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想选小语种时,老师说这是给成绩不好学生的选择,但实际就业非常好

我当年考大学其实特别幸运,因为我是在完全无意之间,选了一个大家都不看好、但实际上当年就业相当好的专业。

在高三之前,我一直对大学想学什么专业没有太多概念,后来高三很偶然看到一本书,上面有一个女孩讲述自己报考小语种的经历,我就觉得,哎,好像学外语也不错?

于是,北外来江浙沪招生的时候,我就报名考它的西班牙语,但说实话也没想太多。不过,一把材料交上去,就遭到了当时班主任和教导主任的反对。两个老师都来找我谈话了,当然,他们的意见也是出于善意:

“小语种考试,主要是给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的一个选择。你成绩那么好,还是学的理科,选理工科的专业多好啊?就算实在想学外语,也可以走统招的英语、法语之类的大语种,就业前景要比西语这种小语种好得多,小语种就业路子太窄了,等等等等....“

但我当时就觉得,比起理工科,我还是更喜欢外国文学,而且提前批能“上岸”也挺不错的,还是坚持报名并考上了。

后来,真的就是沾了中国高歌猛进扩大开放的时代红利,在全球化的快车下,中国与拉美扩大合作的大量需求,正赶上了中国西语专业人才的稀缺。在那些年里,西语的就业情况出乎我意料的好,即使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没有使它失色分毫。

以当时北外西语毕业生的出路为例,大家去的地方大多是现在普通背景的大学生很难进入的: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中石油、中粮、保利、工行,etc...尤其是男生,找一份好工作真的很容易,女生出路也不错,最差也能是个大型事业单位保底。

今天北外西语的就业情况怎么样,我已经不太清楚了,但小语种专业整体,早已不复当年的“黄金时代”。不过,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我高三听了老师的话,选择了当年看起来更吃香的专业,我后来的路,是会更顺畅,还是相反?而如果后来的学生们听了我的经历选择了西语,又是否会“掉坑”?

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很多时候,基于当前现实的选择,未必就符合未来的需求。可是,谁又能真的预测未来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