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衡量仰望U8和问界M9的缺点后,我买了问界M7

我最近买了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问界M7,给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

首先今天这篇文章不是问届的广告,因为主要内容并不是夸M7,而是说仰望U8和问界M9的缺点。

防杠声明,我是有钱买U8和M9的,贵是缺点但并不是主要缺点,今天展示的大量信息基本都和价格无关。

当然我也不是有钱到可以随便买这种50/100万的车当玩具的那种人,这种车我若是买了肯定是家庭主用车,所以我必须考虑自身的需求,并仔细权衡各种车型的优缺点。

权衡的结果,就是我买了问界M7,因为仰望U8和问界M9存在我无法接受的缺点。

先说一下我的用车背景。

我家两辆车,第一辆车是2014年结婚时候买的婚车,第二辆车是2019年买的改善车。

都是燃油车,且是欧美品牌的燃油车,价格都不便宜。

因为在2019年的时候国产车确实不行,电车对自身优势的宣传还集中在用电能省油钱的地步,中国稍微好一点的车全是欧美品牌,至于2014年的时候就更不用谈了。

没得选,当时想买好车那只能买欧美燃油车,国产车只能在20万以下的市场里生存。

大概2020年的时候国产车就开始发力了,尤其是电车发力最猛,到2021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明确知道且确认国产电车在性价比上已经完全超过了欧美燃油车。

但我并没有换车,甚至连这个念头都没起过,因为我的车是刚买的,很新,用的很好,质量不差,而且欧美豪车的品牌效应摆在那里,有些车标就是能给人涨面子。

车又是大件,如果要买新车那倒还可以考虑考虑,但我家不需要买新车,所以没有换车的必要性,等手头的车开到报废再说也不迟。

2023年底,比亚迪的仰望U8横空出世,卖100多万,成为了首辆敢定价超过百万的国产车,还卖爆了,因为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去年底的时候我还专门写过文章说过这个事,我很欣赏这种为国产汽车斩将先登还成功了的事情,U8的出现从根基上动摇了欧美豪车的大本营。

但我并没有买仰望U8,买车的念头确实动过,但只动了一丝就抛掉了,因为我现在开的车也很不错,性能上确实已经全方位的被U8淘汰了,但那个车标的价值毕竟还在,驾驶功能也已经完全满足,U8的那些黑科技和性能对我来说属于过剩和多余的,如果我重新买新车那我绝对买U8,但我没有必要扔掉手里的车去买U8,换车的损耗是很大的,没必要。

但春节之后,我动了换车的念头,决定换一辆国产电车。

让我产生这个念头的,是春节之后在网上出现的铺天盖地的关于问界智驾的视频,在看这些视频之前我对问界并不了解,只知道是华为和塞力斯合作造的车,网上对华为造车的非议还非常多,说华为不务正业。

但看完那些问界车主铺天盖地上传网上的小视频后,我的感受是“卧槽,车还能这样,智驾技术已经这么离谱了吗?”

华为无图智驾NCA,是路就能开,所有的城区闹市路和乡下偏僻小路都能开,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驾驶。

我看很多人在网上说智驾没用,因为法律法规要求人必须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如果要时刻紧张注意各种突发意外,那比自己开车还累,所以智驾没有意义。

但我查了资料后发现,法律法规确实要求人的双手不得长期离开方向盘,确实要求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但并不是在突发意外时接管,而是在碰到奇葩地形时接管。

华为的无图智驾NCA目前可以在99%的路段上行驶,但最后的1%路段包含无穷多种可能,碳基生物能把道路折腾成什么样那可能性太多了,还有阻断道路的收费站,智驾车都无法靠自己通过。

所以碰到收费站以及系统认为自己开不了的道路,就会提示驾驶员接管车辆,等到了系统能开的道路再重新恢复智驾领航。

指望驾驶员处理突发意外这个别闹了,激光雷达的探测速度是光速,系统处理速度以毫秒计,远远比肉体凡胎的驾驶员反应速度快得多。

春节期间流传在网上的智驾视频,除了在各种奇葩道路上测试能不能开之外,还有很多是高速上智驾救了驾驶员的视频,我选了其中一个,在智驾车通过后这个现场发生了20连撞,大量人类驾驶员没有通过,但智驾车轻松通过,人类驾驶员倒是吓出一身冷汗,在通过后踩刹车打方向盘强行退出了智驾状态,回过魂之后才重新智驾。

智驾系统反应不过来的意外,驾驶员一定反应不过来,所以从来就没指望过驾驶员给智驾系统擦屁股。

相反,虽然人的驾驶权限是最高的,但当智驾系统认为按照人类驾驶员当前的速度继续下去铁定撞车的时候,会紧急减速甚至接管方向盘,避让之后才会把驾驶权限还给人类驾驶员。

所以在突发情况发生时,是智驾系统给人类擦屁股,而不是人类给智驾系统擦屁股。

问界系列的车卖了10万多辆,其中开了智驾上路的至少几万辆,就这么在中国各地开,从沙漠到雪山到北京到乡下,都有问界车在智能驾驶,都有大量的视频源源不断传到网上,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比人类自己驾驶要安全的多。

这些智驾视频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因为把我开车最头疼的一件事就解决了,也就是上下班谁开车的问题。

我家的车虽好,但没人愿意开,我和我老婆都不愿意开车,都嫌开车累,虽然每天上下班的路途只有十几分钟,但因为工作太累,所以确实不想开。

智驾这个功能对我来说属于刚需,比车辆性能本身要重要的多,甚至比车标都要重要。

所以我决定去试驾一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亲眼看看视频所描述的场景到底是真是假。

没去问界店里,直接去了武汉的仰望体验店,因为我查了一下问界M7才30万,而仰望要100多万,且有一家仰望体验店离我家只有一个街道那么远。

我当时想当然的认为仰望是肯定有智驾功能的,即便现在没有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于是就去了,正好也看一下我去年底就想看的U8实车。

实际看车之后,感觉非常好,仰望U8这个车奢华感十足,功能上更是爆杀我认知中的所有汽车。

但我没有买,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我提出要试驾,感受下智能驾驶的时候,仰望U8的销售告诉我说这个车无法智驾,只能给我在地库里展示下自动泊车。

根据仰望销售告诉我的原话,大约4月份的时候U8可以实现在高速和环线上的智驾,到12月份的时候可以实现城区智驾。

仰望销售告诉我说激光雷达都配好了,这车是肯定可以智驾的,只等比亚迪总部软件更新就能智驾,建议我先买。

说是年底,但我估计到时候肯定是和华为一样的分批推送,真用上得等一年,至少在这一年里是没有智驾的。

我就是冲着体验智驾来的,没有智驾让我很失望,而且抛开智驾后,仰望U8虽然性能上遥遥领先,但这些性能对我这个平时城区上下班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质变,车标里蕴含的品牌力也没啥优势。

我反复考虑之后觉得,我没有换车的必要性,不如等一年后再买。

不是说仰望U8不值100多万,它那些黑科技功能绝对值这个价钱。

也不是说仰望U8的这些功能华而不实没有用,而是人家这个车的设计定位本来就是硬派越野,对硬派越野的玩家来说U8的每一个功能都很有用,我觉得没有质变那只是因为我不越野。

如果有智驾,那这些越野功能哪怕我不需要,我也可以买,当成一个炫耀奢饰品便是。

但如果没有智驾,那确实没有啥大必要,因为这个车的设计定位就不是为我这样的人群服务的,大量的功能其实是我不需要的。

还有一点就是我买车前做功课查资料的时候发现U8是3排7座的,我老婆是冲着这个来的.

500

因为这种价位的车如果买了那肯定是主用车,平时我们两个开够了,但我家三个宝宝,春节的时候特别挤,所以需要一个活动的第三排可以在春节期间展开。

但到店之后销售告诉我说那个是以前的设计了,现在的U8永久性取消了3排7座设计,改为了2排 5座。

我在现场实车上看到了U8的后备箱里还留有两侧车窗,这很明显就是为了3排7座准备的,但现在给取消了而窗户还留着,专门供外面的人欣赏后备箱里有啥,为解决这个问题U8特地给后备箱弄了一个巨大且碍事的遮光帘,防止外面的人通过后备箱的窗户看后备箱里有啥。

我不晓得U8为什么取消3排7座的设计,然后取消后还保持原车体外壳不变,总之这肯定是一个设计缺陷。

这个问题其实在问界M7里也存在,问界M7有2排和3排两种座位方案,但使用的是同一个车体外壳,这就导致需要给后备箱加上一个巨大且碍事的遮光帘,目前我车里的那个已经被我丢了,太碍事了。

当然这个只是小问题,U8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无智驾以及客群定位和我不符。

为确定比亚迪的智驾进度,我搜了不少资料,各种资料都显示比亚迪过去几年集中精力投入于打造硬件,软件落后了很多,不仅弱于华为,而且还弱于很多厂商。

500

上面这张排名表上甚至没有比亚迪的名字,因为比亚迪的智驾系统目前连高速高架环境下都无法实现。

所以让我买辆U8等年底这个事我没法做,前期还是先用智驾先进的产品比较好。

当然比亚迪体量大,目前集中了4000人全力追智驾的进度,智驾团队人数仅次于华为的7000人,所以追成第二名是很有可能的,但需要时间,而一年对我来说太久,只能一年后再说,但这一年我需要一辆智驾车替我上下班。

所以我去了武汉的问界体验店,U8只能放弃。

正好问界M9刷屏爆火,销量超过原先的爆款M7,价格也从M7的30万提升到了50多万,所以我第一个看的就是M9,直接要求试驾。

但试驾车开出去后,销售说M9只能在高速高架环境下试驾,因为系统并未开放M9的智驾权限,需要等到三四月份,目前只有M7和M5能在全武汉所有道路智驾,M9太新了。

等到三四月份也还行,不是不能接受,等车交付的时间都不止这个数了,但我还是要求体验普通道路的智驾功能,因为眼见为实,所以在武汉二环体验了下M9的智驾功能后,我们又返回店里把M7开了出来。

我随机选了一段普通马路要求M7开启智能驾驶,然后随机选了一个路边的狭窄车位要求M7进行自动泊入,那种最难的侧边停车。

我实际试驾的结果,是M7确实拥有网络视频中所展示的智驾能力,在普通道路上开车很6,再难的侧边停车都能自动泊入,智能化程度让我大开眼界。

当场就决定要买辆问界9,虽然给我展示智驾功能的是M7,但我还是想买M9。

不过在仔细查看M7和M9的实车时,我发现了M9的重大问题。

余承东当初在宣发时说问界M9是1000万以内的最好SUV,我大概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大嘴没撒谎,但这个1000万以内的最好SUV是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实现的。

问界M5是盯着保时捷MACAN打的,从外形到内饰都很像,然后在软硬件上全面超越。

问界M7很像是保时捷卡宴和理想汽车的综合体,是盯着这两位打的,顺手打爆卡宴,然后盯着理想打。

问界M9则是针对售价750万到950万的库里南GLS开发出来的,外形极其相似,然后从硬件到软件全面超越。

因为问界M9所有性能数据都超越了售价接近1000万的库里南GLS,所以余承东才宣传说问界M9是1000万以内的最好SUV。

这句话其实特指1000万以内的欧美SUV,不包括中国汽车,因为100万的仰望U8很明显问界M9是打不过的。

为了实现全方位超越950万库里南这个目标,问界M9做了一系列设计,因此出现了一个巨大缺陷。

因为库里南是一辆商务车,老板车,所以问界M9也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虽然考虑了家用,但整体来就是商务车。

整个M9里最尊贵的座位就是第二排的老板位,最卑微的座位就是驾驶位,整体的设计导向就是这个。

零重力座椅是后排的,冰箱取用口是后排的,甚至华为的设计人员还逆天的创新出了一个所谓的隐私声盾功能,让后排人员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在驾驶位的头枕处制造噪音,屏蔽掉后排90%的声音,让驾驶员听不到,“有效保护后排成员隐私”。

这是一个绝对的原创性发明,全球没有任何车企有这个技术,不知道研发人员是什么脑回路给发明出来了这个。

这个功能被发明出来,完全体现了问界M9以后排为尊的设计思路,驾驶位默认坐的就是司机,全车最卑微的那个人,以至于按下按钮就能使用噪音将其耳朵屏蔽,免得听到后排的说话。

库里南全车设计以后排为尊,这没问题,因为赫售价接近1000万,能买得起这车的人是绝对有司机的,自己肯定不开车。

虽然说问界M9确实比库里南强,只和欧美车比的话确实是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但这个M9毕竟只卖50万,不是卖500万,买得起M9的人肯定请不起司机,绝对是自己坐驾驶位。

我和我那不愿买车的老婆承诺过,如果买了智驾车,那以后就都我开车,她就不用开了。

但M9这车,我想做后排,不想坐驾驶位。。。

除这个整体设计思路有问题外,M9的百万像素大灯我觉得也没啥用,其他功能还好。

但M9有纯电版本的,M7没有纯电版本,只有增程。

我去年说过增程车的好,可以有效解决燃油车主的里程焦虑,哪怕纯烧油都比燃油车强,但根据我了解到的其他资料,实际上纯电车已经足以通行全国,哪怕开高速都没事,随便在休息区吃个饭都能充电几百公里,足够用了,而到了老家县城到处都有充电桩,所以增程功能其实基本用不到。

但买了增程车之后,9成以上的人类都会患上“一滴油都不能烧”综合征,天天和那个小电池斗智斗勇,当他们发现增程功能实际上根本用不到之后,都会无比的想要一块大电池。

我想要纯电版,但M9确实有设计缺陷,这让我很纠结,考虑了很久之后,我还是决定买M7。

因为M9这个50万的售价很尴尬,不上不下,U8的百万豪车属于一步到位,常用车里封顶了,而50万的M9很明显是不能当作终极车使用的。

现在M9卖这么好,是因为M9是智驾车里的最贵车型,只要你想买智驾车,那最贵最好的就是M9,你没得选。

智驾车相对于非智驾车,那是降维打击,双方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使用感受,现在很多人还没体验或认可智驾功能,随着各种信息的传播,认可智驾的人肯定越来越多,所以2024年问界系列的车肯定会卖的越来越爆。

就以我为例,仰望U8把硬件功能堆到了那么极致的地步都没引发我的换车欲望,但硬件明显不如仰望的问界车让我不得不选择换车。

而智驾功能是肯定会普及的,仅仅那几个咬住华为的第二梯队,几个月内就会陆陆续续的推出自己的智驾系统,慢了一圈的比亚迪都能在一年内推出,所以一年后能选的智驾车必定是五花八门的。

另外在问界智驾系统春节期间的表现惊艳全国后,好几个自己承担不起智驾研发经费的车厂已经和华为联系了,想合作造车。

所以一年后,华为自己都会推出更新迭代的产品,M9的设计缺陷是肯定会被优化的。

华为把人类的智驾技术从0走到了1,第一个推出了具备实用价值的智驾系统,但中国的其他车厂落后的并不远,只能说特斯拉遥遥落后了。

今天的M9确实爆卖,而且整个2024年我估计都会爆卖,甚至越卖越好,刚才我说的那些设计缺陷在智驾优势面前根本都不算个事。但等到其他厂商的智驾系统突破了从0到1,成功实用化之后,问界M9本身的设计缺陷就会成为问题。

问界M7虽然硬件上不如M9,但设计思路上没有任何问题,功能没有多余和浪费的,而智驾软件上双方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所以M7面临的优化压力会比M9小很多,相对更保值。

而M7仅30万的价格,也让我未来有其他更好车型选择时,可以把这车给爸妈接孩子用,不算浪费。

综合考虑后,我买了问界M7,因为是把这个当过渡车看的,所以不挑颜色,让销售把库存里别人退掉的现车拿给我看,有哪个就要哪个,当天下单次日提车。

500

智驾功能太强大了,我家目前所有的车未来都得换成智驾车,特斯拉的智驾研发系统已经明显落后,而燃油车无法智驾,所以未来换的车全部都会是国产新能源电动车,既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质又政治正确,多好。

欧美现在封锁电动车,以为自己放弃电动车研发就能苟延残喘,完全是想多了,单纯的硬件提升和成本下降确实没办法让电车彻底击败燃油车,但智驾系统可以,有无智驾系统那开车体验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

欧美放弃了电动车研发,就等于放弃了智驾系统研发,那和自寻死路没什么区别,30万以上的电动车必将被智驾功能一统天下。

而随着人类对智驾功能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购买智驾车的人越来越多,智驾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如今的华为刚刚推出第一款具备实用能力的智驾车,其成本就已经压缩到了30万这个级别,所以未来20多万的车是必定可以用上智驾功能的。

等比亚迪这个专精于生产链打造的价格屠夫入场后,我估计十几万的车都能用上智驾功能。

智驾软件的研发成本是很高的,华为为了研发智驾已经砸了30亿美元,所以每套智驾软件要卖2.6万人民币,虽然厂家补贴2万后只需要消费者出6000块,但实际上成本就是2.6万。

除了软件还要硬件,智驾必须要激光雷达等,硬件成本也要好几万,所以在目前这个最开始的阶段,智驾车最低也得30万。

但软件这个东西,边际成本为零,中国目前每年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如果其中一半的车购买了智驾软件,每个按1万元收取,那就是1500亿年入,每个按1000元收取,那就是150亿年入。

但华为研发智驾的成本也就30亿美元,不到200亿人民币。

所以软件价格是完全可能跌破万元达到千元级的,凭借低价让其他竞争者再无兴趣研发智驾,只是需要时间,现在刚开始,购买的人少,问界系列总共也就十几万辆,远远不够,需要大量的人购买才能摊薄研发成本,但早晚要大幅降价。

而硬件方面的成本就更离谱了。

当年特斯拉研发智能驾驶时抛弃了激光雷达,决定只使用“视觉方案”,最大的原因就是激光雷达太贵,每颗高达8万美元,特斯拉觉得即便软件研发成功了也没人用得起这个。

2019年的时候,智能驾驶光硬件成本还得要70万人民币,仅仅只是那些雷达,所以特斯拉放弃了激光雷达方案。

但中国厂家都采用了激光雷达方案,不止华为,十几家都这么做了,因为熟悉中国规律的中国厂家都笃定激光雷达的价格会大降。

2021年,中国造激光雷达报价1万元/台。

2022年,中国造激光雷达报价4300元/台。

2023年,中国造激光雷达报价3000元/台。

最大的原因就是规模效应,激光雷达这么小众的东西卖1000颗和卖10万颗,定价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车企敢买激光雷达,就把激光雷达的成本给摊薄了,进一步获得了更低的报价,而欧美那边的车企始终无法在智能驾驶上取得突破,就始终无法把激光雷达的价格给压下来,所以最后欧美的激光雷达企业大量倒闭。

但这还没完,根据华为智能汽车总裁王军的说法,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主要研发激光雷达技术,未来打算把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而根据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的说法,比亚迪打算把激光雷达的价格打到900人民币一个。

华为说可以做到100~200美元,比亚迪说可以做到900人民币,双方的报价几乎一致,作为中国科技企业龙头,我相信双方异口同声的报这个价格是有道理的。

就在2019年之前,激光雷达不仅售价高达几万美元,而且还依赖于进口。

中国特殊体制导致的汽车技术大爆发,在2020年之后短短的3年里让欧美企业稀里糊涂的就被彻底超越了,连怎么输的都没弄明白,特斯拉这个曾经公认的电车行业先行者一下子就成了落后者,其智驾技术被中国的激光雷达给弯道超车了。

特斯拉当年是觉得激光雷达太贵才放弃这个技术路线的,并非不知道激光雷达性能强,只是特斯拉做梦都没想到激光雷达能做到这么便宜。

而且今天的价格还没到底,还能再降,智驾时代刚开始不到一个月,安装激光雷达的电动车太少,规模降本效应还远远没有开始。

软硬件双降,也许能把电车增加智驾功能的成本压缩到1万以内甚至更低,到时候哪怕是十几万的车都能用上智驾,届时满天下跑的都是智驾车,非智驾车根本没有存活的空间,欧美想通过放弃电动车来自保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的M7已经到手好几天了,因为M7的智驾权限是分批开放的,我3月份才提的车是最后一批,需要3月底才能用上无图智驾,目前只能在武汉的环线区域激活智驾功能,大概每天上班10分钟,下班10分钟。

连续试用几天后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问界的智驾是完全可以在环线上取代人类的,根本就不需要耗费心神,全自动开车。

而在普通道路上的智驾,我在试驾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了,随便哪条路都能走,我是哪里难走让车往哪里钻的,都能开,而网上关于在北上广深高峰期用问界智驾上下班的视频也很多,大家可以去搜一下,那些视频确实是真的。

我建议无论是否打算买车的人,都可以去问界的店里免费试驾一下,只试驾M7,只要求体验普通道路智驾功能和路边自动停车功能。

哪怕完全不需要买车的人也可以去体验一下,因为这绝对会颠覆你对中国电车以及中国科技的印象。

试驾而已,又不要钱,相信我,去感受一下,见证下人类的智驾时代。

最后,在表扬问界的智驾功能之外,我要批评下问界的充电桩。

买M7的时候,我顺手买了挂在问界店里的华为充电桩,八千块钱一个。

500

既然买了电车当然要买充电桩,既然买的车是问界,那充电桩当然要买华为的,只是比塞力斯的贵一点,还好吧,于是就果断买了。

回家后顺手一查资料,傻眼了,比亚迪的7kw充电桩才1000块钱,最贵的1150,安装费根据电线长度而定,一般来说大约500元,合起来也就1500左右。

500

充电桩而已,只是为了充电,如果你说是车上的功能多几千少几千那不好说,充电功能那太好比了,华为的充电桩肯定质量好,但比亚迪作为中国电车龙头,难道比亚迪的桩充电能有问题?

仰望U8是百万豪车,一样用的是比亚迪的充电桩。

如果没有比较基准那也就算了,但如果假设比亚迪的充电桩价格是合理的,那华为的充电桩要8000就太坑了,让我觉得有被收智商税的感觉。

然后我又查了下,比亚迪的充电桩要那个价格并不是狂打价格战,已经考虑了品牌溢价,因为最热卖的,销售量大约是比亚迪十倍的充电桩,只要300多块钱。

没错,300多块钱,也是7kw功率的充电桩,当然安装费是要收的,也是500元。

500

这玩意一个店就月销2万台,铺天盖地的老百姓用,至今也没听说谁家电车充出问题上新闻了。

充电桩本质上来说就是个电源转化器,技术门槛极低。

华为的桩要8000块钱,属实是有点过分了,这是一个定价错误,能按这个价买的车主全都是无脑信任华为的,因为只要做了功课研究就肯定不会买。

但这些车主是早晚会知道其他充电桩价格的,这个价差过于离谱,这会伤害到他们对华为品牌的信任。

家用电桩充电的慢充不仅对电池好,而且可以利用夜间时间在地下车库大规模充电,形成民间变相储能装置,把夜间难以利用的电给利用起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充电桩不该搞那么贵,这玩意的成本确实不高,技术门槛也低。

然后也批评下比亚迪的充电桩,软件研发总是慢一步,自己的充电桩4G手机软件功能都安上了楞是没搞一个蓝牙无感身份识别的功能,这玩意没啥研发难度啊,300块钱的充电桩没这功能,你得有啊。

500

11kw的功能其实没啥用,慢充足够用且对电池好,但蓝牙无感充电很方便,我需要。

最后找到了两个充电桩,一个叫广汽埃尔,另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一个叫特来电,目前街头数十家第三方充电桩里安装充电桩数量最多的品牌。

广汽的含安装2000元。

500

特来电的不含安装1471元,安装后也是大约2000元。

500

性价比明显也不高,你看销量就知道了,买的人很少,纠结了很久后我选了特来电的,因为考虑到他安装在街头的充电桩多,够安全,然后这个桩看起来挺漂亮,并且牌子认识的人可能不多。

其实我蛮想安装比亚迪的充电桩的,因为最便宜的含安装都要1000了,比亚迪的1500,我觉得还行,毕竟有品牌价值,但比亚迪的桩居然没有蓝牙无感充电功能,我不想每次都扫码,懒,所以只能选2000的。

如果华为的卖3000就好了,我觉得考虑品牌溢价3000买华为充电桩是值得的,但8000确实没法买。

专门为充电桩写这么多,是因为选这个东西花了我很多时间,虽然不贵但很闹心。

我发现华为充电桩严重偏贵之后要求退货,销售秒答应,然后我问你们卖给我的充电桩为什么价格这么坑,销售很委屈的回答说我没推荐给你啊,是你自己要买的,我们是问界的销售不可能给你推荐其他品牌充电桩的,也不可能说自家产品不好吧。

我想了想,好像确实是这样的,销售确实没有给我推荐过,是我自己看到挂在现场的牌子后要买的,人家退款也很利索。。。

但是我作为问界的车主,理论上我就该用华为充电桩的,费那么多心思去到处比价,最终选了个第三方充电桩,这不应该。

华为率先落地了智能驾驶,应当鼓励和支持,但价格体系该完善的也要完善,车才多少钱,一个充电桩要8000,有点离谱了,这东西该定多少钱应该看市场上其他具有充电功能的充电桩卖多少钱。

好了不提充电桩了,最后再次建议大家周末的时候去问界店里试驾M7,专挑拥堵困难路段来感受智驾系统,越难开车,越难停车的地方,越好。

相信我,会颠覆你的三观和你对汽车的认知,我自己已经天天用智驾系统上下班了,目前是在环线使用,等月底给我开放了权限,我就全路段使用。

觉得好,但嫌贵的,也不用急,产业趋势我也给你分析了,智驾系统刚刚诞生,目前肯定是最贵的时候,未来会迅速降价,我估计明年就有20多万的车型能上智驾,三五年后十几万的车型也能上智驾,成本会压缩的很厉害,全民智驾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欧美汽车品牌不搞电车就是慢性死亡,你去免费试驾一次问界的智驾系统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来源: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