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靠思政做不好思政,需要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改革和突破

之前的帖子​提到思政教师数量,引起诸多解读,正反都有。其实我本来不是谈思政,针对的是学者知识分子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西化、不自信和敢于公开讲爱国的人太少等怪现象。不过既然涉及思政教师问题,最近我在读毛泽东年谱,觉得1926年在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开学典礼的演说很有指导意义:“在炮火中制造革命人材”,“必也是感受不自由而来此作革命工作,绝对不是抱升官发财的希望而来的”。我们需要一大批真信、真懂、超越精致利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政人才。

这几年接触了不少年轻思政老师,有的是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过来,能感觉到他们是憋着一股气的,想做好但又面临各种阻力和困惑,比如遭遇所谓主流学科“鄙视链”(一个梗:研究特朗普推特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我党文献就是“思政宣传”),比如受到各种负面社会舆情的干扰,比如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如内卷、躺平之类)等等。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看到希望在青年一代,但也需要理论界来打通很多基础理论问题,比如社会主义中的资本问题、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帝国主义问题、国内阶级现状与国际阶级现状及其关系、时代主题问题、中国外交原则问题、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中国制度优势问题、中西核心概念问题,乃至一些历史上的理论问题都需要继续探索或重新检讨,比如封建社会问题、官僚政治问题、重要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史周期律问题等等。总之就是要能够有理有据地解答现实困惑,批判错误思潮,贯通古今中西,真正做到两个结合,给青年思政教师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话语工具箱。

单靠思政做不好思政,需要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改革和突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