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被观众们抛弃了?

简单来说的话真的是过时了。与此作为反证的是各种抗日神剧,无论你多么吐槽抗日神剧这不合理那不合理,但抗日神剧总归还沾了一个爽字。当年有记者问钱雁秋导演为什么拍抗战剧有点像神剧的时候,钱雁秋导演吐槽说,我看过那些抗战资料,知道当年的抗战是什么样的,但是我要是拍一个小队的日本兵撵着一个团的八路跑,老百姓看的也憋屈。我拍戏就是要挣钱的,老百姓不爱看,我还拍他干什么。

与之类似的则是《水浒传》的改编。其实,当年央视版《水浒传》出来之后,普通观众对《水浒传》最大的不满是把宋江改成了更彻底的投降派,且因为李雪健老师的精湛演技,让很多人恨宋江恨得牙痒痒。但假如抛开观众评价,承认改编作品的独立性地位的话,或者说哪怕你仅仅只把他作为一个《水浒》同人作品看的话,至少其在对“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批评上是更深入一点的。只是,这种批评是以对“梁山好汉”形象一定程度上的贬损为代价的,故而普通观众看着是不爽的。

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种“家将”故事,在今天几乎都已经被抛弃。因为无论是《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将》还是“X家将”,在明清时期都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叙述模板——换个说法来说,就是叙事套路。在这类故事里,不同人物的功能性十分明显。比如,这些故事里一定要有一个处处与主角做对的大奸臣,而且奸臣最好是皇亲国戚,还有个妹妹/女儿等颇受皇帝宠爱。为了凸显“家将”们对皇帝的忠,一定要让这些“家将”们无论蒙受何种冤屈,都要对皇帝始终不渝。同时,这些奸臣门对“家将”的迫害一定要非常恶劣乃至于蠢到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唯独皇帝看不出来。

你可以对比一下,几乎所有的“X家将”故事,都能找到这个大致的叙事框架。

这种叙事框架还可以因为题材的不同有各种变形。如我们把“家将”换成儿媳妇,把皇帝换成婆婆,把奸臣换成妯娌、周围邻居,同样的叙事模式也是一样成立的。

唯一不同的是,这种故事现在也还有一定的受众,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喜欢看。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年龄和经历与作为压迫者的婆婆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往往带入的是婆婆的视角。而年轻人看到那些老人的压迫,自动带入的则是儿媳妇的视角,不爱看这种憋屈的视角也是正常的。

所以,以上所说的不仅是“X家将”的故事不流行的问题,而是你把同样的叙事模板放到今天写网文,本本都应该扑街的问题。反之,无论抗日神剧多么“神”,哪怕是包子雷炸鬼子,起码你还能看个乐子。

如果拿“X家将”类的故事与《三国演义》作为对比的话,也能看出为什么后者能至今流传不衰的原因。在《三国演义》里,即便是最忠于汉室的刘备,也是有自己的脾气和人格魅力的。刘备对于汉室的忠和后来“X家将”们的愚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退一步讲,哪怕“X家将”的故事做不到《三国演义》这样,能按照五虎上将、五子良将中任意一人的标准来苏写主角,也能让作品出彩很多。

最后,《三国演义》的后半段其实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是很多人不爱看《三国演义》的后半段,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创作者为了凸显诸葛亮和姜维的忠,将季汉政治斗争的很多细节略去了,读者看到的是昏庸的刘禅、阻碍北伐的奸臣和一心北伐的卧龙师徒之间的故事,这显然也是让人有些不爽的。到如今,大众提到三国津津乐道的仍然是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诸葛借风、火烧赤壁、水淹七军、八百破十万等高光时刻,而很少有人会提败走麦城、火熄上方谷等等——这些说了也只会让人觉得憋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