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摆脱不了美国25%技术比重魔咒的原因解析,依靠定制核心华为似有一线生机?

作为英国公司,且在中国创立了Arm mini China,由中国持股51%,但为何在这次华为事件,Arm仍旧对华为施行了禁运,不仅停止了未来IP授权业务,目前已授权的业务也不再提供技术支持,而禁运的对象甚至包含了Arm mini China。显然,这样的发展也让舆论一时沸腾,认为Arm与中国的合作是割了中国的韭菜,中国并没有实质获利,甚至在这个重要时刻落井下石。

 

500

但我们回过头来看,根据美国法律,如果根源在美国的技术发展,就会被计入属地比重,范围包括IP与相关核心技术,若美国成分超过25%,就会受到美国法律的管辖。

 

而外媒BBC取得Arm对禁运事件的说法,其内容描述是由于Arm授权给华为的技术中,有超过25%源自于美国,因此只能配合美国法律。

 

来自美国的技术比重超过25%?奥斯汀研发中心是关键!

 

以Arm授权给华为的IP内容来看,主要有ARM v8最高等级的架构/指令集永久授权,以及Mali GPU的授权,前者是目前华为麒麟CPU中的灵魂部分,后者可以说是麒麟的灵魂之窗。

 

而从两个方面来看,ARM v8架构和Mali架构的技术内涵就成了关键。

 

首先,Arm在2012年取得了MIPS的多数专利,主要分布在处理器设计、SoC设计以及其他技术领域,而我们知道,过去MIPS在通信和高性能计算领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Arm则没有,所以通过相关专利的收购,补足Arm在这两块技术领域的空缺,目前Arm之所以能在通信领域呼风唤雨,并意图进军高性能计算市场,主要是得益于相关专利的取得与应用。

 

而MIPS这些相关专利自然是属于来自美国的研发成果。

 

另一方面,我们分解Arm架构的组成,从指令集、CPU架构到GPU等主要的Arm产品领域,其中,最关键的指令集部分,主要是由英国剑桥研发中心进行设计与定义,而CPU架构则是多个研发中心共同发展,GPU部分主要在挪威与英国。

 

Arm在美国德州奥斯汀的研发中心主要负责CPU架构的发展,该研发中心另外会与法国、英国的研发中心合作。而其研发主轴则是摆在是高性能大核的部分,其负责的架构有Cortex-A8、A15、A75,而基于奥斯汀研发成果进一步优化的CPU核,包括A9、A12、A17以及A72、A73、A76,则是由法国团队负责进行。另外,法国团队也负责小核的设计,包括A7、A53、A55等。

 

重点是,目前麒麟芯片中的大核,就是使用了Cortex-A76,该架构是A75的优化版,而A75大部分的架构设计都是在奥斯汀研发中心完成。

 

Arm mini China的研发中心在CPU或GPU核部分完全没有贡献,而是专注于MCU的发展工作。

 

谈到这边,各位读者也该明白,只要麒麟芯片现有,及未来的架构都使用标准Arm架构,基本上就躲不开美国的魔掌。

 

Arm mini China应不应该背锅?

 

首先,Arm mini China主要还是作为业务以及技术支持单位,并主导了MCU应用的技术发展,但最关键的CPU、GPU等核心单元,基本上并没有任何涉入,也因此,Arm mini China在整个事件上并没有着力点。

 

华为仍有一线生机?

 

但我们也知道,华为早在2014年就推出他们自行设计的Arm核心,并应用在通信与服务器处理器上,去年的鲲鹏处理器就是基于ARM v8.2的定制核心。而华为在移动处理器领域也默默发展了好一阵子的定制核心,若今年底就能拿出来,或可避免移动芯片被制裁的命运。

 

500

所以乍看之下,因为使用了定制的核心,华为的主力处理器产品基本上都可高枕无忧?但美国其实还没有下重手,目前只是试探性的设下制裁条件,若技术来源包含了生产设备的话,那么即便架构已经设计好,仍可能找不到可以委托生产的对象。

 

另外,如此前文章提到的,华为目前在射频前端芯片、模拟/传感/离散元件以及FPGA元件方面的供应基本已经中断,而许多存储、总线等标准制订厂商也开始排除华为,虽有备料,但能撑多久也是问题,毕竟终端产品并不是只需要CPU就可运行。

 

最后,位列顶端的EDA工具恐怕也会先后加入禁止输出的行列,这种从源头掐住的限制,并不是那么简单能够摆脱。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