络上的俄乌叙事却趋于简化和戏说。由于严重的信息过滤和扭曲,我们有限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都难以驾驭这个复杂的国际问题。因此,中文互联网会借助一些大家所熟悉的隐喻来理解并讨论俄乌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两种隐喻就是“台湾问题”和“抗日战争”。
在“台湾问题”的隐喻中,网友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理解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这其中“美帝”都是挑拨离间的邪恶势力。于是将“我们”代入俄方,不知不觉间与俄罗斯产生共情,与美国有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在“抗日战争”的隐喻中,网友将乌克兰对俄罗斯的英勇抵抗理解为当年中国军民对日军的无畏抗战,这其中美国都是援助受侵略一方的正义盟友。于是将“我们”代入乌方,不知不觉间与乌克兰产生共情,与美国有了盟友的情谊。
只是换了一个隐喻,同一场战争的敌我关系彻底颠倒了,可见隐喻对我们的认知有着巨大的操控力。
“台湾问题”和“抗日战争”都能迅速激起国人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激情,但两个隐喻在解释“俄乌问题”时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被不同隐喻所左右的网友自然势同水火。但使问题更复杂的是,同一个大脑并非简单被其中一个隐喻所垄断。真实情况可能是,两个隐喻同时在一个人的头脑里徘徊,其中一个像活火山,另一个像休眠火山。当舆论环境有变时,那座休眠火山可能就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