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英九访陆,蓝营学者称“武统”论是饭桶?

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访陆行引起广泛关注,针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台湾广角智库4月13日召开研讨会,由文化大学社科院讲座教授杨永明主持,嘉宾有马办执行长萧旭岑、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所长赵建民、淡大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四人中,除萧旭岑为马办幕僚,其余三人皆为蓝营学者,尤其杨永明在马任内还担任台当局“国安会”副秘书长,他们的观点代表了蓝营舆论对马英九此行的看法。

研讨会中,他们高度肯定这趟大陆行带给两岸关系的正面意义。马办执行长萧旭岑呼吁,赖清德未来就任应该正视岛内宪制性规定,承认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学者赵建民认为,承认两岸都是中国人,不就和平了吗?张五岳则表示,避免误判最好的方式就是交流,和平是两岸最大公约数。而主持人杨永明更警告民进党当局,如果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慢速球都不愿意回应,后果不堪设想。这些观点也表达了岛民舆论对两岸交流、乃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面看法。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蓝营学者习惯以台湾本位视角看待两岸,他们对和平的理解,又夹杂着对岛内现状过度乐观的期待以及对大陆民意变化的误解,导致观点存在一些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500

1

马办执行长萧旭岑表示,虽然赖清德赢得胜选,但只有四成支持,马英九此行代表了岛内六成希望和平的呼声。但他也承认,蓝营并没有对此行给予大力支持,甚至对这种随绿起舞的做法也提出批评。

其实,这两种观点本身就是互斥的。若六成民意都站在挺马一方,蓝营即便是基于选票考虑,又如何会切割?他们没有对马此行全力相挺,证明蓝营仍然惧怕来自岛内的政治压力,而此压力绝不是只来自挺赖的四成民意。因此,所谓六成民意虽然不排斥和平,但未必都支持马英九路线。

就像柯文哲,主张两岸交流,又否认“九二共识”,不愿正视两岸一中,声称要延续蔡英文的对外政策。而以柯为首的反民进党的民意,从来就不是蓝营的传统支持者,而是从绿营内部矛盾中分化出的一股力量,不应归类在挺马一方。

所以,六成民意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彼此阵营实现和平的路径南辕北辙,甚至如民进党也不否认和平,但他们却把统一视为对台“威胁”。而马此行没有获得蓝营支持,如果连2008年获得多数中间选民认可的路线,十六年后在蓝营内部都遭遇不同声音,背后反映的实则是岛内对大陆敌意升高,是两岸关系日趋严峻的体现。

2

评价马英九此行,曾为马任内“陆委会”副主委的学者赵建民指出,此行证明两岸问题并不悲观。他提到,马英九此次访陆的目的是强调民族文化,而非政治议题,提到政大选举研究中心关于台湾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调查,他甚至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不准确的,在他看来,这两种身份并不矛盾。

闻此说法,实在佩服他的乐观精神。但必须指出,台湾人或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在岛内变成对立关系,并不是从政治大学1992年的调查开始,而是有了这种择其一的趋势,才有了政大的这份调查,这本身就是台湾内部国族认同异变的反映。

观察1990年代以后,台湾社会对于“一个中国”的日渐疏离,恰恰是从台当局从过去强调法律、政治上的“一中”转向只强调血缘、文化的“一中”开始。

在1994年台当局“陆委会”发布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中,只称“'一个中国'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而政治、法律上的一个中国,已经被刻意淡化,转而强调下现阶段的分治状态。

不客气地说,彼时台当局的“一中”,已经朝向类似东西德的“一族两国”。而后续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也不用笔者再来赘述。

500

更有意思的是,当血缘、文化的“一中”,台湾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甚少再谈。现今面对民进党不断恶化两岸关系,又被岛内蓝营学者们重新再谈,关于这一点,大陆学者汪晖在10多年前就已敏锐地观察到类似现象,他曾在文章中指出:

今天,许多人(在台湾)谈中华文化,与过去支持统一的人谈中国文化不一样。由于台湾的历史、地缘和文化传统,不讲中国文化,台湾的内部认同危机就没办法解决,因此在承认现状框架下来承认中华文化的合法性,与统一,包括“文化统一”,没有任何关系。

这段表述,是否也该为当前的两岸关系提供一些启示。大陆将历史文化视为联结两岸的纽带,希望以交流融合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前进最终达成统一,与岛内部分人士,为了回避政治、法律的“一中”,将血缘、历史变成他们试图维系两岸分治局面的手段,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应该加以具体区分。

3

而比起学者赵建民相对温和的表达,淡大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则强调,马英九此行,大陆所有媒体基调都用“坚定”二字,再加上“中华民族”四字,作为对台政策的主要诉求。这种诉求,还会看到梧桐的问题、早打不如晚打的问题吗?他称,所谓梧桐论调跟饭桶一样。

事实上,如果追本溯源,梧桐论的先行者正是台湾,在1992年台当局废除“临时条款”以前,以非和平手段解决两岸问题,一直是台当局大陆政策的目标。

倘若台湾后来希望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大陆也根本不会存在梧桐讨论。假使岛内现在连和平统一都不愿意面对,纠结的到底是统一方式还是压根不愿面对统一?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并不是大陆梧桐讨论升高,而是台湾否定“一个中国”。

对张五岳教授乃至今天岛内的很多人而言,“民族主义”在他们心中或许是个贬义词,常被视为激化两岸关系,而他们期待的超越统独的和平,本质是对业已形成的所谓台湾“国族”意识的包容与保护,而这才是当前两岸关系不断恶化的根源,也是被岛内学者不置一词的关键问题。至于大陆的统一民意,乃至梧桐讨论增多的背后,到底是理性爱国的民意,还是其他声音,恐怕也轮不到无视台湾内部中华民族意识日渐衰落,反而想要进一步包容台湾“国族”意识的人来论断。

事实上,几十年来大陆的态度都是一贯的,即对同胞表达善意,又坚决遏阻外来干涉,并不会因为岛内谁来访有所变化。真正的变量反而在台湾内部,是对台湾社会面对“一个中国”何去何从的诘问。像张五岳教授类似的,对大陆大政方针的过度揣摩,投射的是因为民进党不断破坏两岸关系,可能打破他们渴望永久延续两岸分治状态的极度焦虑。

500

也正因这些学者们并没有从民族整体利益的大局出发,只是以台湾本位的视角看两岸,这场讨论如同蓝营舆论的普遍观点,说来说去,他们希望的是大陆能为台青赴陆或两岸经贸关系上,提供各种协助帮助, 但在台湾民众享受“同等待遇”乃至“超同等待遇”的同时,是否面对“一个中国”,也该履行“同等义务”“同等责任”,岛内社会能否为在台湾的陆配、陆生提供何种照顾关怀,却少了些有建设性的探讨与思考。

更发人深省的是,当这场讨论被一些观察人士变为精选内容呈现给大陆读者,而没有还原整场研讨会的原貌,甚至当中对大陆民意有失偏颇的解读,也鲜有评论者提出异议。试图回避统独矛盾,看似让彼此相安无事,但丧失的却是在两岸真正的交流碰撞中,为两岸政治关系推进创造机会与空间的可能,比起岛内蓝绿格局的变化,这种思维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容轻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