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中医、巫术的讨论 (三)中医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和确定性问题

笔者,由于历史专业的原因,研究东西,最喜欢从该学科的历史源流发展入手。下面是对中医的一些问题的,个人看法,不是权威看法。

一、关于中医中药的理论

      首先,如果没有理论指导,请问如何在那么多的动植物矿物中找到常见的药物,比如《神农本草》记载360种药物。许多记载极其可靠。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如何在几百种药物中,找出几种组方组合。例如《伤寒论》中运用1百多味药物,使用的疗效卓著的方剂,这些方剂使用了两千年了注意现代西医才多少年)。有些方剂,只是分量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疗效。有些经得起实验室的检验,日本人就检验过。难道真的靠神农尝百草?

    第二,中医的理论来源是什么?现在中医的理论主要来自《内经》。这本书是从战国至西汉的一本论文集。里面有多种理论。也就是从不同理论模型去观察人体,比如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经络理论,五运六气等等。重回我的观点,科学理论是基于一定客观基础的假设模型。有用就好,能解释现象就好。但是理论和治病是两回事。就像质能方程,你知道原理,和技术上造原子弹是两码事。所以名医一定要懂《内经》,但是懂《内经》却未必能治病。治病是技术。这个技术,在方剂里面,就不能不讲《伤寒杂病论》。我读了很多书,没有难过《伤寒论》的,它也是一本治疗外感发热疾病的奇书。这本书很多方法现在都不落后,后面我会举例。因为很多疾病,包括艾滋病,在初期都有外感发热症状,所以处理发热症状是医生的必杀技。古代,高热难道不是一种治疗极其困难的病症表现吗?现代高热病人都是需要极其重视的病人。可惜,《汤液经》失传,而《伤寒杂病论》残缺。组方的方法没有传下来。后人只能依据书中依着葫芦画瓢。为什么中医说“一通百通用伤寒”,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后世的许多方的思路,加减组方,都是从它变化出来。一书通,自然百书通。到了民国,出来了两本书,一本就是全本的《伤寒杂病论》(桂林本),从文献上看,伪作的概率很大。但是伪作却未必不能用。另一本就是《辅行诀》,真假有争议,但是文献版本学专家钱超尘认为是真的。这书里面有《汤液经》部分,确实有理论。这一学脉传下的医生,在当地都比较厉害。

   第三,中医认识人体的角度,来自《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中医观察人体的一般模型类似地理学。把天地能量物质循环的现象,类比如人体,说人是一小天地。养生讲究顺应天时的变化(见内经头几篇)。治病讲究恢复这个小天地的平衡。很像现在的生态环境治理。西医,观察人体的角度是把人看做机器或者是单纯的动物。

    第四,中医治疗的方法。伤寒经方的辩证和医经派的辩证有所不同。《伤寒论》中有句名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就是我们所讲“辨证施治”的由来。什么是证,《伤寒论》中,见“脉浮紧,无汗发热畏寒”,一般就要麻黄汤。见“脉浮缓,有汗发热怕风”,一般就用桂枝汤。在同一证下,不同医生应该是同一处方。这个可以看民国曹家达的医案,一个心脏病人,严重心悸。在上海,请曹先生治疗,曹使用了《伤寒论》中炙甘草汤。这个病人一年后,在广东发病,请两广名医陈伯云先生治疗,使用同样的方剂治愈。

      宋元后,医生受医经学派影响极大,辩证完全不同,多用脏腑辩证,比如辩为肝肾阴虚等。治疗时许多医生加减药物随意。十个医生十个方。有些有效,有些无效。辩证这一个关键概念其实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很大的不同了。日本人做事较真,所以汉方派,提倡专用伤寒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