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退路可言!大国,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第一新质生产力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斯丝

山火,席卷了西南三个省份;冰雹,从广东一路砸到东北;冻雨,让高铁直接变成了乌龟爬;洪水,更是从南到北反复出现……

今年才将将过了一半,很多人就经历了这辈子最多的极端天气。

这还远不是结束,我们刚刚经历了最热的一年——2023年,但今年注定不会比去年好过多少。

有人说,人类早期暴虐式的能源开发和碳排放,让我们终将迎来更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有人说,这是地球大气环境的周期更替,无须过虑。

然而,环球同此凉热,如果减碳和清洁能源替代能让人类远离深渊,让生活变得更好,那就应该积极去做。

更何况,大国博弈的现实早就让我们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而绿色革命的产业先机这一次也被我们悄悄握在手中。

5月30日,美国《时代》(TIME)发布2024年“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2024 TIME100 Most Influential Companies),共有7家中国企业上榜,分别为华为、比亚迪、远景、拼多多、百度、小米、传音。而在新能源领域,远景因其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的重大贡献和巨大影响力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入选的绿色科技企业,并被冠以“绿巨人”的称谓。

500

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新质生产力正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正如这次《时代》的评选,像比亚迪、远景、华为等率先在绿色能源、绿色出行、智能物联网等方面领航的中国企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跨国公司代表,带着在中国历练出来的新质生产力,走向全球,赋能各地的“新工业化”和“再工业化”。

在获得《时代》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后,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远景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对于远景的认可,就是世界对众多中国新能源企业为全球绿色转型所做贡献的认可。

这条路并不好走。但这一次,这个绿色工业革命的爆发前夜,没有人可以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

01中国绿色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一家企业怎样的创新,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绿色转型,乃至全球绿色能源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我们可以从《时代》的评价中得到部分答案。

“作为风电、储能、绿氢、动力电池、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多面手,远景在绿色科技领域成绩斐然,既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又打造了电动方程式世界冠军车队,其率先创造的零碳产业园正在成为推动全球脱碳的重要力量”。

《时代》对远景的评价,关键词是“绿色科技”与“脱碳”。

单个看似乎只是在总结远景科技的业务成绩,但实际上,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凭借绿色实力和推动全球脱碳的影响力,入选这一榜单。

50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绿色工业革命进程中,绿色科技则是第一新质生产力,中国已经把这个第一新质生产力牢牢握在手中。

2021年,《时代》开始发布“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第一个入选的新能源企业是来自丹麦的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沃旭能源(Orsted)。

此后四年,陆续有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这一名单,但自远景开始,《时代》开始认可中国能源企业在绿色转型和助力减碳实践上的全球影响力。

从关注企业自身转型,到衡量绿色实践的价值半径,这是评判标准的变化。意味着西方社会正在接受中国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路径,并受益于中国企业的低碳实践。

02“反梯度转移”实验

中国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路径,正在打破旧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

旧能源产业,指那些靠石化能源催生的产业。

中国虽并未赶上工业革命的先机,但中国工业体系同样以能源和能源技术为驱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满地“流油”、遍山“藏矿”的东三省在举国力量与技术倾斜下,黑土地上开出了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制的汽车、下线了第一台重型机床......

改革开放后,中国承接着西方后工业革命时期的产业转移,先进技术先是滋生了“亚洲四小龙”,再辐射到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

而西部地区在工业建设中的角色,仅停留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辅助东部地区发展的工业大礼包中。

“东南沿海-中部-西部”,这是中国产业习惯走的发展路径。但新能源产业若依照这一“梯度转移”的顺序,西部地区永远无法走在时代前列,中国也无法在30年内追平与发达国家的碳中和水平。

所以,一次成功的“反梯度转移”实验,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捷径,也是《时代》选中远景的原因之一。

笔者了解到,早在2022年4月,远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落地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这一由远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基于创新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了清洁、稳定、安全的能源供给,形成了工业领域规模化的离网解决方案,释放出可再生能源的全部发展潜力,为西部创造了新的绿色发展机遇。

500

近日发布的《远景零碳行动报告2024》中提到,基于零碳产业园模式,远景在赤峰打造的全球最大150万吨绿色氢氨项目的首期也已经顺利投产。该工程借助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突破,实现了风光储同氢氨醇生产的高效耦合,解决了零碳氢能发展的重大成本挑战,让“新石油”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500

减碳方面,赤峰绿色氢氨工厂以全球先进绿氨工厂标准建设,搭建起全球首个全流程绿色氢氨产品碳足迹数字化平台,帮助产品快速获取欧盟等高标准市场的“通行证”。并且,这一项目使用100%绿电来生产液氨,成为全球绿色氢能发展的里程碑。

2023年,凭借全球最大商业绿氢项目和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远景成为全球唯一获得COP28“能源转型变革者”两项大奖的企业。

500

同时,以内蒙古代表的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业水平也来到全新高度。

这表面上是一次“反梯度转移”实验的成功,但实质上仍未摆脱工业革命的发展规律。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并不完全归因于曼彻斯特拥有庞大的煤炭资源,而是在纺织业鼎盛时期,英国一心琢磨如何提高纺织机械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煤炭于蒸汽机的革命作用。

否则怎么解释,中国发现并使用煤炭的历史绵长,却并未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

因为催生工业革命的不是埋在地下的自然资源,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一能源,来加速人类文明。

今天远景的“反梯度实验”就符合工业革命的催发规律。

500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

张雷曾生动描述过内蒙古对于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在2023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现场,他说:“第一次参加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时,我说要向鄂尔多斯高原下埋藏的煤炭致敬。第二次参加零碳产业大会,我说要向石油致敬。今天谈及新能源,我要向穿越蒙古高原的风致敬。”

而在2023年,远景以创纪录的22GW风机订单位居全球风电整机商榜首。远景正在用绿色科技创新让风能流动无远弗届。

500

03绿电在哪里,产业就在哪里

若放在更大的工业文明里,《时代》将远景认为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是认可他的产业实践,打破了传统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副作用。

以煤炭和石油为驱动的两次工业革命,锻造了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形成了一个惯例:哪里有先进产业,哪里就缺少绿色。

踩中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就因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

彼时的英国,烟囱林立在帝国荣光下,让狄更斯发出“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的感叹。

中国同样如此。地理课本上刻画出的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密度分割线,更划分出中国最明显的贫富差距。

以用电量为例,胡焕庸线以东,是社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相辉映。东部地区数以千万计的现代工厂和家庭,耗费了我国全社会45%的用电量,才编织成了璀璨灯光。

500

代价则是现代城市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胡焕庸线以西,因为企业鲜少踏足,人才出多进少,用电量占比少,经济发展落后,却最大程度保留了自然的绿色。

但以绿色能源为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形成“绿电在哪里,产业就在哪里”的格局。

最明显的例子是,发达国家已经要求华外资、合资企业最早在2030年实现“去碳化”,但当前中国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仅为三成,也难怪前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会说,这让9%的欧盟在华企业决定不再追加投资或离开中国。

500

并且,从碳排放成本来看,2023年欧盟碳价已经突破100欧元/吨,换算成人民币约720元/吨。而中国的排碳成本最高也才突破100元/吨。

500

一旦欧盟开征碳关税,这近600元/吨的差价,就是中国企业出口欧洲国家要交的“过路费”。而必定有大量的中企无法承担这沉重的关税,最坏的结果是,外企撤资,中企止步,中国与世界产业将加快脱钩断联。

所以,发展绿色产业,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抉择,没有退路。

以远景在鄂尔多斯的零碳产业园为例,依托鄂尔多斯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园区已经形成了以远景为龙头,华友等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美锦国鸿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

对鄂尔多斯的区域发展而言,远景发挥头部引领优势,集聚氢能装备、风机制造及其产业链,在当地打造新能源装备产业,同时引入远景智能、远景创投产业,突破包括新材料研发在内的高端技术瓶颈,推动鄂尔多斯成为绿色科技创新高地。

500

众多产业链的扎根延展,形成以“绿色能源创造绿色经济”的自循环。

而园区内部,远景利用智能物联网对园区内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完成碳中和,最终为产品形成可追踪溯源、符合各类国际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绿码”,实现零碳产品的生产。这也将为中国企业破解国外的“碳壁垒”提供可行的路径。

张雷曾表示,前三次工业革命最关键的要素是生产效率,效率背后是快速、无序的扩张,最后的结果是人类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定是生产效率和永续发展的融合,但它的发生需要一个摇篮、平台和基石,才能把可再生能源技术、数字智能和生物合成技术三大关键生产力有效融合。

零碳产业园就是这样的摇篮、平台、基石,它在绿色工业革命涤荡之际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业体系,成为参与这场革命的新单元。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这些零碳产业园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开发和交易、工业技术改造等方式,不断吸引现代企业跃过那条胡焕庸线,将促进东西部的平衡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富裕,成为实现“3060”目标的主力军。

04全球脱碳的“中国方案”

当然,要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企业,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远景为全球脱碳贡献了多少力量。

从最表层的说起,全球脱碳的第一步是绿电的深度覆盖。

《远景零碳行动报告2024》显示,以储能为例,截至2023 年底,远景储能已在全球参与超过2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过 15GWh,在手订单超25GWh。

2023年,远景与Harmony能源收益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HEIT")达成战略合作,为其在英国Wormald Green和Hawthorn Pit两地的电站提供电池储能系统(BESS),储能容量分别为 30MW/60MWh 和49.9MW/99.8MWh。

500

HEIT作为英国领先的电池储能开发商和运营商,选中远景为合作伙伴,不仅仅看重其高品质的储能电芯、强大的项目部署及交付能力和已经被验证过的2小时储能系统使用记录。更底层的考虑是,他所提供的产品是否在碳排放上合规。

高标准下,远景得到欧洲企业的认可,再次证明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不再只是纯技术的较量,而是技术与减碳水平的共同交锋。

从产品输出下沉至产业出海,标准化的产业低碳方案正以中国内蒙古为圆心,向海外辐射。

为配套奔驰、宝马、雷诺等一线客户需求,远景科技集团旗下的远景动力已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3大生产基地,零碳锂电产业园的模式已在全球复制。

2021年6月,在法国总理马克龙的见证下,远景动力与法国雷诺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建设杜埃动力电池工厂。工厂一期9GWh(吉瓦时)项目总投资14亿美元,预计今年底投产,生产的动力电池产品将配套给雷诺在欧洲市场最畅销的R5和4ever电动车型。

这一项目能落地,得益于远景在国内的零碳产业园实验。国内样本模式向杜埃工厂的平移,让其获得来自欧洲投资银行(EIB)等超过10家著名金融机构约10亿美元的融资,这是近几年欧洲规模最大的绿色项目融资典范,并获得“国际项目融资(PFI)”的2023年度欧洲项目融资大奖。

雷诺之后,远景又与法国苏伊士集团和法孚集团签约战略合作项目,将零碳产业园的可复制经验,转化为工业领域脱碳的重要途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500

而远景除了自己变“绿”,也带领上下游的供应商在零碳产业园内走向可持续,这就是远景这样的链主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

“客户会要求我们提供碳足迹的数据层级,其中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的产品,也涉及一些零部件的碳足迹信息”。远景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表示,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重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数据提供,这种情况下,远景为自身供应商设立了高标准。

“我们2023年底已经实现了99%绿电生产的目标,致力于2025年实现100%绿电生产,现在我们要求重点供应商给远景提供的产品也要有100%的绿电生产。”孙捷说。

此外,更明晰、具体的建设标准正初步落地。

2023年,远景携手国内外权威机构及企业,共同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零碳标准,推动国际认证互信和国际绿色贸易,提高产品绿色竞争力。

同时,由远景参与推动的《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 国家标准也正式完成了立项工作,该标准将为国内低碳/ 零碳产业园区提供从规划布局、统计核算、减排路径、评估改进、信息披露等方面提供统一、清晰的前瞻性指导。

从绿电的输出,到模式的复刻,再到标准的制定,其实在推动全球脱碳的努力中,不是只有远景一家企业。那些认同远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价值观的企业自发地走进他的“零碳伙伴圈”,又以一个个零碳产业园为基础单元,汇聚成了一股日益壮大的中国力量。

500

05结语

有人高喊3060双碳目标,有人恼于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可能却很少人知道,中国能源企业在全球绿色转型上的站位在哪里。

减碳不应只是工业绿色转型的一环,更应该是下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股潮流。

在刚刚过去的儿童节里,泡泡玛特联合远景推出“零碳正当潮”碳中和文创礼盒。

500

礼盒中不仅有一款DIMOO经典复刻系列手办,还包括将远景旗下产品——伽利略风机、智慧储能系统、绿色充电机器人产品等比例缩小制作的手办,展现出“零碳”与“潮流”的双重理念,让认识减碳“从娃娃抓起”。

这也并非泡泡玛特和远景的第一次合作。作为泡泡玛特产品全链条碳管理合作伙伴,远景利用方舟能碳管理系统为手办进行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分析,从第一款碳中和产品起,就助力手办从原材料到生产、物流等环节都实现节能减碳。

工业产品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体现的是远景所代表的新能源企业的理念升级。

不仅要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更要为可持续理念的普及创造入口。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