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能,中国普通人吃的水平是世界最高了?还有哪国不错?

1. 产生这个疑问是看农业GDP数据,2022年中国人均农业GDP是美国1.4倍。也就是粗略地评估,人均享受的农产品价值比美国高约40%。反对者会说,中国农民数量比美国多得多,农民的人均生产力还不够高。但这说的是人均吃喝的农产品,生产人数先放一边。

2. 还有个事,我经常去住得近的穷亲戚家蹭吃喝。是真穷,房是租的很老旧的楼,车也没有,靠老公打工养两个女儿。厨房是典型的穷人厨房很乱,但吃喝水平相当高,自己做菜成本不高,各种食材做出来和下馆子差不多,所以也常去吃。两小女孩也显得营养充足,还经常买各种高级水果。感觉自己做饭,穷人也能吃得不错。

3. 吃的最差的就是低收入打工人,没时间做饭,就外卖或者苍蝇馆子。我仔细观察,这类馆子明显在升级,不是很难吃,不然也没人来了。主要就是装修一般,格调不行,10多元吃的不算太差。而且打工人不会一直吃低价的,经常改善性聚餐,大吃大喝不算奢侈行为。

4. 还有外卖,最近感觉真太方便了,选择越来越多,要什么吃的都有。低价的也有,也不难吃。网上买各种零食,选择太多了。加上下馆子改善下,要想吃喝享受,不是太困难。会做菜就更简单了,可以玩出花来,买菜也是手机下单很方便。

5. 从人均农业GDP看,比中国高的主要国家就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还有挪威、冰岛等人少的北欧国家,打点鱼就人均数值就很高了。中国人均农业产出高,肉也不缺了,还有各种做菜手艺,还有方便的外卖,还买外国的水果、牛肉等吃食,下馆子也不贵经常去。监管严格后,食品安全也大幅改善了。真有可能,中国普通人吃喝水平是世界最高了。不知道还有哪国不错,似乎都有严重缺陷,外卖不方便等等。

6. 这事有点反直觉,为啥人多吃喝水平反而高,人均农业资源也不是多强。人多农业需求多,规模生产,2000年以后工业化水平上来,农产品价格反而便宜了,猪肉价格就很低。人多创造性高,各地都在积极发明各种美食。旧社会中国普通人吃得很差,地主应该都不行。很多美食是改开后发明的,美食大爆炸了,烹饪学校一堆人整天琢磨,创新出来就是钱。人多服务好,外卖半小时后就送来了。

500

热门评论 30

  • 地主吃得好不好呢?我太爷爷家就是地主。
    我大爷长身体的时候,吃了半个长工给的菜盒子,什么是菜盒子?皮是小麦面掺豆面小米面杂面,里边是野菜馅加些肉碎,烙成的半圆形馅饼,收麦农忙时,劳动强度极大(现在的小年轻估计已经无法理解有多大了),所以主家要给长短工都要吃好吃饱,那天中午吃菜盒子,长工除了窝头随便吃,还有三个菜盒子!这当年可不得了的!因为我太爷爷自己全家除了重体力劳动陪全程的都不吃的,全家只要是后勤老弱都喝稀的啃窝头。有位长工其实也是一位本家我叫二爷爷的,看我大爷可怜,就自己拿的三个里撕了半个给他,结果嘴里有肉味,被我太爷爷闻到了。。。
    爷爷打孙子有多狠?高中不读了(当年这个跟现在读博似的),投国军去了,然后被俘虏,变成共军。。。一路过长江后来退役,直到解放后很久了,全国都晃荡遍了的人,还跟我太爷爷很生分。
    我家是什么样的地主?中等吧,不能算小地主,不到一千亩地,就这,地主本人除了过节接待客人或者劳动强度过高一年都不吃肉和细粮。
    其实地主吃什么,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很传神,尤其那个富农家舔碗的习惯,虽然恶心,但真实啊!

  • 全部楼层
    北田共
    中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好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外国人吃的东西得多甜吗?实在理解不了。
    有钱的话去趟美帝,去趟沃尔玛,买块cheese cake……
    那种甜是吃了一口就想吐掉的甜,那种看着优质奶酪做成的和5刀的价格买来的甜食吃了咽不下去扔了觉得浪费的恶心感觉我在美帝待了两三年才克服掉。
    而且美帝的蛋糕甜点的甜度基本是和价格成反比,沃尔玛买的比全食的甜,whole foods比专做甜食的法式甜点店的甜……
  • 我说个刚发现的事儿:农业生产率。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我们的农业生产率同步大大提升。前几天去了一趟车厘子(山东大樱桃)生产地头,技术不懂,就谈劳动力,50亩的面积就一个人,负责技术兼生产管理,偶尔聘请两三个周边农妇打打帮手。据说50亩还只是因为多的土地还没与村集体谈好,一个人专职还可以打理更多土地。另,随着车厘子国产化增多,我们实现车厘子自由的日子快了😆
  • 全部楼层
    多特雷迪奥
    我举一下我家的例子!
    我家是靠祖上(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儿)专治不孕不育起家的!然后家里购买了不少土地!开始供子女读书!我爷爷的爸爸的兄弟靠读书考取了举人(我们家族唯二的举人),然后成为了地主!大约有900多亩田,N个山头吧。
    据我爹说一般收三成的租,如果租牛的话,牛生了小牛犊子,我家占75%,租户占25%,大约一条牛腿的价格!但是这近千亩的土地,年产租粮只有“16万斤谷子”!
    而这16万斤谷子大部分都要拿去缴纳我爸爸的哥哥姐姐的学费!自个家所剩无几!虽然不至于吃糠咽菜,但是生活水平的确不咋滴!我爸说:“我虽然是十四少,但是总盼望着过节,过节了就有肉吃了!”!哪儿像现在天天发愁今天买啥菜?吃点儿啥?
    贵为地主家的孩子,穿的总要好点儿吧?哥哥穿过的衣服缝缝补补弟弟总要穿的!所以我爹“十四少”没少诟病他还是地主家儿子的衣着的,总是穿带补丁的衣服!但也比当时一户人家只有一条裤子的窘状要好上很多!
    要说地主家啥最舍得投入,我感觉我们家,读书投入最多!我最大的姑妈读了女子大学、我的各个伯伯都读了高中,全靠那16万斤谷子才能支撑下去!
    而我们家呢?解放初期,我爷爷被枪毙,我的某个伯母被人侵害自杀……到现在我爷爷的尸骸也没找到……
    我倒不是说我们家族可怜啥的!
    回到“没被镇压”的说法,连我家这种小地主斗被镇压,甚至被宣传为XX刘文彩!
    当年的地主阶层,没被镇压的应该是极少数吧!
    这得看分地区,我外婆他们村,浏阳那边,他们村的地主的地被没收,然后一起参与分地,都是按每家劳动力人数分配,他们家唯一麻烦的是儿子因为成分不好政审没过关,所以当不了兵,后来在东莞那边做小车司机,我考完一级造价师有一次去他们集团面试他带着我找和他关系比较好财务总监那边聊了下,不过他那的需求合同管理方向和我的专业方向不太符合,要负责的事情我掂量了下最后没去,那个原地主的儿子对村里人都很帮忙,我那次去那几天就直接住他家的,我小姨爹爸妈也是地主,他们村也是先没收地,然后大家一起根据劳动力分配,我小姨爹也是因为成分问题,有些地方政审没发过,但是他做生意脑子活,不过在追我小姨的时候,我外婆这边全家不同意,为此还让我小姨在高二那年转学到我老家那边去读了,哈哈哈哈,为了防止读书分心;等工作后他们就在一起了。
    这是比较平和的地方,而我爷爷那边,永州,和广西相邻,那对地主的做法就各有不同了。
    第一个,我爷爷家,我曾祖父是跑船的,在外面没的,我曾祖母在1949年买的地和山(毕竟没出过村子,对政治局势没了解,不过那座山做南朝北和坐东朝西靠山面水的位置都是老奶奶叔伯爷爷们的家族坟地),这块很自然的就被没收,然后按人头分地,但是我爷爷家还是受一些影响,不过这个类别划分并没划到影响政审的范畴;第二个,前妻老家邵阳县那边,她家祖上是当地大族,境遇比我爷爷家要差一点,不过他们家大伯一系是跟党走的,她妈妈小姨一系也是跟党走的;第三个,爸妈单位同事叔叔家,他们家是我爷爷更南边的南边的南边的某县,那边武斗比较残酷。
    按我从长沙到衡阳到邵阳到永州的一路观察下来,其实还是和生产环境相关,地多水多产出多的地方,总体来说,除掉那些飞扬跋扈欺男霸女的,其他日常积累的矛盾没有那么深,基本都是没收土地,但是一起参与重新分配,那些生产资源不足的地方,那日积月累的矛盾就很无解了,要知道现在村里为了起房子多一皮砖宽少一皮砖宽的地都能起好多矛盾,更别说以前多一捧谷子少一捧谷子的事了,而我党对于地主的处理,除了左倾错误时期,但凡在毛主席负责下的时候,都没有见地主就杀这做法
  • 全部楼层
    浪子肖恩
    你说的没什么大的问题啊,点踩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你吃饭是连油汤都全部舔干净的那种么?如果是,那说明你应该是条件不好难得开一次荤,估计油盐摄入量平均算下来也不高,如果不是,那说明实际油盐摄入也不高,我们项目部食堂那高油高盐的搞法,好多人都吃不完,尤其是那些小妹妹们,如果说统计放了12克/每人的盐的话,她们能吃下去6克/每人都不错了
    而白人饭的含油量,嘿嘿嘿,沙拉酱的油脂占比一般都是50%,高的70%,就算是特型低油脂型沙拉酱的油脂含量也有25%(其他部分,嘿嘿,胆固醇含量更高的部分了,都是人类基因嗜好的),而一碗蔬菜沙拉那几勺子沙拉酱拌进去,至少80%都吃下肚了吧,光这些油脂就够我家一家三口的2荤一素炒菜用油了,然后面包上再抹两刀黄油,用这片面包吸饱放了几块奶油进去熬出来的浓汤的油脂,全下肚了,更不说他们各种甜得齁死人的甜品了,嘿嘿,他们盐确实放的不多,不过油脂和糖是真的全下肚了
  • aid
    牛肉牛奶达到均值再说吧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牛肉,确实从中国的自然条件来看,估计也很难到猪肉的价格,像南美那样产牛肉,不过牛奶就算了,我从小就讨厌喝牛奶,放假时去湘潭大姨他们家住的时候,他们厂有自己的牛奶场,每天下午送牛奶,我和我表姐一人一玻璃瓶,那个年代那个玻璃瓶还回收的那种,我还是不喜欢喝,我倒是没有乳糖不耐,反倒吸收得蛮好,我往横的长确实就是在湘潭长起来的,就是纯粹不喜欢纯牛奶的味道🤣
  • 楚天浪子
    又在洗白地主阶级了!
    话说:这些舔碗的行为,是不是这些富人故意做出来的呢?
    毕竟,高调的炫富,肯定会引起旁人的仇视,而在那个年代,官府可没有能力24小时X365天保护地主和富农的安全,再说官府对这些地主和富农的财产,也是虎视眈眈,时刻觊觎着,这些人不低调点,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当地主和富农的财产以及势力,还有效力和底蕴,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如家族中培养的嫡子,中举出仕了,这就是实现阶层跨越了),能养得起家丁和打手之后,就晋升成豪强,作恶毫无顾忌、不讲吃相的就是恶霸,讲究一点的、灾年救济邻里的就变成了士绅。
    所以,楼主你所说有一千亩土地的地主,正是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往上,他养不起家丁打手,往下他再怎么苦,但终究衣食无忧,能请得起长工给他种地,也能供养得起子弟读书,不至于被上层看轻。
    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他们是剥削阶级中的一分子。
    如果是知道这内情还要洗白地主,那是坏。
    如果不知道这内情在洗白地主,那就多研究一下历史,不要人云亦云!!
    不太知道湖南那面的地主什么样,山东河北这边的地主,一半以上都吃的不咋滴。
    我还记得七几年,大舅母在我家吃饭,母亲表示饭菜不好,大舅母说:这不比地主家吃得好啊,地主也吃不着白面馒头啊。
    小麦磨面后,要往外筛糠,筛的糠多了,面就白,地主也舍不得多筛,吃的是黑面馒头,或者是玉米面饼子
  • guan_15638609791006
    中国人吃掉了世界一半的水果蔬菜,这一点很健康,但又有重油盐的饮食习惯,这又不健康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中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好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外国人吃的东西得多甜吗?实在理解不了。
  • 全部楼层
    北田共
    中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好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外国人吃的东西得多甜吗?实在理解不了。
    真的甜,我媳妇儿出差在美国机场买了点点心说垫吧垫吧,结果基本没吃给带回家了,我试了试,我去,那哪是吃点心,那特么就是吃砂糖球.....
  • 对比生活水平,最直观的就是衣食住行用5个方面。中国是最大的棉麻丝稠化纤纺织品生产国,是最大的主粮肉蛋奶蔬菜水果生产国,有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网,是世界最大家电,电子产品,日用品生产国。配合最强的电子商务,说句遥遥领先不过分。
    唯独这个房子,明明是世界最强的基建能力,最强的建材生产能力,普通老百姓却住着容积率3.0,车位配比严重不足,只有70年产权,租售比高达1:700的房子。这个可不是人口密度的问题,东京/洛杉矶/伦敦的人口密度都高,一户建或者连排或者独栋才是主流。太影响幸福感了!!!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72
最热 最早 最新

  • 雪夜闭门懒读书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首席老农
    地主吃得好不好呢?我太爷爷家就是地主。
    我大爷长身体的时候,吃了半个长工给的菜盒子,什么是菜盒子?皮是小麦面掺豆面小米面杂面,里边是野菜馅加些肉碎,烙成的半圆形馅饼,收麦农忙时,劳动强度极大(现在的小年轻估计已经无法理解有多大了),所以主家要给长短工都要吃好吃饱,那天中午吃菜盒子,长工除了窝头随便吃,还有三个菜盒子!这当年可不得了的!因为我太爷爷自己全家除了重体力劳动陪全程的都不吃的,全家只要是后勤老弱都喝稀的啃窝头。有位长工其实也是一位本家我叫二爷爷的,看我大爷可怜,就自己拿的三个里撕了半个给他,结果嘴里有肉味,被我太爷爷闻到了。。。
    爷爷打孙子有多狠?高中不读了(当年这个跟现在读博似的),投国军去了,然后被俘虏,变成共军。。。一路过长江后来退役,直到解放后很久了,全国都晃荡遍了的人,还跟我太爷爷很生分。
    我家是什么样的地主?中等吧,不能算小地主,不到一千亩地,就这,地主本人除了过节接待客人或者劳动强度过高一年都不吃肉和细粮。
    其实地主吃什么,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很传神,尤其那个富农家舔碗的习惯,虽然恶心,但真实啊!

    你说的这种情况有,还很多,但范围应该界定为小地主。省吃俭用,攒钱买地或者供子女读书。他们一般不脱离劳动,也知道爱惜民力。虽属地主阶级,也不过比贫农强一些,白嘉轩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真正的大地主,是没这一说的。我本家大伯母,娘家是地主,几十顷地。换算一下,就是几千亩地。家里使奴唤婢不说,我这位伯母的父亲,我随堂兄们称外(音卫)爷的,与家祖父交好,家祖父称他五少,我小时候曾见过面。他二十多岁了,还雇奶妈子吃奶,我怎么都无法相信。
    后来读《史记.张丞相列传》,说他,“老,口中无齿,食乳,女子为乳母。”这才相信。一个老掉牙的糟老头子还吃人奶呢,何况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少爷?
    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推翻,这是社会进步。现在美国那么多土地,那么多农场,却有那么多为了吃饭去卖血的现象,合理吗?美国人早晚会觉醒,早晚也会走上打土豪分田地的道路上来。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追求公平正义已经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从来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全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 中国讲究的是
    民以食为天
  • 全部楼层
    muyuan11
    2022年6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的人均住房面积为35.2平方米,但是东京市的人均住房面积为18平方米。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是36平方米(农村人均45、城市27,都是包含公摊的建筑面积),其实相比日本也差不多,而且日本市郊很多房子是木制的,为了防震。其居住感觉是不如中国农村的砖房都。
    美国我们是比不了的,美国的个人房子面积相当大,100-300平米都很常见,但是美国大部分个人房子都不是混凝土砖结构的,而是木板和复合板材料的。因为美国房产税较高,混凝土房子价值高,木房价格低,能少交很多房产税。(当然美国城市中心的公寓楼还是混凝土的)。简单来说,美国是富翁才住得起混凝土的大别墅,普通人只能住木制的别墅。

    所以,如果给你100平米的混凝土房和300平米的美帝木制房,你选哪个。
    七普(2020年)全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76平米,其中:城市36.52平米、镇42.29平米,乡村46.80平米。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差不多每年提高1平米,现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为46平米左右。
  • guan_15638609791006
    中国人吃掉了世界一半的水果蔬菜,这一点很健康,但又有重油盐的饮食习惯,这又不健康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中国饮食是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美国是高蛋白、高糖、高脂肪。
    中国人均糖消费量只有美国的1/7,世界的1/3,脂肪摄入量只有美国的1/2。
    jpg
    jpg
  • 全部楼层
    斯卡文奴隶投石鼠
    我奶奶定性是工商兼地主,她小时候吃一个家里卖的包子都要挨揍的
    女孩子?
    那更不能当人了。
  • 全部楼层
    溜溜达达走马观花
    解放前,河南小麦亩产是一百斤左右,如果按你家一千亩算,单麦收就十万斤,加上秋收也十万斤,一年收粮二十万斤,按百分之五十分给佃户,还有十万斤,再除去征粮五万斤(这五万斤多多少少会给些钱),这么粗略一算,你祖上有你讲的那么拮据吗
    佃户实分是分不到50%的。四成多点,就这,也已经是大善人级别,是真大大大善人哦!别的能到7成甚至8成的!
    秋收?一年两收?哈哈哈,你可真现代。北方两熟有小麦加荞麦的,但不多见,北方真正两熟,是玉米大推广后,小麦套玉米才有两熟。实际上解放前很少搞两熟的,不止积温问题,还有是地力不够,我们村子绝大多数情况一熟,地力特别肥才会多种一次荞麦,那就象你炒股中了两个涨停板一样。解放前,北方离淮河近的偏南方地区才能稻麦两熟,我不知道南方怎么解决两熟三熟的地力问题,北方是没什么好法子的,或许仅是因为积温高,导致生物活动物量高就行了?
    拮据肯定不拮据,已经比其他人家好太多了,我太奶奶和下面媳妇们,不仅一天有一顿猪油炒咸菜,一个月还能吃三五次猪油渣!让老婆孩子天天细粮油肉,你想翻天啊?来,跟我念:大缸腌咸菜,不吝多加盐;养猪为攒粪,挣钱是枉然。孩子偷吃一块肉,直接烟袋锅子脑袋开他瓢,因为这娃太好享受已经废了,不用养了。
    好家伙,一烟袋打出个赤红赤红的共产党来。
    身为地主,是有社会关系要维持的,就那几万斤粮食,除了家里几十口人,够各种打点维持不?
  • 全部楼层
    今又秋分
    你不是胡主编吧?和的一手好稀泥。
    我说的都是事实,极左极右都不同意这个观点,但否认没有意义
  • 全部楼层
    uhlan唐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牛肉,确实从中国的自然条件来看,估计也很难到猪肉的价格,像南美那样产牛肉,不过牛奶就算了,我从小就讨厌喝牛奶,放假时去湘潭大姨他们家住的时候,他们厂有自己的牛奶场,每天下午送牛奶,我和我表姐一人一玻璃瓶,那个年代那个玻璃瓶还回收的那种,我还是不喜欢喝,我倒是没有乳糖不耐,反倒吸收得蛮好,我往横的长确实就是在湘潭长起来的,就是纯粹不喜欢纯牛奶的味道🤣

    我跟你一样,就是不喜欢牛奶的味道,牛奶烧开了,我一闻那个味就恶心想吐,更不用说喝了。另外,我也不喜欢吃牛肉,嫌有股膻味,牛肉也不如猪肉细嫩。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全部楼层
    北田共
    中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好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外国人吃的东西得多甜吗?实在理解不了。

    外国人吃的东西是真的甜,我常买果酱抹面包吃,常买的品牌就是丘比草莓果酱,有一天逛超市,看到有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果酱卖,就想换换口味,就买了两瓶回来吃,结果一吃,那个甜呀,相比起来国产果酱简直淡而无味,这两瓶进口果酱吃完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回来买国产果酱吃,一来受不了那个甜劲儿;二来我怕吃出糖尿病。国产甜食不用说跟进口的比,就是跟过去比,用糖用油量也是大大下降,以前的糕点是真甜真油。这恐怕就是我们的食糖消费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原因,不是我们吃不起糖,而是不习惯不愿意吃那么多糖。
  • 目测可能就鲜牛奶产能不足了
  • 东海野人 不息为体,日新为用
    首席老农
    地主吃得好不好呢?我太爷爷家就是地主。
    我大爷长身体的时候,吃了半个长工给的菜盒子,什么是菜盒子?皮是小麦面掺豆面小米面杂面,里边是野菜馅加些肉碎,烙成的半圆形馅饼,收麦农忙时,劳动强度极大(现在的小年轻估计已经无法理解有多大了),所以主家要给长短工都要吃好吃饱,那天中午吃菜盒子,长工除了窝头随便吃,还有三个菜盒子!这当年可不得了的!因为我太爷爷自己全家除了重体力劳动陪全程的都不吃的,全家只要是后勤老弱都喝稀的啃窝头。有位长工其实也是一位本家我叫二爷爷的,看我大爷可怜,就自己拿的三个里撕了半个给他,结果嘴里有肉味,被我太爷爷闻到了。。。
    爷爷打孙子有多狠?高中不读了(当年这个跟现在读博似的),投国军去了,然后被俘虏,变成共军。。。一路过长江后来退役,直到解放后很久了,全国都晃荡遍了的人,还跟我太爷爷很生分。
    我家是什么样的地主?中等吧,不能算小地主,不到一千亩地,就这,地主本人除了过节接待客人或者劳动强度过高一年都不吃肉和细粮。
    其实地主吃什么,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很传神,尤其那个富农家舔碗的习惯,虽然恶心,但真实啊!

    所谓长工吃的比地主儿子还好,只有“收麦农忙时”!这样的日子一年有几天?
  • 东海野人 不息为体,日新为用
    全部楼层
    溜溜达达走马观花
    解放前,河南小麦亩产是一百斤左右,如果按你家一千亩算,单麦收就十万斤,加上秋收也十万斤,一年收粮二十万斤,按百分之五十分给佃户,还有十万斤,再除去征粮五万斤(这五万斤多多少少会给些钱),这么粗略一算,你祖上有你讲的那么拮据吗
    民国万税,主要是苛捐杂税。请参考:
    万物皆有税-民国时期的税收状况
    http://beijing.chinatax.gov.cn/bjswj/c104470/202001/53cf806c8908403da2e2d7227c9db727.shtml
    据1923年出版的《中国年鉴一一财政·租税》
    一书的统计,北洋政府时期各省主要杂捐大概有几百种之多。1933年出版的许达生的《苛捐杂税问题》,列举的南京政府时期各省苛捐杂税的数目更为繁多可笑,比如广东省就有“粪尿捐”、“新婚捐”,还有针对猪征收的杂捐:母猪产仔时征收猪苗捐,养大后有肉猪捐,从他县运来的猪还要交生猪捐,可谓从猪一出生到最后的猪肉都免不了捐。军阀杨森在主持四川政务时,连农民进城挑粪也要抽税,西南联大刘师亮特作一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对其作了辛辣地讽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苛捐杂税名目之繁杂。
    这些繁琐的杂捐,虽然由地方政府强制征收,与税收并无区别,但并未通过国家正式的立法而取得正规税收的合法地位,本质上是不合法的。南京国民政府1934年在南京召开全国第二次财政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苛捐杂税和减轻田赋附加。会议后,各地采取了一些废除苛捐杂税的措施。截至全面抗战前夕,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废除部分苛捐杂税,综计7000余种。全面抗战开始后,政府正税损失,一些地方又开始巧立名日征收苛捐杂税。1948年4月,杭州《东南日报》发表了文章
    《中华万税》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有田赋捐、自卫队经费税、牲畜捐、契纸捐、屠宰捐、庙捐、随赋加征留粮税、店铺捐、学谷捐、验契附加、人力捐、盐税、当税、契税、营业税、商业牌照税、特种营业执照税、地丁附加、印花税、牲畜税、屠宰税等。由于物价飞涨、钱钞混乱,多以粮为捐,并将田赋收归中央,开始实行“三征”政策,即“征实”、“征购”、“征借”。并且一直到抗战胜利,国民政府仍然没有善待农民,继续搞“三征”,将人民的血汗粮用于内战。繁重的赋税加重了国民的负担,人民苦不堪言。
  • 中国很多建筑工地旁边都有露天食摊,基本上是专供工地农民工,一顿饭10-15元,有荤有素,管吃饱。反正我看比美国中学生晒的午餐好多了。
  • 唉哟
    中国人吃的水平根本不行,没有一点健康的概念在里面。真不如干巴老头吃的干巴饭营养又健康。
    倒反天罡
  • 首席老农
    地主吃得好不好呢?我太爷爷家就是地主。
    我大爷长身体的时候,吃了半个长工给的菜盒子,什么是菜盒子?皮是小麦面掺豆面小米面杂面,里边是野菜馅加些肉碎,烙成的半圆形馅饼,收麦农忙时,劳动强度极大(现在的小年轻估计已经无法理解有多大了),所以主家要给长短工都要吃好吃饱,那天中午吃菜盒子,长工除了窝头随便吃,还有三个菜盒子!这当年可不得了的!因为我太爷爷自己全家除了重体力劳动陪全程的都不吃的,全家只要是后勤老弱都喝稀的啃窝头。有位长工其实也是一位本家我叫二爷爷的,看我大爷可怜,就自己拿的三个里撕了半个给他,结果嘴里有肉味,被我太爷爷闻到了。。。
    爷爷打孙子有多狠?高中不读了(当年这个跟现在读博似的),投国军去了,然后被俘虏,变成共军。。。一路过长江后来退役,直到解放后很久了,全国都晃荡遍了的人,还跟我太爷爷很生分。
    我家是什么样的地主?中等吧,不能算小地主,不到一千亩地,就这,地主本人除了过节接待客人或者劳动强度过高一年都不吃肉和细粮。
    其实地主吃什么,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很传神,尤其那个富农家舔碗的习惯,虽然恶心,但真实啊!

    我奶奶定性是工商兼地主,她小时候吃一个家里卖的包子都要挨揍的
  • 共和国之翼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全部楼层
    uhlan唐
    得看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没,我外婆他们村的地主就是地被没收,然后包括地主家的全村一起分地,我爷爷他们村也差不多,比较冤的是我曾奶奶是在1949年买的地...0.0,这边基本都靠山靠水有小平地,种田种粮还好,日常积累的矛盾还没到斗争死人的程度
    但我爷爷那边再往南几个县,进山里了,那里面的以前积累下来的矛盾就多了,斗争就残酷了
    解放前能有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没有一个是干净的
  • 全部楼层
    向真理进军
    说的很真实。我太爷爷也是地主,1940年左右的时候,陕西临潼,鬼子没打过潼关,关中基本上尚未遭战火破坏。家里没有一千亩地,也就三百多亩。我爷爷跟我说过他还记得小时候农忙的时候长工吃的饭比地主一家好得多,要是不这样没人给你家干活。
    你爷爷瞎编的故事。
  • 全部楼层
    guan_15962757351001
    你太爷爷这样的地主就是旧中国很典型的“省吃俭用吃苦耐劳”致富的,凭良心说,确实没有剥削过谁,但是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不可能去一个一个地甄别,哪个地主该“改”,哪个地主不该“改”。一律分田到户,穷苦农民只有分到了土地,才会激起革命的热情,这一点,在电影“回民支队”,美国作家威廉辛顿所著的“翻身”里面说的很明白。黄仁宇教授说过,中国不动大手术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国民党没有这个魄力,因为国民党城市气息太重
    你不是胡主编吧?和的一手好稀泥。
  • 全部楼层
    楚天浪子
    嗯哼,我说的也是事实,怎么啦,踩到你的痛脚啦!
    你一顶大帽子,甩得好顺溜啊!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 全部楼层
    guan_15538409161187
    地主者,富裕农民,有权势的豪绅,有背景的大户。在传统中国农村,它的礼仪、社会规矩是极其完整和严丝合缝的。基本的一点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皇权、宗族、儒家、乡谊等结合的社会体系。其中,勤俭、勤劳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高尚道德的体现之一,所以农忙要挥汗如雨、全体劳动,颗粒归仓。在外不管干什么,回乡要回归应有的角色,五里外下马,进村按照辈分礼数到位。落后乎?先进乎?
    恶心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