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你白哭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来,敬请欣赏《演员请就位》之表演“教科书”版——

王千源。

女儿去世时。

声嘶力竭。

停尸间里不管不顾,抱起女儿的尸体就要带她回家。

500

被警察追捕时。

声带嘶哑。

几乎是吼着对警察说出那句话:

我再也见不到我女儿了

500

这样青筋暴起的愤怒、欲哭无泪的悲伤,让不少观众觉得——

炸裂,但炸了个寂寞。

仿佛是刻意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与愤怒,让人无法信服。

等等。

看了上面两张截图,你或许会觉得,这个演技还不错啊,是不是?

这样的演技,不比流量们强?

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

毕竟电影不是短视频,也不是演技类综艺的片段呈现,它是一个整体。

而当这个整体千疮百孔。

且畏首畏尾。

那么感情的爆发越激烈,就会越容易让人感到苍白。

以至于观影过程中不停怀疑——

王千源,你到底哭个啥啊?

仿徨之刃

500

01

先说王千源的哭。

按道理说。

在《彷徨之刃》设置的语境里,这样的表现本该一点问题都没有。

毕竟。

这是十足的人间惨剧。

故事说的是王千源饰演的李长峰与女儿相依为命,即便家里没了母亲,但父女俩依然相处融洽。

父亲开明。

女儿也开朗。

500

但突然有一天,迟归的李长峰发现女儿不在家中。

打电话,关机,找同学,说她早已离开。

她去了哪里?

李长峰没有想到的是,再见到女儿时,她已经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500

不但被注射大量药物。

而且还曾被轮奸。

500

作为一个单亲父亲,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谁受得了?

一个花季少女。

就这样被人糟蹋蹂躏而凋谢了。

于是他每天都去警局门口蹲守着,希望知道案件的发展,想知道凶手到底是谁。

可结果呢。

警察以“不能透露案件让当事人悲伤”为由,就是不告诉他。

怎么办?

就在此时,他收到了一条神秘的短信,揭晓了背后的凶手——

两个十七岁的少年。

500

500

△ “李宏伟”已一门心思走上了牢底坐穿路线

原来,这是一起随机的“猎艳”行动。

几个未成年人闲极无聊,于是决定去地铁站门口蹲守,弄几个女孩回来“玩玩”。

恰巧,李长峰的女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于是二话不说。

几人用药物迷晕了女孩,并将她绑上车,囚禁在一所房子里。

500

迷奸?

好像还不“过瘾”。

两人等女孩醒来,才正式对其实施性侵与虐待,并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留待日后欣赏。

500

谁知道暴力过猛,让女孩毙了命。

他们便将女孩抛尸河中,自己呢,继续寻找下一个“猎艳”目标了。

是的。

失去女儿的彻骨悲痛,与少年之恶的肆无忌惮对照起来,足以构成李长峰达到顶点的悲伤与愤怒。

杀女之仇怎么能不报?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观众其实很能理解王千源的表演方式。

毕竟复仇这事,天经地义。

500

但问题是,理解归理解,情感又归情感。

我们在理性上可以理解王千源的嘶吼,但在情感上,却又无法感同身受他的悲伤,并质疑其“过火”。

为什么?

或许问题不在于故事与人设。

而在电影本身。

02

《彷徨之刃》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原著小说,2004年出版,先后改编过日影版、韩剧版、日剧版,三个版本的影视作品。

可以算是东野圭吾最火的作品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改编?

因为它说的不止是一个苦情故事。

而更多地,是将社会、法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摊开来,直击现实问题。

这在国内改编版本中也有体现。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看起来很夸张,甚至很无脑——

当三个有计划的行凶者杀人之后,会合的场地竟然是知情者楼下的小区,而在谈到杀人的时候,居然放声大喊:

“我们又不是故意的!”

500

是不是很离谱?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段情节的确很失败,但导演的意图其实也能想象——

展现少年的肆无忌惮。

于是,影片通过一个个情节点出了少年之恶背后的原因。

比如权力。

其中一个少年的父亲在警局来去自由,张口就是对梁警官(王景春 饰)说要从轻处理。

500

这个父亲何许人不知道。

但这样的行事做派,难免不让人想到当年“我爸是李刚”般的庇护。

比如黑势力。

影片中有一位行走在黑色地带、拥有一整条黄色影片产业链的“大哥”。

500

他是这几位少年的保护伞。

恐怕,也是少年之恶的催化剂。

比如社会。

电影最后出现了一个被囚禁的女孩,在警察实施抓捕时居然通知罪犯,让他快逃。

为什么?

因为只有坏人逃跑了,她被性侵的影像才不会被别人看到。

陈旧的社会道德观念,以羞耻拿捏女孩们,让她们及父母不敢声张、不敢报警。

但仅仅如此吗?

不。

还是前面的那个场景,少年紧接着说的那句话才是东野原作中的核心话题:

没到十八岁就没事

500

是的,《彷徨之刃》的这把刀子,指向的其实是法律。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轻判。

而这样的轻判,也成了许多未成年人肆无忌惮犯罪的倚靠。

原作中有一段情节可以看做是父亲复仇的动机阐述,那就是他杀完第一个少年后,写了一封信到警局,指出了日本法律的矛盾之处:

法律与其说是惩罚罪犯,不如说是给这些少年犯“改过”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

受害人心理的创伤,又如何填补呢?

500

于是他才会宁愿被抓,也要抢先一步找到那个恶毒的少年。

执行私刑。

而不是让他随随便便就逃过惩罚。

法律会制裁他们

也会给他们机会

没几年,他们还会出来

结婚,生子,做一个好爸爸

可是我女儿呢

她再也活不回来了

她再也没有机会了

500

这样的话题我们熟悉吗?

当然熟悉。

且不说影视剧里。

前些年的《少年法庭》,不但冲击着我们“孩子天生善良”的观点,还质疑着少年法的理想与现实。

500

更直接的是在现实中。

我们每天见到的这些少年犯罪,却无所顾忌的新闻还算少吗?

500

500

500

500

只是可惜。

这本该重点着墨,且深入探讨的真实,在中国版《彷徨之刃》里,却变成了一种欲言又止的支支吾吾。

透露着一种多场景炫技下的浅薄。

比如影片中两位性侵的十七岁少年,导演找来的是两位三十岁的演员来演。

不是找不到年轻人。

而是担心“少年性侵”的展现会让大众不适。

500

比如影片结尾,最终解决问题的答案是法律条文的修正。

但电影全程没有讲述一点拉锯的过程。

只用一段回忆模糊地表现出当年法律的漏洞。

500

再加上影片同时又碎片化地想指向一些社会性因素。

比如李长峰一次次辗转在城市边缘的暗角:

从小镇破屋租到地下室、修车厂和酒店都是黑色交易的驻扎点……

500

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

这些浅尝辄止与欲言又止,使得影片本身繁冗无比,无论是阶层倾轧、色情产业还是少年之恶、法律漏洞,没有一条线完整地讲下去。

而这样的繁冗。

直接让王千源声嘶力竭的表演架在了一个虚空的情境之上。

就像是影片的最后一枪。

本该在丛林就解决的枪口,硬是经历了游乐园、小镇长街、废弃工厂,才在几天后的市民广场进行一些过度迟缓的发泄。

500

这样的迟滞。

让王千源激烈的情绪,显得违和而过量。

03

所以说,大家不满意的真的是王千源的苍白嘶吼吗?

其实并不是。

观众不满意的其实是一个本应该深入探讨的故事,到了这里,却变成了暧昧难明。

这在国产片里屡见不鲜。

比如《孤注一掷》。

它的确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诈骗产业的奇观。

但最后一切好像都归咎于,诈骗者的作恶,和受骗者的无辜和一念之差。

500

比如《瞒天过海》。

没错,它说的的确是阶层的故事。

可是。

影片设置在东南亚就不说了,关键是,这样的阶层矛盾也没有真的去探讨啊。

500

所以是因为尺度吗?

好像也不是。

我们明明见到在内地院线中,也有踏出那一步的作品。

《白日之下》。

巧合的是,《白日之下》说的也是一场性侵案,甚至于它没有《彷徨之刃》最后的那道“护符”:《少年法》实施。

它上映之时。

案件的原型张建华直接逃脱了指控,仍旧逍遥法外。

可影片是怎么做的呢?

一方面重现了现实中让人愤怒的结果,一方面直接剑指法律:

我们建立了那么多制度

但你告诉我现在这所谓的制度

最后连一个小女孩都保护不了?

500

而《彷徨之刃》呢?

在原著中,是警方这个“内鬼”,让施害者何时出现的消息,精准发到了复仇父亲的手机里。

但电影里。

创作者生怕引起哪怕一点点的质疑,于是只让他说着一些绝对正确的话,而失去了原本的声音、原本那些动摇的龃龉。

和故事的真实几乎彻底断联了。

500

所以说。

所谓的“不能拍”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借口。

创作者并非有心想去表达什么。

而更多地,恐怕是觉得这样的现实问题会让观众感兴趣,制造话题,提高票房。

于是什么都提一点。

但最后,又仿佛什么都没提。

什么?

你说这是诛心之论?

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这样的“投机取巧”。

一个共性是。

这些“关注现实”的影片,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奇观化。

既然该谈的不去谈,那么,就奇观展现来掩盖现实的核心问题吧。

还是拿《彷徨之刃》来说。

为了显示出受害者的“惨”,影片里不停地播放和呈现着女孩被性侵的场面。

当李长峰来到不良少年家中的作案现场,被王天笑袭击的同时触到了女儿被侵害的录像键。

镜头剪接让父亲被攻击的动作神情与女儿的挣扎、哭叫重合。

500

我们知道这是要表达故事中的双重不公同时作用于这对父女,但这些设计性的被害者嘶嚎,给人的观感依旧是过度的。

尤其是,只会用这一种手法强调苦难。

当警察来到现场,又是一次意外按下播放,女孩的哭叫再度响彻。

500

而当女房东来到李长峰的房间,依旧是碰了下鼠标,就播放了女孩的叫喊。

500

真的需要这样吗?

这样的做法,真的不是制造奇观、耸动情绪吗?

所以啊。

就像《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我们的电影往往对深层的结构性的不公绕道而行,反而在视觉奇观方面乐此不疲。

如果你去质疑。

他便搬出“不能拍”这面大旗,数落着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这样的投机取巧。

才是我们愤怒的真正原因。

说到这里,Sir忽然想起了一部同样是王千源主演的电影,《钢的琴》。

在那部影片的开头。

本来乐队正在演奏沉重的《三套车》,可忽然被制止了。

因为雇主“不爱听”。

让他们唱点高兴的。

于是,一群原本有故事的人。

用凌乱的步调、冗杂的形式,强行调动起了听众情绪。

完成了一次荒诞的“喜丧”。

而这样的“喜丧”。

何尝又不是,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的真实写照呢?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