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对撞机不是物理学的全部,应将更多目光放在物理学其他领域
【本文来自《为什么中国“基础研究”不行,产业发展的很好?》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Pandahii
看看华为对待数学和数学家是什么态度,华为在全世界招揽数学家,包括菲尔茨奖得主,前几年还有一个俄罗斯数学天才加入华为,华为还在俄罗斯建立数学研究所,据说华为有七百多位数学家。华为的5g基础是土耳其教授发明的极化码,就问一句,没有数学没有这些数学家,会有华为的5g么?请问7年会计水平能写出5g通信协议么?
当我们的产业没有达到顶端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跟随者,沿着别人走的道路走,借鉴的是别人的原创发现发明,然后我们在应用上做的更极致。所以我们可以在基础科学没追上别人的时候产业做的更大更强。但是当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做到了世界顶端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可借鉴的了。这时候不从基础科学找新的发展方向,怎么办?这些年我们被收取的专利费少么?被专利卡脖子的事儿都忘了么?
Ai,大数据,核聚变,超导,航天,哪个不需要高水平数学?开玩笑~
华为雇佣的数学家,其实也是应用数学家。
真正的理论科学家,已经超越了应用的范围,进入某种玄弦的境界。可能投入巨大,但是或许几百年内不一定能看到效果。你和他谈论将理论的投入应用去赚钱,就是在小看他。
比如宇宙弦理论(Cosmic string)是假设性的、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时空。假设宇宙弦是成立的,在不同时空产生第一阶段变化时,在域边界取得了的两个地区之间的那个“弦”。
为了验证 宇宙弦理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所长 王贻芳 就大力推动去修建 中国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
而杨振宁就明确反对,并给出了理由:
第一个,他认为,现在国内在物理学领域当中的人才储备,还是并不太足够的,等到国内的人才储备足够分之后,也是完全可以的开启这个项目的,如果现在做,纯粹只是为别人做嫁衣。
第二个,我国的经济还并没有足够的好,尤其是大型对撞机项目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即便分两步走,第一期投资就需要360亿元人民币,第二期投资更是高达1400亿元,甚至远远不止,有可能达到3000亿。耗电量更是惊人。如果每小时运行需要100万元电费,一天就是2400万元,每年就需要87.6亿元,每次开机连续运行4年的话,运行的电费就需要350亿元。加上设备维护升级以及配套设施等费用,金额巨大。
第三个,高能物理研究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没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这种对撞机来解决,且建设成本过高,成功的概率较小。大型对撞机并不是物理学领域当中的全部,应该要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物理学其他领域当中的发展,否则的话,也将会像美国这般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