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工业就是一个伪命题!

【本文来自《城里长大的孩子不懂中国农村,没有农业反哺,工业是不可能建起来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陈外
  • 中国农民进城打工,工业品的市场何在?——没有市场的工业,就是胡扯

    国内市场?

    工业化初期,国内市场可不就是农村么?但中国农村几千年都没有发育出高过农业“男耕女织”效率的工业化,凭什么现在“突然”之间中国的工业效率就可以碾压“男耕女织”效率了?——很明显,这是“技术引进”的买办式工业嘛 

    引进技术的‘本钱’(即所谓“原始积累”)从哪里来?——农业税嘛 

    要一直养到中国工业能自己内生自己的具有国际竟争力的技术,中国社会才有能力转化为‘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

    不信?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城市“工人”返乡潮,以及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的“知青下乡”运动,九十年代的“砸三铁”和工人“下岗潮”——都是国内市场容量不足,导致工业无法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做得多亏得多嘛(五十年代,是因为苏联撤人撤资,资金链断裂,技术链断裂,六七十年代是因为中国城市人口暴增,工业吸纳不下如此多的城市就业人员,九十年代是因为面临‘外资合资’的竟争——国资是按中国经济秩序组建的,而外资和合资则是按照“国际经济秩序”组建的,现在突然要按照“国际秩序”的规则跟外资合资企业竟争) 

    国际市场?

    那可是“基于美国规则的国际秩序”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工业凭什么挤进“美国秩序”?——靠硬软兼施,硬重于软。也就是,首先要硬,中国工业此时不仅已经可以自成体系地自我“缓慢”升级,还能凭借这套体系给美国秩序捣乱,军事外交上纵横捭阖(与苏合作,可以终结美帝,与美合作可以终结苏霸),迫使美国对中国开放国际市场,哪怕只是有限开放,中国也能从国际市场上获取远比中国国内单一市场丰厚得多的利润,提速产业升级。然后是软,中国工业虚心地跟国际市场互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和产业层级,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不断扩展产业链网,最终,中国工业实现全产业国际竟争优势,完成对美国秩序的“夺舍”

    中国的开放,更准确地说,是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被迫对中国开放,倚仗的是中国实现了最基本的工业化,中国国力因此提升到足以自保安全和自我发展,以中国的这种国力,挤进“国际市场”后即使按所谓国际秩序的规则参与竟争,也能够确保中国经济在“可承受的损失”值损耗尽之前,适应并反超竟争对手

    若没有中国的基本工业化,中国以一个纯农业国的资格进入“国际市场”,下场就会很惨,混得好最多就是南美洲,混得不好就是黑非洲

    总结,中国早期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补贴工业”,才是中国工业化最终成功的必由之路

农业补贴工业就是一个伪命题!

几千年前金属工具刚普及的时候存在农业补贴手工业么?工业品/手工业品定价比农产品高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不存在什么搞剪刀差补贴的事。一匹布需要织工忙活几天,一把镰刀需要铁匠轮锤子砸很久。但是一斗粮食真的就是一年三下地的工作量。用粮食换镰刀、布匹、热水瓶需要很大的量。所以多收了三五斗也买不起热水瓶是很正常的。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用农业养活工业,全都是用工业补贴农业的,即使是在古代,也是用手工业、商贸补贴财政开支的。宋代富裕不是种地收成好,是它放开管制发展工商业,明代下西洋就是国营挣钱,支持国家大规模用兵,清代前期皇权极度强大,但皇帝急得到处搞钱,后期都沦为半殖民地了,被人各种欺负还紧着赔钱,反而不愁没钱,就是能收点关税了。

用农业补贴工业的前提是有剩余产品,但是能提供大量农业剩余产品的国家——比如美国,偏偏是工业补贴农业的典型!它的农产品用正常的市场经济算价格会赔得底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