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事故后的解锁技术,我认为电控和机械控制结合才更恰当

【本文由“张仲麟”推荐,来自《车企是如何确保撞击后车门能自动解锁的》评论区,原标题为张仲麟添加,因完全歪曲我的意思,只好改掉】

  这里必须额外加些话。"张仲麟"这样给我推荐出来,的确不大像话。我已经明确说我对车门的解锁技术问题持开放态度,希望他直接针对回复,或者找论坛上我们熟知的内行专家来评判,但这里他给我加了个“现在的车企全都错了,不能靠电子进行控制”这样的标题,而从不针对性回复我。不得不说,我没有想到他会是这种态度——以前看他写文章,印象还是不错的。这里的标题,我只好改掉。

  从作者引述的信息看,三家车企很有可能都犯了同一个技术设计的错误,那就是将一切控制吊死在电信号控制这一棵树上。

  我不是主张所有涉及安全的控制都要有独立的非电信号控制冗余,那样肯定不现实(远不只是成本问题)。但事故发生后车门应该能从外部单方面打开这件事,却是应该、也完全可能不依赖电信号控制的。

  现在这三家车企做的,都是尽全力保证控制信号能到达和起作用,然后用末端的储能机构主动做出相应解锁动作。这种控制原理,本身就存在更大的不可靠性:控制信号可能收不到,储能机构可能失效,主动的解锁可能受到阻碍无法完成。

  车门的解锁,其实完全可以有更简单可靠的控制办法:电信号控制和机械控制结合。电信号在有效的时候,电控有优先权,并会锁死外部开门的可能。电信号失效的时候,锁死的部分将失效,但并不会主动做任何机械动作,而是在外部做开门动作时由外部人的操作来完成解锁。这样的设计,会完全避免掉电造成的任何问题。末端的电压正常就是电控有效标志,电压掉下去足够时间就是失效标志,对失效和有效的不断反复(比如接触不良),也可以做出对应的容错处理,并不困难。

  这种控制,是电控在掉电时弃权给机械控制的逻辑,这种逻辑很类似半自动智能门锁的外门把手的控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难度。但如果开发团队都是那种奉命行事的靠知识和经验积累成的人才,而没有善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创新欲望的不同类型,那么这种一味依赖电控的做法才会贯彻到底。

  我不知道现在的车企的技术开发团队是怎么回事,但几十年前,没脑子的开发在中国是大行其道的,中国的发展之路是摸石头过河的实践碰撞出来的,弯路肯定不会少走,代价不会少付,但这些还不是全部后果。本可以预判和预防的问题非要等问题发作之后再解决,就是这种道路的无可避免的后果之一。现在的车门解锁的怪异逻辑,很可能就是这样造成的。

  我这里根本就不针对华为——技术底蕴越领先的企业,是越少犯这类错误的,要想批判,华为也不会是首先该针对的对象。但华为如果也存在问题,就说明我们的其他同行企业更存在问题。所以我针对的肯定是整个中国的这种一味依赖实践而偏废认识的观念:我们做出的东西,能解决眼前问题就行,其他的,出什么问题我们再解决什么问题,想预判问题和预防问题,那是无端增加成本,并且你的想法直接影响团队的和谐一致,是首先该被剔除的对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