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些人口理论的迷雾③】替代生育率是否达到2.1才合适?

人口指标里,还有一类指标颇被关注,那就是反映人口更替水平的指标。从这些年屡被引用,而常现于人们视野的相应指标看,它们主要是替代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一般生育率这三个,而且前两者频次更高。

替代生育率,有时也被称作人口替代率,对于它,比较文绉绉的解释是〈对此您可略过而看):“为使一个国家或某个区域在人口上出生与死亡达到某种相对的平衡而产生的一个比率,即每个妇女平均生小孩的个数,去扭转失调或保持平衡状态”。

它更直白的意思是,“一对夫妇在其生殖年中拥有的子女数量能替代自己”。联合国推算指出,标准的替代生育率或者说人口替代率为2.1。

此率为什么不是2,而是2.1呢?按有关解释,一是因为新生的一代在自己也生育前亦会有人离世,从而有死亡率;二是各代新生人口中,因当今世界中的一些因素,男婴一般会比女婴多,这就使各代育龄妇女相应地并不及本代人数的一半,如此之下,她们的总出生人口如真要能实现对上一代人口的同等替代,就必须还补上这个差。这多出来的0.1,是补上述两项所造成的差额的。这0.1实际也是个推算的大概数,并不是绝对精准数。当一国婴儿、少儿亡故率较低,或男女性别差额不大时,实现替代并无须非得另加足这0.1。

总和生育率是个并不怎么通俗的概念,它也叫“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这种生育率计算方式,“并非建立在真正一组生育妇女的数据上,因为这涉及等待完成生育的时间。此外,这种计算模式并不代表妇女们一生生育的子女数,而是基于妇女的育龄期,国际传统上一般以15岁至44岁或49岁为准”。

总和生育率本身只反映生育状况。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数值达到多少才合适?这就牵涉到一个基准或者说参照标准问题。于是,它就和替代生育率发生了挂钩,替代生育率就被作为它的参照。因此,在网上文章中,它们也时常被混讲混用。这就使原本属于替代生育率的2.1这个数值,也被一些人看作是总和生育率的标准值,搞得这2.1象在两头都任职一样,更为醒目。

问题是,作为一个有标准值的概念,替代生育率及其标准值实际是有一个前设性的要件,也即前提的,那就是:使人口维持不变。

当用带标准值的替代生育率,来衡量总和生育率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把总和生育率也拉上“使人口维持不变”的战车,使总和生育率并不容易在更大的场景、更充分的考量中被看待。

总和生育率,本来只是个反映生育实际的数值,它并不存在维持人口不变的任务。在前期人口总量过大、峰值过高,已对社会、资源造成不小压力的情况下,小于2.1的值,对于它来说,反而是更好值、更有经济价值的值。在前期人口总量过小或某一阶段人口过低的情况下,它即便达到2.1,也不一定是合适、经济的,而还应看社会及环境条件,在数值上超过2.1。

这也是单讲替代生育率,以及用2.1作标准值来讲总和生育率,容易造成紧张情绪、容易误导人,从而反而导致不良状况、不良结果的原因所在。

这一情形,实际也现实地发生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些网上文章,光引用、着重引用替代生育率而讲出生人口;一些网上舆论频频拿2.1说总和生育率,使大家在耳濡目染中,也习惯于就此而讲、而看相应生育率,有关生育率一旦偏离2.1,便易激动,便易担心乃至焦虑,当有关实际数值离2.1有些距离时,便十分焦灼,尤其焦虑焦灼于人口减少、人口结构等内容,变得似乎就这么因此而一古脑地直跨上了人口问题列车,直接登上了人口结构失衡专列,直接坐在养老迷茫专车里,并把它们开得轰轰烈烈、搞得声响无比。如此之下,这轰隆隆的声响和心急火燎地疾驰,自然也容易引得社会声浪不断、波澜起伏甚至壮阔。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出过人口高峰吗?出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的这些人口高峰高吗、大吗?

不可谓不高、不大吧?!说举世并不多见,不为过吧?!

那么,这样的人口高峰高得好吗?对于这样的人口高峰,后来是应该继续复制、延续,还是不再如此?

如果是应该不继续复制、延续,那么,后来的替代生育率或总和生育率还应该非得达到2.1吗?

如果这已不应该,那么,还应该一味地拿2.1这个所谓的标准值来说、来评、来衡量吗?

如果不应该,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还应为相应生育率的数字,只是不及2.1而焦而虑吗?

而如此之下,人口变得不净增,是一种异常还是正常?

如此之下,人口变得减少,只要不是一下子巨减少,是否也可算是一种正常情形?

如此之下,这情形是不是也可以说意味着以前的人口高峰也在开始自然而正常地退隐,不再象以往那样继续耸立、矗立呢?

如此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形势难道不好?难道非得再复制一个乃至多个人口高峰,才好?

让我们不妨想想以前的人口高峰,至少把它作为背景来考虑要不要套用所谓的标准值、国际一般值。

(注:以上引号“”内的内容来自网络)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