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读者意林还整过工业版,今儿算是见识了

【本文来自《张仲麟:房卡、洗洁精,波音把它们都用在造飞机上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风起小城暮
  • 给大家看一篇文章:为何大家都很放心乘坐波音飞机?揭秘波音飞机深层的秘密》【2017-10-25】

    尤其是波音公司,对于产品质量控制有很牛的一套,他们对于关键零件(不容有失的零件,比如起落架的大腿,飞机大梁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专门的控制,这个文件叫D-1276,任何一个关键零件必须按照这个文件规定来运行,违反则构成红牌警告,停产整段甚至取消资格。

    简单点就是,从毛料进来(毛料供应商也是波音亲自派专家严格审查过的放心供应商,每年都有定期的质量评审,一旦发现连续质量问题,直接可能导致取消资格),就要进行繁琐的X光检查,强度测试(搞一小块来测试),电导率测试,然后找数控机床加工,粗加工,热处理,精加工,X光检测,而且加工过程的每个步骤,用的哪种机床,哪种夹具都要批准,假如文件批准了,就严禁擅自做任何修改,私自修改的话,就构成严重违规,这么严格的管理下,保证了关键零件批量质量完全稳定可靠,也从源头保证了飞机的安全性。

    波音教给中国人质量管理有一个最大的秘籍,这个秘籍就是波音员工的口头禅show me the proof!(请出示证据)。  过去国内航空企业,关系味很浓,很多都是熟人,遇到工作上出了问题,往往就是一句话没啥事,这么一个口头禅,遭到波音公司专家的严厉谴责,波音公司的作风就是,你要说啥,给我出示证据,图纸,资料,文件,或者现场实物外加检测报告,离开这些,最多把你所说的记起来,后面无一例外的打个红色的大大的问号,直到实际情况得到完全确认,最后才将问号改成句号。

    很多年前,国内制造的某飞机零件,到了航空公司经常开裂,而且同时代国外另外一个厂同样生产的零件就没事,反复查证,图纸,材料,车床,设备折腾得人人要抓狂,最后发现是某个热处理工序出了问题,按照规程要求,从一个炉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炉子必须在XX秒钟之内完成,结果这几个工人,之前做国内老飞机的,一个炉子加热完成后,直接把零件夹出来丢地上,然后哥俩出门抽烟,20分钟吞云吐雾神仙之后捡起来塞另外一个炉子里面继续,结果中间状态太久,零件就冷裂了。

    另外一个,某年波音发现国内某厂交付的部件,外观质量不是特别好,然后就认真检查,直接以报废的代价将其大卸八块,所有铆钉螺丝全部拆开,几百上千个铆钉螺栓孔,一个个上高精度测量仪测量,最后发现,有10%的孔直径超差,超过1/200,的圆度误差,最后经过计算分析,部件寿命减半,勒令厂家追查改正,最后厂家发现,自己用的钻头,每半年测量一次,然后返修,实际工作中,不到2个月钻头就有1成左右过度磨损超差,最后的措施,所有供应商,每个钻头在正式干活前,必须在试片上钻孔10个,测量直径合格得到合格许可,方可上岗。

    工作场合没有情面,只有证据,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粗暴其实严谨认真的作风,我国航空企业花了10多年才完全接受,也从接受开始产品质量才开始腾飞。

    与作者的文章对照着看,特别有意思。

原来读者意林还整过工业版,今儿算是见识了。机加工件做电导率测试是什么鬼操作?X光探伤一般在厚度太厚超声波探不透的情况下采用,不是什么玩意都是用X光,飞机上几乎不存在那么厚的零件。批量机加工都是有首件全检的,合格后除非有效率明显提升的工艺或工装谁会改?波音的show me the proof如今用不上了,我有一个秘籍送给它--show me your tools,送给印度斯坦航空的秘籍是show me the bolts。

金属零件热处理四把火,从来没见过从一个炉子里拿出来塞另一个炉子的,要么随炉冷却要么按温度曲线冷却后保温再冷却,重要部件都是要做晶相检验的,在开裂之前晶相都不对还能到甲方手里?

孔直径超差和圆度误差是两个概念,5毫米的孔1/200的误差就是0.025毫米,就是每天用新钻头都很难不超公差,估计是那个钻头在那个厂上班40年准备退休懈怠了。半年都够钻头磨到只剩个柄还测量个锤子,B站一个做CNC的up主用钨钢钻头打铝合金平均1600个孔换个新钻头,三天用了4个钨钢钻头。一架飞机上百万个铆钉孔,一般也就分左右机翼,机身前中后段这几个用铆钉比较多的部件,每个部件平均20万个孔,那家厂子就是半年做一个分段也需要100个钻头,还测量返修?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