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从“小农经济”到“小工经济”
【接上文】
“小农经济”时代,南北大运河贯通东西向的海黄淮江珠钱六大流域,以至近代西方人误以为中国才是水系天然贯通的天选之地。“小工经济”时代,西电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大市场导致“小”经济,核心区内卷导致全球产业生态圈固化,外国没有指望了。
“小农经济”是一个民国时不知何人发明的贬义概念,意在贬损中国的农耕文明原始、腐败。通常是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三个概念混为一谈,主要是指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主要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规模微小的经营方式,标志为“男耕女织”,重在体现中国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狭隘性、自给自足性,总之就是落后,而关键就在于,中国不重商、不以商业立国。
只不过,洋人与狗打死也不会说,中国早在商朝就以商业立国,只不过经济水平升级了、经济活动配套了,商业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也不会说,春秋巨商范蠡的弃政从商、明朝巨商沈万三的富可敌国、清末钱王王炽的金融帝国。
顺便一说,云南弥勒人王炽可是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世界四大富豪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红顶(正一品)商人,因为他的银号相当于大清的美联储,只是有些敏感而无人写书拍戏。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模式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模式?不知道。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却是实实在在地产生着全球影响,是其它国家怎么也绕不开、躲不掉的。
☯古代中国为什么是“小农经济”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最东端,就像游戏开场选址,我们的祖先选中了一块宝地,因为东亚大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地球上最适合农耕的土地(没有之一)。
因为东亚大平原是地球上雨热最同期的地区。
我们的雨季在春末到秋初,农作物春播后开始雨季种子得以滋润、夏长时雨水正盛火力全开、秋收时雨季结束果实不会霉烂发芽、冬藏时正逢旱季便于储藏,总是那么完美。
沿着经度越远离中国,温湿度越错位,到欧洲正好相反,那里的夏天是旱季、雨季在冬天,只能开春后靠山上冰雪融化而在河边耕种,粮食产量低、人口也就多不了,更没有闲暇搞什么劳什子文化。至于传说中的古希腊,粮食都种不出,只能满世界(西亚地区)找粮糊口,真不知靠什么研究文化、科技这些玩意儿。
因此,12000年前(仙人洞遗址)南方驯化稻米、8000年前(兴隆沟遗址)北方驯化粟米,中国进入农耕时代。广大的沃土、先进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最好的农技,使得中国创造了人类最辉煌的农业文明。
中国汉人核心区是地球上最好的农耕区,因而基本可以在当地生产全部所需的生活必需品,不需要地域性交换。比如,南方人爱吃东北大米,并不是因为南方种不出大米。因此,古代中国村子里及邻近地区,就能基本得到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不需要远距离交换,因而被称为封闭性的“小农经济”。也就是说,小农经济是一种地理气候的优势,地球上能够实现小农经济的地方,其实很少很少。比如欧洲,由于地理气候的限制,农作物的区域性特征明显,无法实现能够就地配套的小农经济,只有通过运输成本高昂的国际贸易,才能互补有无、实现物资保障。比如,希腊无法种植粮食,只能种植葡萄、橄榄,必须用葡萄酒、橄榄油去交换粮食,因而生活成本非常高。
为什么欧洲古代很早就形成环地中海经济圈,因为沿岸各地都难以自成体系、自我循环,无法实现小农经济,必须依赖便捷但危险的海运互补余缺,这也是罗马、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环地中海而建的原因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瞎子背瘸子,以保障生活物资的供给安全,好在地中海很小。
☯西方经济模式犹如儿戏
马斯克的“星舰”重型火箭,第三次试飞又失败了,却再次被吹为“成功”,丧事喜办了。这其实就是美国现在的运行逻辑,若预期改变,马斯克以及他制造的资本泡沫就会瞬间破裂,而马斯克若失败,华尔街的半条命就没有了。
马斯克的“成功”,恰恰是美国经济的系统性失败。马斯克这种“成功”的代价和成本非常高昂,不到一年,三次试射投入超过90亿美元。对照中国航天探月工程15年,从零起步、到完成月壤采样安全返回,中国只花费了84亿人民币,也就是11亿美元,中国搞空间站也只花了80亿美元。马斯克一次次烧钱搞高科技,把自己烧成了首富,也把美国股市烧成了高烧股市,总市值已经超过了50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值的一半以上,而美国的泡沫GDP也只占全球的1/4,西方用各种概念炒出来的,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顺便一说,2010年中国实体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现在美国的实体经济规模,恐怕不到中国的一半。
这不是马斯克有问题、而是西方经济模式有问题。
就经济角度而言,汉文化是产业文化、西文化是商业文化,这就注定了中西方的经济模式天差地别。
中国经济模式强调实体经济发展、强调社会效益、强调社会总效率,西方经济模式则强调虚拟经济、强调个人效益、强调个体效率。
至于资源浪费,在西方经济模式中,本就是GDP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中国的“小工经济”模式
另类地说,商业文明并不代表先进,恰恰相反,其代表的是无奈。因为商业是寄生在产业实体(生产和消费)身上的某种物事,就像肠道里的益生菌,有助消化、但不能过多。
中国制造质高价低,低成本使然,当中国产业园区内企业就能相互配套,谁愿意接受园区外的高成本商业服务。因此,中国的产业园区内部配套的“封闭”型工业模式,与“小农经济”类似,可称之为“小工经济”。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工经济体”,联合国工业门类中,41大类、207中类、666小类,中国全部具备,不是金牌、就是银牌、最差也是铜牌,因此我们有资格提出“国产替代”,即查缺补漏,将少量暂未“小工”化、还需外部配套的供应链全部内化,就像厨房里食材、调料齐全,就差味精需要外购,那就想方设法提高自制味精的品质。毕竟中国已是世界产业链的核心,是唯一具有实现“小工经济”实力的国家,就像过去代表人类农业经济顶峰的“小农经济”。
结果是什么?中国制造改变世界,因为中国是世界产业的生态圈。
历史上曾依次产生过四大世界级制造中心,英国制造(1750年起)、德国制造(1880年起)、美国制造(1920年起)、日本制造(1970年起,但偏软、有争议),现在是中国制造(1990年起)。不过,有欧洲学者提出,中国事实上是世界上唯一的制造超级强权,已超过G7的总量。而关键的含量,中国过去以低端制造为主,现在的大头则是中高端,而且低端产业里的中低端已腾笼换鸟、向外转移了,只保留基础性的高利润部分。
顺便一说,为什么世界制造业无法与中国脱钩,因为他们制造所需的零部件,主要来自中国。是融入中国的生态圈做配套、还是像美国那样与中国硬杠,则是现今所有国家都绕不开的生死抉择。
当世界各国都在忙于呵护一枝独苗时,中国正忙着博物园的满园春色。
▸“小工经济”的关键是产业配套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是经济的脐带,是胎儿命之所系,因此西方将商业视为经济的根基。但是,这种思想并不适用于中国,当过去中国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时,脐带变成了盲肠,成年人还要什么劳什子脐带。中国经济发展之初,商朝以商业立国,但到东汉时各地产业基本能够自行配套,商业就从雪中之碳变成了锦上之花,从烧菜的食盐变成了添趣的味精。商业不再是经济的基础,而降为经济的催化剂,就像馒头的基础是面粉、而不是发酵粉。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说的就是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和工业、商业只是补充。
因此,基于经济形态产生的文化,汉文化重生产,什么都有、不依赖跨域交换;西文化重贸易,到处都是缺胳膊少腿的,非得瞎子背瘫子,不交换活不下去。而关键在于,西方经济模式不是靠生产和消费赚钱、而是靠交换赚钱。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中国的“小工经济”并非正面形象,比如“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显然不是什么圣母婊的溢美之词,自然也就引得洋人与狗必欲从我们内部攻破而后活。
▸高品质的人口数量决定产业的规模
早些年,有专家研究人口数量与工业体系的关系,认为,每个工业零件或元素,需要一人研发、一人制造、一人维护,为维持这三人生产,还需有两人为其提供食物、医疗、娱乐等服务。并且,工作的五人之外还有不工作的五人,如老幼病残、专职太太等。也就是说,要维系一个工业元素,至少需要十人。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有数十万个元素,所以那时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人口四百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元素暴涨至数百万,所以最小的工业国法国人口四千万;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元素增至数千万,于是最小的工业国成了美国,人口三亿;信息革命后,元素上亿,因此要维系完整的工业体系,唯有人口十亿以上的国家,其它国家只可能参与配套。这就是现今只有中国才能维系全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顺便一说,不是有人头就行,而是有组织的社会,靠国际联盟实施产业配套是极不可靠的。而单一国家的社会能够凝聚多少人口,取决于文化。据《人类简史》的认知革命研究,现实的八卦能够组织150人,超过就只能靠虚拟故事来凝聚,比如宗教能够凝聚很多人,这也是宗教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但是,宗教的凝聚力也是有限的,当信徒多到一定限度,分裂再所必然,如总人口最多的西亚一神教,就逐渐分裂成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兰教六个宗教,且教下又分派,如新教派系之多恐怕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数量。
目前,以宗教凝聚的、且社会较为稳定的民族国家中,2.8亿人的印尼人口最多,美国人口不到3亿时相对稳定、超过3亿后就逐渐混乱了。印度比较特殊,不能视为单一国家,而是散装的邦联,各邦之间的贸易关税,近几年才被强制归零,因而其凝聚力只限于邦。而人口最多的北方邦,占据印度核心区恒河平原宝地,人口也仅2亿多。
本人胡乱猜测,也许,宗教能够稳定凝聚的国家,人口难以超过3亿。
也就是说,14亿人(包括海外华人华侨)的汉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超过5亿的、以单一文化凝聚的族群,中国当然就是唯一人口超过10亿的单一经济体,这正是中国是能够支撑全产业门类、及完整产业链的唯一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中国能够稳定凝聚14亿人的超大规模,关键因素是拥有排除了宗教信仰的、超越宗教的统一文化,即汉文化。因此,在汉化之前,中国的成功无法复制。
顺嘴一说,也许再过几百年,全世界都是中华文明,外来文明都必须被同化。要强调的是,这不是本人的痴人说梦,而是汤恩比的愿望和预测:“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1973年的中国还在文革中艰难探索,但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恩比,却无比坚定地得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非常震惊的理论:人类未来的文明不属于先进的西方,而属于(当时)感觉毫不起眼的中国。中华文明最终会统治世界,而中国也最后会成为整个地球的指引者。
▸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这里需要单独一提,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从熟练工人红利,提升为工程师红利,并且未来还将继续提升,国运也。
20年前,当低端产业汇集到中国时,中国几十年的教育努力开花结果,提供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素质熟练工人,使得中国成为无可替代的制造基地。10年前,当中国人口下降、工人不足时,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未下降、更遑论消失,因为机器人兴起了,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应用量,补上了中国工人不足的缺口。而产业升级的结果,是对工程师需求的暴涨,这恰恰是中国人口红利的转型,因为中国每年新增的500万工程师,比美国包括外国人在内的工程师总存量还多。
据说,几年前,苹果CEO库克参加某节目,回答为什么苹果产品要在中国制造时答复,苹果需要的熟练工程师,在美国坐不满这个房间,而在中国,可以轻易塞满好几个橄榄球场。
这就是中国升级版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
顺便一说,印吹总说印度年轻的劳动力比中国多得多、优势巨大,但问题是,非傻即坏的某些人丝毫不提,印度人能干的活、机器人干得更好,而工程师能干的活、印度人恐怕要指望下辈子,前提是印度能出个秦始皇。
▲中国经济是内生型
由于中国经济的“小农模式”,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能够在与外界“封闭”、隔离的环境下,长期保持稳定的繁荣和发展,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内生型”。不知道西方经济学家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独特性,这也是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中西方经济学思想和理论的天差地别、甚至截然相反,以及中国独特的内生经济体系及其配套制度,加之以“经”行“军”的军事哲学,导致洋人与狗很难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
➤中西方经济学思想和理论的主要差异
【敬请参见拙文“22管子的政治经济学”】
主要差异一览表:
西方经济学家始终刻意地回避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财富的成本、二是效率的来源。
而这正是中国“小工经济”的本质所在。
☯经济效益vs社会效益
财富的产生是有成本的,但许多成本是隐性的,并不反映在账面上,只能由社会承担。比如说,水媒油气矿和环境等资源,消耗水、污染环境谁承担,社会;煤油气矿资源属于谁,社会;生老病死、健康、教育谁负责,社会。也就是说,产生财富是要消耗社会资源的,西方自由经济中,消耗社会资源产生的财富却为个人独占,显然不是公平经济。
在中国的经济学里,效益是分为两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收益、社会效益是责任,在管子经济学中,经济效益鼓励私企分享、社会效益则由国企承担。因此,自周厉王资源归国、管子盐铁专卖,到如今社会公有的资源都是交国企垄断的,其经济效益用于保障社会效益,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信等生活必需品的廉价供应。西方经济学始终未能解决社会效益应如何保障,因为自由经济只管经济效益、不管社会效益,比如在美国,人口密集的市区才有手机信号、房产税高的富人社区才有警察巡夜、天灾时富人才能承担数十倍的电价,等等。
水利工程是文明的基础工程,且不说五千年前的良渚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的都江堰比长城还要古老,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灌溉工程。但是,别忘了,水利工程是投资最大的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只有靠政府。
顺便一说,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而西方号称如此伟大的古代文明,居然没有伟大的古代灌溉工程,没有灌溉工程怎么种庄稼?没有庄稼怎么养人?没有人怎么产生伟大的古代文明?
因为,西方经济学中,从古至今,就没有社会效益这个概念,想来也是,没有社会意识、哪来社会效益。
☯个人效率vs社会效率
效率源于使用资源的集中度,集中使用却不广泛共享,显然难称公平。
洋人与狗坚决反对我们有国企,认为不是市场经济。就结果而言,西方的跨国企业竞争不过我们的大型国企;但就理论而言,理由是,国企效率低下。
西方经济学有个缺陷,只谈个人(企业)效率、不论社会效率,导致个人效率越高、社会总效率就越低,因为缺乏统筹、内耗必大,只不过西方不在乎社会总效率,只管树长高、不要林茂盛。
比如说,什么是市场?就定价原则而言,高价市场是追求个人效率、低价市场是追求社会效率。为什么洋人与狗总说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因为中国优质低价是对西方高价利益的破坏和侵害,也就是说,能榨一百就卖一百叫做市场经济、能榨一百只卖五十就叫非市场经济。
再比如说,中国铁路这个巨型垄断国企,常年天量亏损,为的是将全社会(包括私企)的运输成本压到最低,以尽可能提高社会总效率。其实,电力也是如此,为将北方、西部的廉价、优质、绿色电能,输送到东南重负荷区,以提高北方、西部电能产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东南地区的能耗成本,电力国企大投入于超特高压输电设施,为的也是社会总效率。
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没有超特高压输电应用,因为西方经济学里只有个人(电力私企)效率、没有社会效率。
➤中国经济的特征
过去,中国创建了最辉煌的农业文明;现在,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产业中心,有西方学者断言,未来能将工业文明推向顶峰的,唯有中国。
因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是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以内撑外
与西方国家的外生性经济不同,他们需要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即两头在外,否则经济难以运转;中国经济是内生型经济,不依赖外部环境也能稳定运行、长期繁荣,这就是政府提出双循环经济战略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国经济安全的底气所在。也就是说,内循环保障经济安全、杜绝他人觊觎,外循环加速经济发展、重构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经济架构向来是以内撑外的内生型,关键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之源在核心区腹地(比如江南),呈现以内撑外的格局,是生产型经济架构,外围边疆紧靠核心区有益无害,哪个胎儿会自断脐带,因而有利于构建并维护天下大同。比如,中国对边疆地区的扶贫促稳、对周边友好国家的产业促进、到“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
相反,英美的经济之源在国外(外围),靠掠外补内。无论是英国的全球贸易、还是美国的金融霸权,其结构都是掠外补内的外生型,即从全球掠夺财富,以补充自身,是掠夺型经济架构,因而定是外围受害无益,必然导致各地离心离德,难以长治久安。
顺便一说,中国大量进口资源,是因为我们在为全球生产,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如果只是内需,自有资源基本够用。
☯综合政策
西方的经济政策如天龙寺的六脉神剑——各练一脉,按照管子经济学,西方世界只使一招,马克思的宏观控制不能用,就用凯恩斯的中观主导,不灵了就改用哈耶克的微观搞活。没能学会中国的三管齐下,宏观控制以平衡、中观主导以托底、微观搞活以激励,协同配合、相得益彰。当然,这与西方政治水平和操控能力不足以效仿中国有关。
同时,通常认为,市场经济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个人层面没错、但社会层面却正相反,自由市场经济是社会成本最高、整体效率最低的方式,因为内耗过大。因此,经济的目的到底是为社会、还是为个人,是个大问题。
【相关内容敬请参阅拙文“22管子的政治经济学”】
☯社保制度
财富的分配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一、二、三次分配。一次分配是个人层面的分配,是对财富创造直接参与者的分配,如地主、厂主等雇主对员工的劳务报酬;二次分配是社会层面的分配,是对社会成员的普遍性分配;三次分配是道德(精神)层面的分配,如自愿性的慈善捐助。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哲学基础是,经济是社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因此经济成果(财富)应社会共享,尽管以创造者为主。因此,中国强调政府实施二次分配对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性,自管子起的两千多年来,中国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除制度性的扶危济困、救济赈灾,常平仓、青苗法等制度更是开创了人类社会保障的新纪元。
▸常平仓。简单说就是国家储备制度,即用粮食等基本商品储备稳定市场价格。丰年粮多价低时国家高价收购,防止“米贱伤农”以保护农民利益;灾年粮少价高时国家低价出售,防止“米贵伤民”以保护市民、打击奸商。并且通过稳定粮价来保障市场价格总体稳定,用货币与战略商品进行双向调控,使市场趋于均衡,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崇尚中和、平衡的理念。1937年“现代证券之父”格雷厄姆出版《储备与稳定》一书,他加了个副标题“现代常平仓”,以提醒人们这一理论源自中国。
▸青苗法。简单说就是国家信贷制度。春耕前国家对农民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用于购置种子和农具、以及田间管理,秋后归还,防止高利贷祸害农民。并且通过信贷政策的调节,鼓励农民种植市场需求旺盛的作物。
不过,常平仓的高进低出、青苗法的减免利息,显然都是严重违背西方经济思想的非市场行为。因此,洋人与狗至今仍攻击我国的国家粮油储备(常平仓)、农业小额贷款(青苗法)两项制度,因为其“严重侵犯”了某些私人粮商和私营银行、民间高利贷者的利益。
由于西方文化没有社会意识,因而一直以来西方都没有政府社会保障的制度性安排,实行的是一次为主、三次为辅的分配制度。1929年的西方经济大危机,促使苏联共产主义思想如野火燎原,让全世界穷苦人看到了希望,各国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面临生死威胁。
怎么办?这时才有西方学者开始意识到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到底在讲什么,因而祭出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大法。在工党和保守党达成“贵族义务”和“共识政治”的背景下,1942年11月,“西方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发表了《贝弗里奇报告》,英国据此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公民社会福利制度,为全英国所有公民提供了医疗、就业、养老和其它福利保障,之后西方国家得以全面推广。
但问题是,西方缺乏社会意识,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知其形、不知其神,只会用力、而不明其度,导致步子大了扯到什么,福利保障制度变成了懒汉培养制度,这种早产的“共产主义”恐怕难以行稳致远。
☯创新引领
有些经济活动虽非中国独有,但创新发展、引领先河。比如说:
▸银号。中国古代典当、票号之外的一种信用、金融机构,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自西汉开始出现货币兑换业务,逐渐发展了异地汇兑、保管保证等业务,通过存、放、汇、发行庄票和兑换业务,对商家融通资金、调剂头寸、清算账务,使其得以灵活周转、持续营运,成为现代银行的源头。
▸纸币。纸币源于北宋“交子”,演变沿袭至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顺便说一句,“电币”(电子货币)也始于中国,数字人民币是人类第一种电子主权货币。
▸远洋贸易。基于古代中国领先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中国是人类最早大规模进行远洋贸易的国家。中外海路交流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已知有关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海路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唐代时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该航线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宋元时期远洋贸易更是覆盖大半个地球,明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顶峰。在中国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等航海技术传到西方、及郑和下西洋一百年后,西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远洋贸易逐渐超越中国。但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船队,造船业也重归巅峰。
这里需要说明,有人说中国没有海洋意识,只能说其非傻即坏。西方五百年的“大航海时代”本质是掠夺、是殖民,而我们两千年的“海上丝路”是贸易、是和平,谁才能代表“海洋文明”?
无须讳言,进入工业时代后,我们落后了。
但中国人砥砺前行、奋起直追,使得中国经济重归世界前列。
这里也需要说明,中国是唯一一个以和平方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没有掠夺、没有殖民、没有战争。除几个老牌西方工业国外,实现工业化的也就几个汉文化国家,都是靠战争、殖民或被殖民、掠夺等方式完成原始积累,只有中国例外。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内生型经济模式的安全性、与文化协调的和谐经济模式、自然主义经济制度保障的稳定性,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稳定,充分保障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安全。过去,洋人与狗把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描黑为落后的证据。但实际上,也许是本人孤陋寡闻,当今世界唯有中国有能力自给自足,即在与世界完全隔绝时,也能够保持经济繁荣。
▸经济和谐。现代工业模式本就是西方用汉文化建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工业模式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工业模式。并且,未来经济形态也将基于汉文化而发展,因为汉文化才能够与时俱进、对社会性的依赖随经济规模而越来越大、社会人比自然人更易适应新经济形态。
▸经济稳定。宏观控制、中观主导、微观搞活的经济制度是经济稳定的根本保障,基于社会利益的常平仓制度等则是稳定的定海神针。经济三原则,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社会稳定、经济要为全社会所有人托底、绝不能允许个人利益损害社会利益,更是经济稳定的根本保障。
顺便一说,西方人至今仍不明白什么是“举国体制”,以为就像“曼哈顿计划”那样,政府出钱、组织人力物力攻关,就叫举国体制。其实,举国体制并非什么专项计划,而是社会主义体制的正常运转,当项目处于个体层面时,需要微观搞活;但项目提升至社会层面,必然转入宏观控制,当然就是举国齐抓共建了,而不仅仅是搭个草台班子就能成事的。
特别说明,国家资本主导、产业资本基础、金融资本辅助,不能搞反。
【详细内容敬请参阅拙文“05为什么中国文明发展能够持续稳定?”】
☯地缘经济vs地缘军事
地缘政治是国际政治竞争绕不开的问题。
美国称霸海洋,不仅在于11艘航母、更在于全球的374个海外军事基地,这是西方思维的地缘军事安排,只是花费大了些。
中国只有吉布提一个军事基地需要花钱,但在北印度洋航道区域建设有近十个商港。一些西方专家渲染,对于中国而言,战时民港转军港易如反掌,而美国只有一个迭戈加西亚,显然难以应对。
中国不好战、不搞武力称霸,想的是地缘经济,发展经济才是头等大事。
这就是中国经济意识和美国军事意识的区别。
突然想起中国那几十艘军标民船,特别是那些3.5万吨军标滚装船,战时工兵搭建浮动码头后,那些滚装船能摇身一变,可都是大型重装登陆舰,投送能力远超美国。区别仅只是,军标船平日里都是民船,自己能够养活自己,无需军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