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1 医学培养时间与医生收入 7.7万
- 2 特朗普关税战大祸铸定 7.4万
- 3 全世界都在等美国的五月 7.6万
- 4 日本未来天皇频遭偷拍 5.2万
- 5 饶毅:请勿错怪王辰教授 13.5万
- 6 毛主席为何一生警惕特权 12.9万
- 7 医学生培养时间能缩短吗 4万
- 8 大学生人才 海归精英 5.9万
- 9 董袭莹学位论文遭质疑 10.1万
- 10 4+4不止一个董小姐 11.8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书香跨界,探索多元——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推荐书单公布啦~
在喧嚣世界中,读书是一次悄然的返航,是心灵栖居的灯火。风闻社区与万千读者共赴文字之约,于百余本热荐中,凝练出12部年度之选,构成2025年度图书推荐。春深四月,世界读书日,......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我一天半斤酒,算不算酒鬼? 评论 216 赞 20
-
2中国对美国信号作出回应:可以谈了 评论 140 赞 15
-
3中国人都明白,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绝对不... 评论 122 赞 26
-
4董明珠不放心留学生里有没有间谍,她放心格... 评论 62 赞 2
-
5为什么火车晚点没有赔偿制度? 评论 58 赞 1
-
6印巴最新战况!巴基斯坦成功逼退“阵风”战... 评论 53 赞 13
-
7董小姐的“医学奇迹”,依然没捅破权力资本... 评论 48 赞 19
-
8浙江宣传:莫让“4+4”沦为一笔糊涂账 评论 45 赞 12
有没有可能,中国普通人吃的水平是世界最高了?还有哪国不错?
回复4条
秋收?一年两收?哈哈哈,你可真现代。北方两熟有小麦加荞麦的,但不多见,北方真正两熟,是玉米大推广后,小麦套玉米才有两熟。实际上解放前很少搞两熟的,不止积温问题,还有是地力不够,我们村子绝大多数情况一熟,地力特别肥才会多种一次荞麦,那就象你炒股中了两个涨停板一样。解放前,北方离淮河近的偏南方地区才能稻麦两熟,我不知道南方怎么解决两熟三熟的地力问题,北方是没什么好法子的,或许仅是因为积温高,导致生物活动物量高就行了?
拮据肯定不拮据,已经比其他人家好太多了,我太奶奶和下面媳妇们,不仅一天有一顿猪油炒咸菜,一个月还能吃三五次猪油渣!让老婆孩子天天细粮油肉,你想翻天啊?来,跟我念:大缸腌咸菜,不吝多加盐;养猪为攒粪,挣钱是枉然。孩子偷吃一块肉,直接烟袋锅子脑袋开他瓢,因为这娃太好享受已经废了,不用养了。
好家伙,一烟袋打出个赤红赤红的共产党来。
身为地主,是有社会关系要维持的,就那几万斤粮食,除了家里几十口人,够各种打点维持不?
万物皆有税-民国时期的税收状况
http://beijing.chinatax.gov.cn/bjswj/c104470/202001/53cf806c8908403da2e2d7227c9db727.shtml
据1923年出版的《中国年鉴一一财政·租税》
一书的统计,北洋政府时期各省主要杂捐大概有几百种之多。1933年出版的许达生的《苛捐杂税问题》,列举的南京政府时期各省苛捐杂税的数目更为繁多可笑,比如广东省就有“粪尿捐”、“新婚捐”,还有针对猪征收的杂捐:母猪产仔时征收猪苗捐,养大后有肉猪捐,从他县运来的猪还要交生猪捐,可谓从猪一出生到最后的猪肉都免不了捐。军阀杨森在主持四川政务时,连农民进城挑粪也要抽税,西南联大刘师亮特作一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对其作了辛辣地讽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苛捐杂税名目之繁杂。
这些繁琐的杂捐,虽然由地方政府强制征收,与税收并无区别,但并未通过国家正式的立法而取得正规税收的合法地位,本质上是不合法的。南京国民政府1934年在南京召开全国第二次财政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苛捐杂税和减轻田赋附加。会议后,各地采取了一些废除苛捐杂税的措施。截至全面抗战前夕,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废除部分苛捐杂税,综计7000余种。全面抗战开始后,政府正税损失,一些地方又开始巧立名日征收苛捐杂税。1948年4月,杭州《东南日报》发表了文章
《中华万税》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有田赋捐、自卫队经费税、牲畜捐、契纸捐、屠宰捐、庙捐、随赋加征留粮税、店铺捐、学谷捐、验契附加、人力捐、盐税、当税、契税、营业税、商业牌照税、特种营业执照税、地丁附加、印花税、牲畜税、屠宰税等。由于物价飞涨、钱钞混乱,多以粮为捐,并将田赋收归中央,开始实行“三征”政策,即“征实”、“征购”、“征借”。并且一直到抗战胜利,国民政府仍然没有善待农民,继续搞“三征”,将人民的血汗粮用于内战。繁重的赋税加重了国民的负担,人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