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这事的后续影响基本是确定的,即以后很难再会有“胖猫”
胖猫这事的是是非非,不再做评价,因为网上不同观点各执一词,无法调和,再多的讨论没有实质意义。
但我觉得后续影响基本是确定的:即以后很难再会有胖猫。
如果以后再出现第二个胖猫的话,别说女性观众不同情他,连男性观众可能也很难同情他。因为一个鲜活的例子已经摆在前边,跟女方交往2年零4个月,总计向女方转账317次,平均每周给女方转账约3次,自杀前给女方转了33.6万(减去女方转账的差额部分)。
相当于平均每个月给女方净转1.2万,平均每周给女方净转3000元。他才21岁,遥想我21岁的时候,穷的叮当响,每个月生活费才几百元。他的挣钱能力,真心让人佩服。
但即便如此,在他死了之后,不但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支持,连道义上也没有得到同情。我翻了一些评论区内容,几乎都往他原生家庭上的推,是他原生家庭的错,或者是他自己的责任,跟女方没有任何关系,女方是老实人。我因为写了一条法律分析微博,还被人追着骂,甚至还有说要男的认错,说我是讼棍,连“皆可杀”这种话都出来了。
所以,如果以后出现第二个胖猫,我可能也想嘲笑他。
也许他原生家庭确实有问题,对他造成了一些伤害,但是爱人之前先要爱己。挣钱能力这么强,却连自己都不爱,不是自找的嘛。这件事情,我觉得会让年轻男性群体对女性产生很多戒备心态。钱花了,人死了,结果在舆论上还被人踩碎了骨头。不但没有得到同理心对待,还被人踩碎了骨头。这种感觉,会让人产生很强的警惕感。
以前,女性的一篇小作文,便可以让男性社死。现在,小作文不管用了,因为被人玩坏了。以后,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这种男性也会越来越少,因为下场大致是这么一个下场,连被用同理心对待都没有,谁还愿意去做呢。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正向反馈。如果你想让某人持续做某件事,你在看到某人做了这件事之后,应该鼓励TA,给TA正向反馈,让TA在心理上不断的自我确认,强化做这种行为的心理暗示和满足感。
但现在完全是负向反馈。以后,谁还去干这种事,谁便是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