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今天见到“老朋友”,大陆向台传递统一强音

4月10日下午,在2024年的首个龙年龙月龙日,在2015年两岸高层实现历史性会晤的九年后,已经卸去公职的马英九在大陆行接近尾声时,见到了他行前期待的“老朋友”,也为此行画下圆满的句号。

将时间拉回到3月26日,马办执行长萧旭岑接受广播专访时表示,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分治66年以来,于2015年11月7日首次在新加坡会晤,这是历史上重大的事件,那场会晤也让两岸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就是两岸关系证明是可以有互信的、是可以坐下来谈的。

500

萧旭岑表示,台湾现在面临认同分裂或重大危机,根源来自民进党不敢“修宪”又不愿“遵宪”,这也是国民党未来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台湾)不去勇敢面对我们也是一中,两岸关系不会好。”

基于这样的认识,自4月1日马英九一行开启大陆之旅,在广东、陕西、北京,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公园到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再到参加祭黄帝陵典礼。一路走来,他希望让更多的台湾青年重拾自己身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这也正是他任内八年在高涨的“台湾主体意识”下的未竟之事。

那一时期,是两岸关系蓬勃发展的阶段,海协海基两会共举行十一次制度化协商、签署二十三项协议,两岸正式进入制度化协商的轨道,经贸文化交流日益热络。

另一方面,由于主事者背负“外省原罪”包袱,省籍情结桎梏让其不敢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前进,不敢在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上拨乱反正,造成绿营实力持续壮大,直到2016年蔡英文重新拿回执政权,不仅让蓝营处境在岛内更加岌岌可危,也给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两岸互信造成巨大冲击。对于如何评价那八年的得失,当年很多围绕在马身边的亲历者、见证者,已经给出诚恳而客观的评价,虽然这些人大都是充满善意地指正,但当事人听到仍难免觉得刺耳。

卸任后的马英九仍然关心两岸,希望两岸要和平、要交流,两岸人民要有善意。也正因为这样的用意,他在一年前完成祭祖之旅后再度率团登陆。然而,当前岛内的蓝绿格局比起他当年就任之初甚至卸任之时,也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早前,岛内舆情机构分析马英九访陆的网络声量,去年他即将访陆的行程被披露后,即引发舆论高度热议。在2023年3月20日、21日两天单日创造破万声量,一度突破2.4万则;同年3月27日至4月7日之间,每日平均声量超过3.3万则。

相对之下,马办今年3月25日宣布马英九将展开第二度访陆行,当天仅创造约7千多则网络声量,且在4月1日马英九出发当天,也只有1.2万则声量,受关注度大幅退烧。

500

对此行在亲绿社群讨论度下降,有部分评论者认为是绿营打马收敛或踢到铁板。实际情况是,在绿营政论节目中的冷嘲热讽依然不少,没有扩散的原因,是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已经结束。事实证明,马访陆对两岸关系的牵动,并没有撬动岛内蓝绿格局的根本变化,反而在蓝营内部还出现了一些杂音。去年他在桃园机场,高喊“九二共识”,但选举期间,国民党候选人对此态度却十分保留,甚至马在选前夜造势都不能出席,而这次面对他二度访陆,更有蓝营新北市议员在绿营政论节目中与挺绿嘉宾声气相通。

当民进党是以“胜利者”的心态看待败选的国民党前主席访陆,甚至幸灾乐祸地观望,不用等他们出手,蓝营内部都已出现不同意见,也就不会出现如去年选前时的激烈讨论。从这个角度看,来自绿营社群批评声量的减少,证明在野党在相关议题上不能对执政者构成挑战,反而凸显了岛内政治环境日趋严峻。

即便如此,作为曾经蓝营最具指标性的政治人物,当他希望以历史文化为纽带连接两岸,传递和平声音,愿意承认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即便这本是他任内应尽却未竟之事,此行仍得到大陆舆论的正面回响。九年之后,他可以在北京与“老朋友”重逢,这不只体现了大陆对台湾的包容善意,更是在向岛内社会传达反“台独”,不是反台湾。深化两岸关系更离不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维持现状”不能成为分离主义的遮羞布与护身符。而实现祖国完成统一,更是身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成永久的台海和平。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