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总体放缓的大趋势下,我对私人资本的创新热情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本文由“随便看一哈”推荐,来自《一文说清“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原理及解决办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老黑
  • 特别赞同文章强调的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是个基层法律工作者,但一直关注科技创新制度问题!科创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习大大也多次强调对人才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但目前在制度层面及实际做法上,从国家到地方,都没用任何制度或做法体现“宽容失败”这一指导思想!创业失败远大于成功,这是客观规律,人才创业也不例外!人才创业一旦失败,人才(包括人才团队成员及家庭成员)基本就是负债变为失信人和限高对象。按目前国家制度与做法,别说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就是正常生活都不能保障!所以,大部分科技人才不敢真正创业、只愿把成果转让!但凡有原创性科研成果但自己不愿意创业的,社会资本也不愿投。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整个社会投资意向不足,年轻人都考公进国企!

你说的这些,我认为确实比较典型,也有代表性。但是说到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1.市场经济虽然鼓励竞争,但是私有资本更看重利润。所以,资本首选的是模仿和抄袭,而不是创新。因为这样能少走弯路,少探新路,减少风险,降低成本。由此,创新如果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或前景不明朗,资本必然敬而远之。这是市场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本性决定的,大部分都会如此。敢于赔上身家性命去创新的企业较少。

2.应用型创新比较依赖基础科学的创新。在基础科学已经百年未有重大突破的时候,应用型创新的难度可想而知,市场状况必然不容乐观。所以,这恰好说明了经济中非市场化的部分,比如国有或公有经济的重要性,甚至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因为,计划经济是可以不把利润作为首要目标的,是可以在方向大致正确,但前途不明朗,盈利还无望的情况下,坚持进行探索创新的。

所以,面对你说的这种现象,我觉得也许应该进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例调整。私营企业在没有盈利担保或者损失保险的情况下,是很难进行大量高风险或低回报的创新的。所以,将它们转入计划经济体系内,或者让它们在行业内成立创新联合体,分担风险和成本,也许能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在创新总体放缓的大趋势下,我对私人资本的创新热情并没有十足的把握。通常来看,这个时候资本会转向资本竞争盈利,去建构垄断,而不是大笔投入不确定的各种创新。雷声可以很大,但是雨点不一定多。听说苹果公司就把电动车部门裁掉了。许多高科技企业也在这几年大规模裁员,关闭项目,转投一些能在资本市场“讲好故事”的奇趣项目。最后,还是得国家出面,由国家来承担风险,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推进创新,研究一些精选过的项目。

总之,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当它为“利润”而生时,就意味着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期,尤其是债务已经积累到天量的时候,不要过多指望私有制经济会多么热衷和支持创新。此时,他们在竞争压力下,注意力和财富投入方向主要是资本竞争领域,是“垄断”,是脱钩断链,是小院高墙,是逆全球化,是饿死对手然后自己来收尸。创新会有,但很多时候创新是敛财的幌子,是资本竞争的工具,是抽血让对手坏死的手段。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