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海洋城市:从维京传奇到科技中心

500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持续2年多的俄乌冲突,让北欧石化能源「出口大国」挪威一度成为舆论焦点,波兰更是直接指责挪威趁着危机赚了1000多亿欧元,很「不公平」。今年1月,挪威再次引发全球关注——挪威批准开放28.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深海采矿,成为全球第一个开放大陆架进行商业深海矿产勘探的国家。

▼ 图注:挪威周边油气资源分布示意

500

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挪威,不仅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还是海洋经济强国。

说起海洋国家挪威的发展史,势必要提到驾着龙头船,戴着牛角盔,穿着兽皮袄,手提着利刃,四处掠夺的维京人*。这群“海盗”,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维京人:古英语中指生活在海湾里的人,是公元8世纪到11世纪,生活在丹麦、挪威、瑞典一带的族群。

▼ 图注:维京人的「海盗」形象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回到正文

500

▍维京人「隐秘」的影响力

维京人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改变」。以英国为例,5世纪时,它只有7个小国,当时尚未形成一个联合的国家。

直到9世纪早期,强大的维京海盗将英国打得溃不成军,以至于有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被维京人所接管,各国意识到团结的重要,于是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来的入侵。北欧海盗的侵略,是英格兰联合王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比如,公元9世纪后期建立的基辅罗斯(现乌克兰首都基辅),被认为是今天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3个国家共同的前身,而基辅罗斯正是由当地人慕名请来的「瑞典维京人」所建立

▼ 图注:历史剧《维京传奇》中维京人,攻打伦敦城的桥段(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500

▼ 图注:俄罗斯画家尼古拉斯·罗里奇在《海外来客》中,描绘了建立基辅罗斯的维京人(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维京人还不断探索大西洋,开拓了冰岛、纽芬兰建立了殖民地,先于哥伦布500年抵达美洲,促进了欧洲贸易网络的发展。

▼ 图注:维京人建立的贸易网络,回到正文

500

从《尼伯龙根的指环》、《指环王》到《权力的游戏》,维京文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漫威的「雷神索尔」、索尼3 A大作《战神》,都是基于北欧神话;如今,「蓝牙」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其名字(包含标识)源自10世纪维京王国的「蓝芽哈拉尔」。

▼ 图注:育碧公司的游戏《刺客信条:英灵殿》围绕维京人的崛起进行(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500

▼ 图注:蓝牙图标来自于蓝牙哈拉尔名字首字母(卢恩文字)H和B的结合,回到正文

500

可以说,维京人影响了欧洲历史,而造就维京人的则是海洋,特别是挪威海与北海。

▍海洋,挪威的财富

挪威作为这群「北欧海盗」的「大本营」,它和大海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身为世界上第二狭长的国家,岸线长度超过5万公里;在北大西洋暖流作用下,使身处高纬度区域的挪威,拥有了比同纬度地区更高的气温、更多的降水,这让挪威的海域水温常年维持在5-15℃,成为很多鱼类,特别是北极鳕鱼的理想产卵地,从而造就了生生不息的千年渔业。

目前,挪威是仅次于我国的世界第二大海产品出口国(以鲑鱼、鳕鱼等高价值鱼类为主)。

▼ 图注:挪威狭长的海岸线

500

▼ 图注:挪威鳕鱼干的制作、出口的传统延续至今,回到正文

500

渔业造就了挪威古老的谚语「大海给予,大海索取」,1960年代谚语再次生效——挪威在自己的大陆架上发现了石油,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油气总产值占据挪威GDP的1/4。

从鱼到油,海洋给予的资源,使挪威一跃成为世界人均收入第3高,福利最高的国家之一。

▼ 图注:挪威斯莱普纳气田(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不过,挪威并没有陷入「资源的诅咒」,也没有躺平,而是通过重新理解海洋资源,驶向蓝色经济,发展成为海洋强国。

01

从海洋资源到海洋集群

航运业,是挪威蓝色经济的基石——占全球人口不到0.1%的挪威,拥有全球13%商船队、23%的世界游艇、19%的天然气运输船、11%的原油运输船、19%的化学品运输船,在全球近海运输业务中占据15%份额。

在这份不俗的成绩单背后,是挪威航运业经历了潮起潮落,战略调整后的硕果。

1. 重启航运

维京时代,为挪威奠定了航海技术与造船的基础,到1890年时,挪威在主要海洋国家人均吨位排名中位居第1,是第2名英国的两倍多。

不过,由于挪威工业制造能力不足,到20世纪初,庞大的船队以木帆船为主,蒸汽船占比不到1/3(其中大量二手船),且多数蒸汽船集中在卑尔根一座城市,分布极不均匀。「拥有最出色的水手和最腐朽的船只」成为当时挪威航海业的真实写照。

到1900年时,蒸汽船每吨可以赚到186克朗,而木帆船每吨只赚55克朗,收益相差3倍多。也就是说,即便挪威的帆船队规模再大,人均航运吨位再高,也无法撼动工业发达的英国,在全球航运业中的地位。

▼ 图注:1914年建造的Resinraad Lehmkuhl号木帆船,现成为卑尔根港内各航海学院的训练船,回到正文

500

二战后,挪威航运业迎来真正的「至暗时刻」:

近一半的船队消失,船只「国产化」比例,由20世纪初的57%下降到不足11%。更糟糕的是,很多造船厂倒闭了,而「幸存者」并不具备制造大吨位现代船舶的能力,没有国际竞争力。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到挪威所依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恢复船队规模,升级造船技术,成为挪威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挪威通过2项战略,重整航运业。

▍战略一:瞄准散货船

战后,欧洲的重启进程,让干散货*的贸易需求激增,挪威抓住时机进入干散货船制造领域。

*干散货:指不加包装的块状、颗粒状、粉末状的货物,如矿石、砂石、粮食、化肥等。

在卑尔根,政府通过填海、搬迁等方式,为卑尔根造船公司(BMV)提供了更大规模的造船空间,并为其提供最新的焊接设备、龙门架等造船装备。

在技术上,卑尔根推动BMV与挪威本土的发动机制造企业合作,攻克大吨位船舶发动机的制造问题。1952年,BMV将第一艘约8000吨的干散货轮交付船队。

▼ 图注:位于卑尔根的BMV造船坞,回到正文

500

此外,二战期间挪威船队有为盟军运送油气资源的经验,这些经验被转移到油气运输船舶、相关设备的研发建造之中。例如,液化天然气船(LNG)中的球罐式围护系统,就是由挪威首先提出并建造使用。

▼ 图注:液化天然气船的球罐式围护系统(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战略二:发展专业化船舶

挪威1/3国土面积位于北极圈内,加上多变的海岸线,这让挪威生产了很多在特殊环境、特定海域使用的船舶。挪威决定将这些「特殊性」,转化为特长,发展专业化船舶,占据「小众」市场。到1950年代中期,挪威近海特种船、渔船的生产份额,占据当时全球的近1/10,其中六成用于出口。

▼ 图注:多变的海洋环境,促使挪威生产众多特种船,回到正文

500

在两大战略的合力下,挪威经济发展快速进入了稳定期,挪威在世界船队中所占份额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不足6%,上升到20年后的10%。

2. 石油转机

1969年,挪威北海海域发现油田,挪威自此进入石油时代,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在石油工业出现之前,挪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邻居」瑞典低40%,而今挪威比瑞典高出65%。

不过万事开头难,石油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支撑,当时的挪威既没有加入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不是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包括之后的欧盟),更不想让国外石油公司主导开发。

在缺钱、缺技术的情况下,1972年,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加强挪威石油工业能力。

事实上,直到1980年代初,石油才为挪威带来净收入。

▼ 图注:1979年,位于北海的斯塔峡湾油田开始产油(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从造船到造石化设备

在此期间,挪威开始尝试将造船业的优势「平移」到海上石油勘测、开采领域,在斯塔万格、卑尔根、奥斯陆等城市,建立了相关的技术研究中心。

1973年,由卑尔根主要负责的,针对北海深度和恶劣环境而设计的阿克半潜式钻井平台(Aker H3)建造完成,到1974年底,阿克系列钻井平台被预订了54台。

与此同时,国际上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导致石油航运业大衰退,这让挪威的航运业再次受到冲击。1970年代至1987年,挪威规模化的航运公司数量从176家减少至56家。

而且,随着制造业中心向亚洲的转移,挪威以造船业、航运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人数在1975年达到顶峰后,岗位需求便开始一路下滑,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 图注:不论是造船还是,造钻井平台,为挪威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目标——产业集群

经历了造船、航运、石化业的起起伏伏,挪威认识到,对海洋资源出口的路径依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是没有韧性、不可持续的。

1980年代末,迈克尔·波特(哈佛教授,《国家的竞争优势》作者)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即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与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与联结的共生体,构成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这让挪威备受启发,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围绕自身特长,组建产业集群,例如卑尔根的船舶设计、研发、制造,及服务集群。

02

挪威海洋集群的构建

在尝试产业集群方式行之有效后,挪威先后推出「整体创新政策计划」「挪威创新集群计划」等发展规划,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对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大力发展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产业网络的延伸,形成传统优势的裂变。

目前,挪威是世界上少数海洋全产业链齐备的国家之一,海洋产业占全国总产值的40%,以及一半的出口额。

从整体上看,挪威海洋产业分为5个领域、7个集群。

1. 海洋产业5个主导领域

▍一是,造船领域

在亚洲造船业的竞争下,挪威造船业严重下滑,转向以高技术含量为主的专业船舶制造领域,如化学品运输船、深海勘测船舶、滚装船等,尤其是用于海上作业的海工支援船(OSV),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也就是说,挪威造船业从生产转向了技术解决方案上,完成了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换道。

▼ 图注:挪威用于近海的滚装船,通过机动车滚上、滚下装卸客、货、车同步运输,回到正文

500

▍二是,海洋油气与工程领域

1970年代,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不断收购、兼并民间采油公司后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深海石油钻探、远洋运输领域的龙头企业。

同时,石油危机的爆发,让挪威加速了北海油气的开发进程,而众多处在转型路口的船厂,逐渐演变为油气开发环节的设备供应商,如动力推进系统、管道系统、钻井设备、定位系统等,形成了完善的海上石化产业链。

▍三是,水产业领域

水产是挪威的支柱产业,平均每年近300万吨的水产捕捞量,供应着全球150多个国家的水产市场。

其中大量的水产捕捞,是来自人工养殖。从1970年开始,挪威便发展水产养殖,主要以高价值的鲑鱼(三文鱼)、虹鳟鱼、鳕鱼为主。养殖的海域,也由浅海发展到深海,并成为深海养殖领域的领头羊。

▼ 图注:挪威北部峡湾中的挪威鲑鱼幼鱼养殖场,育苗一般在陆地孵化后转到这里过渡养殖,回到正文

500

比如,2017年投入使用的「海洋渔场一号」深海养殖场,安装了2万多个传感器、100多个监控设备、生物光源等,并能抵御12级台风。养殖场具备全自动监测、饲养、清洁等功能,仅需3-7名员工就可正常运营,一个养殖季可养殖150万条鲑鱼。

▼ 图注:海洋渔场一号深海养殖场,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承建(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四是,海洋金融领域

历史悠久的航运业,让挪威很早就发展出股权融资、合作基金、船舶保险等金融业务。20世纪后期,挪威通过出口信贷等方式协助企业的设备、技术「走出去」,这让原本就有优势的金融业务,逐渐完善成为海洋金融系统。可以说,挪威的海洋金融,丝毫不逊色于英国,是世界上又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五是,海事服务业领域

挪威的海事服务业占海洋经济比例达20%,仅次于油气、航运。

例如,在全球专业船舶服务领域的挪威船级社(DNV),业务涉及船舶、海工装置的认证、验证、评估,也涉足海洋空间、能源转型、数字化保障等领域,其海洋工程分析软件Sesam,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标配软件。

▼ 图注:挪威银行(DNB ASA)是北欧地区金融资本巨头之一,回到正文

500

2. 7个海洋产业集群

挪威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逐步发展出7大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海洋工业集群。各产业集群之间又有各自的核心城市,共同构成了挪威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

▼ 图注:挪威7个海洋产业集群分布示意,回到正文

500

▍奥斯陆峡湾地区:外贸海事集群

以挪威首都奥斯陆为中心的地区,是外向型海洋经济的中心,主要以海洋金融、航运总部、海事服务业为主。

奥斯陆是该集群的中心,在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2019年排名中,奥斯陆综合排名世界第7,在海洋金融与法律方面排名世界第2,仅次于伦敦。奥斯陆海洋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作为首都的首位度优势,扼守斯卡格拉克海峡海上十字路口的地理优势,常年位于世界船队规模榜单TOP10。

▼ 图注:奥斯陆是外贸海事集群的中心,回到正文

500

关于奥斯陆海洋金融的详细发展情况,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南部地区:油气设备与生产服务集群

以斯塔万格为中心的南部地区,因近邻多个海上油气田,成为了石油经济发展的先驱。斯塔万格的主导产业以海上油气开采与运输为主,尤其是海上石油平台的制造尤为先进,占全市制造业份额的40%。

斯塔万格也是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总部所在地,这让更多的国内外石油企业聚集到城市,逐渐,石油主题会展成为城市的一大服务产业。

▼ 图注:挪威「石油之都」——斯塔万格(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豪加兰/桑霍兰地区:对外海事集群

区域内有众多的海事管理、信息机构,包括挪威海事局、海岸管理局,以及欧盟相关海事部门,具有对欧洲范围内航运船舶调度的能力。

作为中心城市的海于格松,除了是上述挪海事部门聚集地,还是欧盟5大海洋信息中心之一(北大西洋信息管理中心),是北海、挪威海海域的海上事务协调、调度中心。

▼ 图注:海于格松城市风貌(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西北地区:离岸作业设计建造集群

该集群主要以发展海上养殖、海上油气设备的设计与建造为主。海上养殖相关业务以奥勒松为中心,他是挪威最大的渔港,拥有众多鱼类养殖公司与渔业公司,如峡湾鲑鱼公司,其注册船队数量位居挪威第3位。

▼ 图注:奥勒松为海上养殖业中心,回到正文

500

克里斯蒂安松负责海上油气开发设计与建造。由于克里斯蒂安松附近海域发现新油气田,吸引了荷兰皇家壳牌石油等国际石油公司入驻,成为海上油气开发设计与建造的基础。此外,城市的鱼类、食品加工业发达,成为海上钻井平台重要的物资补给中心之一。

▼ 图注:克里斯蒂安松成为海上油气开发设计与建造的中心,回到正文

500

▍中部地区:国家科技知识集群

依靠区域内顶级的理工科院校与研究机构,发展成为国家级的研究集群。特隆赫姆作为科技知识集群的中心,不仅聚集了多所挪威重量级大学,还拥有众多国家级科研机构,被称为「挪威硅谷」。

▼ 图注:「挪威硅谷」特隆赫姆,回到正文

500

特隆赫姆的挪威科技大学(NTNU),作为挪威工程学与工业技术领域的标志,曾经四次荣获诺贝尔奖。挪威科技大学积极与各类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200多个共享实验室,合作研究机构来自船舶工程、电力供应、大陆架测量、水产养殖等领域。

▼ 图注:获得4次诺贝尔奖的挪威科技大学,回到正文

500

特隆赫姆还是挪威自动驾驶船舶的研发测试中心。2016年,挪威海事局和挪威海岸管理局,在特隆赫姆峡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人驾驶船舶海上测试场,提供导航、防碰撞系统、操作安全等方面的测试。

▼ 图注:特隆赫姆峡湾内设有无人驾驶船舶测试场,回到正文

500

▍北部地区:北极海事集群

该区域虽然深入北极圈内,但在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自古以来就是天然渔场,也成为北极科考重要的基地。

另一方面,正当全球激烈讨论全球变暖,苏伊士运河航运环境越来越不稳定时,穿越北冰洋的北方海航道*却日益繁忙(2016年,297艘船只使用北极航道),挪威北部地区成为各国瞩目的焦点。

*北方海航道: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

▼ 图注:以韩国釜山至荷兰鹿特丹为例,传统经苏伊士运河航线长约2.2万公里,北极航道北方海航道约1.5万公里,回到正文

500

作为中心城市的特罗姆瑟,渔业发达,是北极航道上的热点城市,与多国合作建立了极地研究合作中心。2006年开始举办北极前沿大会(Arctic Frontiers),成为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平台。

特罗姆瑟大学是地球上最靠北的综合性大学,专业包括国际渔业管理、海洋法律、生物医学、海洋定位等,为北极海事集群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人才储备。

▼ 图注:特罗姆瑟距离北极圈只有300多公里

500

▼ 图注:特罗姆瑟大学可谓是地球最北的大学之一,回到正文

500

▍西部地区:海洋运输、科技创新集群

集群拥有数量庞大的专业运输船队,相关的造船业、海上救援、海洋研究等实力强大。被称为「秘密首都」的卑尔根,是区域的中心城市。

卑尔根在前文介绍挪威海洋产业发展中,已多次登场,大家一定不陌生。除了造船、航运优势外,卑尔根海洋产业门类很齐全,海洋旅游、水产养殖、石化产业一个也不少。

▼ 图注:卑尔根区位示意

500

▼ 图注:卑尔根城市风貌,回到正文

500

也正是因为门类齐全,卑尔根拥有多样化的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研究所(IMR),是挪威最大的综合型海洋研究机构;卑尔根大学(石油,气候研究等学科)是海洋资源研究的主力;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地球物理、钻井技术、海事技术的研究中心也位于卑尔根。

▼ 图注:卑尔根大学地球物理系的气象研究所,回到正文

500

当然,海洋科技创新集群不是一夜建成的,卑尔根经历了战略调整、产业重构,以及港城融合的发展过程。同时,卑尔根也是挪威海洋产业最聚集,最成功的代表,具有借鉴意义。

03

从港口城市到海洋城市

卑尔根曾经是挪威的首都,在中世纪时期,依靠垄断鳕鱼交易权,以及作为汉萨同盟*贸易站的鳕鱼出口特权,成为挪威最大的港口城市,航运、造船业发展壮大。

*汉萨同盟:13-17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 图注:汉萨同盟贸易线路上的主要城市,回到正文

500

1. 港、城之争

不过,卑尔根素有「七山之间的城市」称号,平整的土地是城市稀缺的资源。在港口繁荣、人口增长的同时,港、城对于有限空间的争夺,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

▼ 图注:自古以来,峡湾中的卑尔根缺少平整的土地(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于是,卑尔根经历了7次大规模「向北造港,向南填海」的城市建设。造船、航运成为了城市的主导产业,扩张后的岸线空间,自然优先满足产业需求。

然而,1990年代发生了转折——全球港口发展进入规模化、专业化、高安防要求时代,卑尔根的港口、造船厂搬到了空间更大、水位更深的北海入海口区域。

城市一下涌现出大量的土地,「一夜暴富」的卑尔根,并没有急着开展城市建设,而是借着这个「机遇」,推动城市从港口城市向海洋城市转型。

▼ 图注:1880与2018年卑尔根海岸线变化对比示意,回到正文

500

2. 海洋城市战略

衡量现代国际海洋城市有5个方面:经贸产业活力、海事资源配置、开放门户枢纽、科技创新策源、城市治理能力。前两者自然是卑尔根的擅长,后面3个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明显的短板,要想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城市,必须要补齐短板。

因此,卑尔根提出了「海洋轴线」的发展理念,借助两条海洋轴线的落地建设,即海洋风情轴、海洋产业轴的落地建设,来促进城市的转型。

▼ 图注:卑尔根两条海洋轴线区位示意,回到正文

500

04

挪威风情的开放门户枢纽

海洋风情轴以老码头聚集的沃根湾为核心,这里有挪威重要的国际游轮港(2个码头区,每年接待50万游客),是代表挪威的开放门户枢纽。包括「挪威风情」的营造与「老城治理」两个层面。

1. 营造「挪威风情」

位于沃根湾的布吕根码头,建设于14世纪的汉萨同盟时期,在1972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卑尔根最具挪威风情的城市名片。

▼ 图注:布吕根码头标志性的木质建筑群,回到正文

500

▍维护旧风貌

在沃根湾的更新建设中,为了避免破坏布吕根码头的标志性,政府规定其周围无论是老建筑更新,还是新建筑建设,均要匹配木质建筑群风貌,色彩上也要弱于建筑群,以保证建筑群的视觉「焦点」地位。

旅客搭乘国际游轮抵达卑尔根,「挪威风情」是最先映入眼帘的。

▼ 图注:布吕根码头整体风貌保护,回到正文

500

在建筑群内,你可以看到62栋「古董」,可以体验「维京文化」的手工作坊,可以游览汉萨联盟的博物馆,可以品尝挪威的海鲜盛宴等富有挪威特色的「内容」。

另外,通过增设雨廊和二层连廊,营造出一种拥挤的感觉,布吕根码头「还原」出汉萨同盟时代繁华的商业气氛。

▼ 图注:建筑群内,通过小街巷营造出的繁忙

500

▼ 图注:建筑群内的博物馆,回到正文

500

▍恢复烟火气

13世纪开始,布吕根码头区便成为渔民售卖海产品的集散地,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码头上到处都是商贩叫卖的声音。这种渔港的烟火气,也得到了「复原」。

具体而言,布吕根码头「闲置」的大型船舶泊位区域,被改建成可容纳800余只民间船只的小型泊位,藉由增设公用泊位,使海港航道重新恢复「繁忙」。

▼ 图注:布吕根码头将大船泊位,改为小艇泊位,回到正文

500

岸上的繁忙,则借助扩大露天鱼市,兴建鱼市综合体,限制商户经营时间不少于280天等措施实现。现在的布吕根码头,有的看、有的玩、有的吃、有的逛,成为代表挪威海鲜美食之旅的目的地。

▼ 图注:恢复烟火气的鱼市场,回到正文

500

500

2. 借文化治理老城区

文化,是沃根湾的另一大优势——1991年以来,卑尔根先后成为欧盟「文化线路」*中,汉萨同盟线路、维京文化线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00年,卑尔根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并跻身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沃根湾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来往沃根湾的国际邮轮数量也随之猛增。

*文化线路:诞生于1980年代的欧洲,指围绕某个主题,穿越若干区域或国家的文旅线路,体现主题沿线区域共同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社会特征。

▼ 图注:国际汉萨日期间的挪威卑尔根,回到正文

500

海洋风情轴希望借助文化优势,治理老城区,加强周边区域与布吕根码头的联系,促进港、城融合。

▼ 图注:布吕根码头作为文化磁极,带动周边老城区的发展,回到正文

500

▍用文化重塑港区

港口先天的封闭属性,是造成港、城难以融合的根本原因。沃根湾在港口与城市之间,建立了文化、历史组成的「过渡区」,以缓解这一问题。

在卑尔根港与城区之间建设的过渡区,由代表城市历史的卑尔根要塞和文旅综合配套构成。游客到港后,会在游览历史、文化、特色商业中到达城市,大大降低了港口与城市的割裂感。

▼ 图注:卑尔根港与老城过渡区内的文化及休闲功能,回到正文

500

500

▍用文化「制造」旅游

卑尔根另一处国际码头,位于与沃根湾一山之隔的布德峡湾,游客要翻越山脊,穿过连绵的住宅区,才能到沃根湾游览。无疑,对游客来说这是一种「糟糕」的体验。

海洋风情轴借助文化,将劣势变为优势——山坡上蜿蜒的街巷更新为石板路,两侧住宅立面粉刷成为欢快的「北欧色」,与沿途1900年代初建造的「挪威古典主义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

更新后,住宅区引入民宿、餐饮、手工艺等功能,成为城市市井文化的体验区。

▼ 图注:改造后的老住宅区成为游客们的文化体验区,回到正文

500

500

借助视觉通廊的设计,当游客们到达山顶时,居高临下、直面布吕根码头的视觉冲击力,会成为游客们铭记于心的城市「印象」。

▼ 图注:居高临下的视觉通廊,直面布吕根码头,回到正文

500

▍用文化激活老城

游客前往卑尔根的主要交通方式还是火车。只是,游客乘车到达后要穿过杂乱的老城区,才能来到布吕根码头,行程体验一言难尽。激活状况复杂的老城区,可不是刷刷漆,来些商业那么简单,更何况年轻一代对这些早已是见怪不怪。

2004年,乘火车到达卑尔根的年轻人突然激增,这是因为著名街头涂鸦艺术家多尔克,在老城墙面上发布了自己的新作。

卑尔根认为这是激活老城,增加对年轻人吸引力的好机会——在火车站至布吕根码头的老城区,实施了卑尔根街头艺术行动计划,有计划地邀请涂鸦艺术家在老建筑上进行艺术创作。

▼ 图注:火车站至布吕根码头沿途,与建筑、空间紧密结合的涂鸦作品,回到正文

500

500

再通过路径设计,涂鸦点与老城区文化设施串联到了一起,形成高密度的文化体验区,年轻人可以自由地开展city wilk。卑尔根老城区成为引领街头艺术的时尚区,代表了挪威新文化形象。

▼ 图注:路径设计串联了老城区的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回到正文

500

可以说,海洋风情轴无论是文化、旅游,还是更新的实施,均是围绕强化开放门户枢纽的特色展开,目的是形成海洋城市的吸引力、传播力。

05

挪威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海洋风情轴代表的是城市风情,布德峡湾的海洋产业轴则代表城市未来。布德峡湾曾经是海军基地(1818年-1962年),后又成为造船基地、货运码头,1990年代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走向衰败。此后,名为「明日之城」的港城融合更新在这里展开,并发展成为卑尔根科技创新枢纽。

布德峡湾拥有欧洲最大的海洋技术集群,聚集了150多家科技公司和5000多名科研人员,拥有从教育科研到创新制造的完整创新链条。

▼ 图注:海洋科技聚集的布德峡湾,回到正文

500

「明日之城」是如何从新城建设,成为海洋技术枢纽的呢?

明日之城是由政府、BOB(住房协会)、GC里博(工业、科技集团)以及大学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开发,共同打造的海洋城市样板区。

在政府层面,响应了挪威海洋战略、绿色航运计划等发展战略,确定新城「绿色+蓝色」的发展方向,投资4亿挪威克朗用于基础设施改造。

在企业方面,确立紧凑型城市的建设方向,高密度的开发不仅解决城市迫切的居住问题,还预留了更多空间用于发展科研创新。大学及科研机构,则将相关研究中心迁移至此,形成研发集群。

下面,再来看一下明日之城的实施路径。

1. 打造海洋生活名片引人

成为城市生活、休闲的新中心,吸引人口和企业聚集,这是明日之城首先要实现的目标。

首先,实现「小而全」的城市功能——除了生活、商业、学校、医疗配套外,新城还配有儿童科学博物馆、运动中心、剧院等公共设施,总之,居民大部分的工作、生活、文化需求在新城都能满足。此外,新城建筑采用了简约北欧风、低碳技术,与老城风貌形成鲜明对比,增加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 图注:明日之城的配套功能齐全,回到正文

500

其次,具有开放的滨水休闲属性——卑尔根海岸线曾经一直被港口占据,市民们临海却不亲海。港区更新中,提出了「海滨长廊计划」通过具有休闲属性的海岸长廊建设,加强海洋与城市、市民的关联度。

实施中,由于岸线的归属权、地貌都较为复杂,海滨长廊计划通过海上步道、视觉通廊、海岬观景点等方式解决,保障了长廊的连贯性。

▼ 图注:滨海休闲空间的打造

500

▼ 图注:海滨长廊计划岸线处理的几种方式,回到正文

500

新城还规定,建筑至岸线之间预留不低于10米的公共活动空间,其间设置大众亲水互动功能。如霍尔曼海运区,在建筑群间建设了人工滨海浴场;为促进峡湾两侧居民的互动,架设了具有交流属性的跨海天桥。

▼ 图注:运动场与海滩结合的的滨海浴场

500

▼ 图注:广场、长廊、天桥组成的公共空间,回到正文

500

明日之城的建设卓有成效,人才、企业开始聚集,科技创新的引擎也逐渐启动。

2. 搭建创新集群系统

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锚机构」,卑尔根大学就是海洋产业轴的锚机构——1993年,卑尔根大学成立了高科技中心,主要从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学、石油、气候环境等领域的研究。

只是,从锚机构的单点创新到集群化的网络创新,并非线性关系,极为需要「创新系统」的保驾护航。

▍构建创新环境

只有创新源头,缺乏空间、服务、技术转化的创新环境的支持,创新将是低效的。因此,新城格外注重创新环境的构建。

在创新空间上,霍尔曼海运片区建设了创客中心,为创新者、企业提供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CNC数控机床等硬件设施,以及实验室和技术指导,创客中心被称为海洋企业家的孵化场。

▼ 图注:霍尔曼海运片区的创客中心,回到正文

500

在创新服务上,BTO(卑尔根技术服务中心)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营销、专利申请、法律援助、寻找合作伙伴等服务。BTO还推出了「海鲜实习生计划」,目的是吸引「潜力人才」尽早进入海洋渔业领域,他们将会深入了解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 图注:挪威BI商学院为片区提供企业发展必须的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回到正文

500

在研究成果转化上,由Biosense Laboratories AS(环境、食品领域)、Marineholmen RASLab(水产养殖领域)等等专业机构、企业负责,RASLab还为创业团队提供水产养殖研究设施,用于测试创新成果的有效性、经济性。

此外,挪威食品安全局也搬到了明日之城,大大提升了相关领域研发、生产等环节的审批效率。

▍科研设施共享

海洋科学研究中,海洋观测仪器、技术设备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这些设备所需的资金和空间往往是巨大的,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来说可望不可即。如果实现共享实验设施,对他们来说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卑尔根大学及其高科技中心,将海洋研究设备向社会开放。还有,政府牵头并投资成立了挪威海洋实验室(NOL),旨在促进海洋研究的跨领域合作,相关设施也是开源共享。

海洋产业轴利用港阔水深的临港条件,在沿海及附近海域建设海洋养殖、海底开采、深海探测、海洋能源、海洋遥感、海洋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完整的海洋设施设备。

▼ 图注:卑尔根大学及其高科技中心,科研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回到正文

500

科研设施的共享,吸引到海洋产业、油气开发、能源转型等领域的实验室聚集,如地表沉积物实验室、海洋生物学系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地球科学系实验室等。

科研的聚集,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集群的竞争力,比如在新城范围内,可以找到120种不同盐度、不同温度的实验水质,能满足各类「苛刻」的海洋实验要求。

▼ 图注:科研设施共享,吸引了多领域的集群聚集,回到正文

500

▍实验共享场地

科研实验的共享,延伸到了海洋中各种实验场地。

如霍尔曼海运区滨海浴场曾被称为「毒坑」,集群内的Eiendom公司在此完成净化技术的测试,并完成最终的净化处理;再比如,卑尔根近海水产养殖场,成为集群内污泥转化肥料、可再生技术的实践地;还比如,峡湾外海波涛汹涌的北海,是集群内浮式发电机、发电风筝等新一代风电技术的试验场。

▼ 图注:霍尔曼海运区滨海浴场曾是有名的「污水区」

500

▼ 图注:北海测试区内的浮式发电机、发电风(来源:网络共享平台),回到正文

500

此外,卑尔根正在进入「绿色港口」的新赛道——完成了欧洲最大岸电系统(为船供电)的建设;开发了港口环境指数系统(船只碳管理工具),正在争取成为全球通用工具;还有数字化智能港口系统……这些领域,也成为创新企业身边的实践场。

▍创新集群「营与销」

海洋产业轴对创新集群的服务,也包括营销领域。这些营销不只有网络营销或实体营销,还有更为精准的「交流」营销。

如举办各类海洋细分领域的国际化论坛会议,像勒罗伊(挪威第二大三文鱼出口)、嘉吉等企业都是交流会的常客,这种与「用户」的直接交流,不仅是为集群「推销」产品,更是帮助集群及时修正创新方向。

小结一下,海洋产业轴的发展是由政府、企业、机构通力合作完成,科技创新集群具备从前端到后端的完整产业链条。

对于卑尔根来说,海洋产业是港区「腾笼换鸟」的重心,但不是全部,塑造有风情、有魅力、有生活、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形成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提升城市竞争力同等重要。

▼ 图注:卑尔根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回到正文

500

06

挪威海洋集群的启示

卑尔根的海洋城市建设,可以说是挪威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

作为一个人口只有520多万的小国,挪威在海洋产业方面的成就,基础来自于历史上传统的航运业、渔业的积累,发迹来自于油气资源的获取,领先则来自于对「蓝色经济」的重新理解,重新定位,重新挖掘。

▼ 图注:挪威的蓝色经济还延伸到了观鲸、观鸟等旅游领域,回到正文

500

挪威海洋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经历了先由某几个区域先行验证(如卑尔根)可行性,再由国家层级的战略统筹发展的过程。

7个海洋产业集群,并没有各自拿着优势「原地踏步」,而是围绕蓝色经济,组成了职责不同、分工不同、特色不同、创新不同的协作网络。最终,形成了挪威的国家竞争优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