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华容道和空城计

罗贯中用他的天才想象力——当然也包括在他之前的创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世界,也为每一个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都怀着一个自己的《三国演义》世界,那是在罗贯中的天才想象力之上加上了一点读者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每一个读者心中的《三国演义》都会与其他读者心中的《三国演义》有所不同。这正是《三国演义》的魅力所在。

这篇文章要讲的是《三国演义》中两个著名的片段:华容道和空城计。这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相隔遥远,我为什么放在一起讲呢?因为在我眼里,这两个故事所展示的韬略——用现在的词叫逻辑——是相同的。

华容道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的第49回和50回。却说诸葛亮借完东风,由赵子龙接回江夏,立刻升帐点将:派赵子龙领3000兵到乌林小路埋伏,等候曹操败军从那里过。又派张飞领3000兵去葫芦谷口埋伏,等候曹操败军在那里埋锅造饭。最后派关公领500兵去华容道埋伏。曹操中了前面两道埋伏之后,到华容道应该是马困人乏,束手就擒了。关公一走,刘备对诸葛亮说:

“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

诸葛亮回答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刘备答:“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刘备看出了门道。

哎呀,我小时候第一次读到这里对诸葛亮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看星星就知道谁该生谁该死,这我得学呀。从那以后我天天夜观乾象,想要找出哪一颗星是我的本命星,还想找出哪一颗星是我情人的本命星……找了好多年都没有找到。来美国以后就不找了,肯定不会在美国的天上啊,不然的话,难道我还没来美国,本命星先来不成?

后来的事情就不用我多说了。曹操连中三次埋伏,最后被关公放走,还了过五关斩六将欠下的人情,大家可以去看书。我要接着说的是,知道曹操逃到南郡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移师油江口,准备攻打南郡。

周瑜得知刘备和诸葛亮到了油江口,大惊失色,当即带了3000轻骑来见刘备诸葛亮,双方议定:东吴先取南郡,取不下刘备再取。这里侧面交代了诸葛亮为何不杀曹操的道理。如果此时曹操死了,周瑜必定杀了刘备诸葛亮。原因无它,群龙无首的曹操余部在周瑜眼中将不再是威胁,不但无需与刘备结盟对抗曹操,刘备此时反而成了东吴逐鹿中原的对手,必先除掉。

也正因为曹操还活着,所以刘备取下荆州之后,可以以借住的名义暂居,使得东吴不敢与刘备撕破脸面,兵戎相见。

刘备有两个对手:曹操和孙权。刘备的策略应该是在自己的实力增长到可以抵御曹孙两家中任何一家之前,维持曹孙两家的势力平衡。其中一家的过早灭亡,也意味着自己的灭亡。有时候,你的生存依赖于你的主要对手的生存。

从刘备回答诸葛亮的话可知,他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500

现在来说空城计,载于《三国演义》95回。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率领15万兵杀到西城,于是诸葛亮上演了一幕空城计,而后挥泪斩马谡。在讲这一段之前,必须先讲司马懿官复原职的事。

马谡虽然丢了街亭,导致孔明此次北伐失败,差点丢了性命。但是,诸葛亮用他也并非全无道理。正是马谡的反间之计,致使魏帝猜忌司马懿,罢了他的官。然后,诸葛亮才出师北伐。

魏军大都督曹真不能抵挡诸葛亮进攻,魏帝曹睿惊慌失措,不得已而采用了太傅钟繇的举荐,任命已经罢官还乡的司马懿重新出山,领军迎战孔明。司马懿出征的第一仗就长途奔袭新城,杀了准备接应诸葛亮的孟达,

当司马懿看到城头抚琴的孔明,他拧着眉头,不觉倒吸一口凉气。司马懿从未预料到自己会有这么轻易抓住孔明的机会。如果司马懿是个单纯的军事家,哪怕怀疑城中有伏兵,也会想计策攻城或者围城,断不会全军后退。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便会想到,要是此时贸然下手捉了孔明,自己会有什么结局呢?魏帝罢过他的官,说明对他已有猜忌。此番用他是因为魏国无人可敌孔明。司马懿不会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况且,他有没有篡位之心,他心里清楚得很。此时此刻的司马懿有三个敌人,一个是前面的蜀军,一个是侧面的吴军,一个是背后金銮殿上的魏帝。司马懿必须韬光养晦,维持住魏蜀吴相互间的均势,直到自己的势力大到魏帝不能加害自己。

所以,不是司马懿中了空城计,而是一如赤壁之战后的诸葛亮放曹操一马,司马懿也放了孔明一马,他们都深知,他们的生存依赖于对手的生存。这就是政治大于军事的道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