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侠平生愿,浅谈《周处除三害》的爽
这个周末把上一周热推的《周处》看了,对于影片的视听语言和阮经天的高超演绎,虽然我也能聊一些,但毕竟不会比专业影评人更能聊得清其中的技巧。
在下斗胆,从主角的动机聊一聊。影片中陈桂林最初的动机,显得很无厘头——众多影评所谓的无厘头,或者荒诞——正是因为其并不符合大众普遍接受或者普遍追求的行为认知。现在社会,一个人的驱动力,要么为了名利要么为了情感,或者出于更负面的仇恨或者其他情绪。包括很多以武侠为名为题材名的文艺作品,并不真的有那种发自生命尊严和古典审美的驱动力——今天我要说的是“侠”。
虽然我很想引用一些太史公《游侠列传》的内容,但鄙人,对于其中内容并不熟悉到可以随口寻章摘句的程度。
索性,我还仍然熟悉的记得蜀道行的话,“侠,从仁,从人。意即高大的人保护弱小的人。”从简体字上很难看出这一层含义,好在蜀道行是一边讲一边写了这个“侠”字。
简化字的侠,大体的理解方式就是形声字了,夹是声部……我端详很久,从中摘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也。所以也说不上简化得是巧妙还是草率了。
《晋书》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虽然我也大体可以归类到卒读,但是我看出来,周处搏虎屠龙(文中是蛟)的动机,真的是想为乡里除害,而不是为了名。同样,陈桂林可能最初的冲动是因为排名第三,但是他忽然引用了“周处除三害”这句话,想来发自内心深处的动机还是除害,当然不服不忿的性格也在其中起到相当的作用。
当影片推向高潮,陈桂林以直接暴力的手段除了两害(表现两害的视听语言及其高超,即不会拖沓到让人足以认同,又绝不潦草到只是江湖传言) ,因此 ,观众心中郁愤很直接的发泄出来。因为主角陈桂林的所作所为所行所想,在那一刻恰恰是观众发自内心真实的诉求。因为对于蛇鸦二人的恶展现得恰到好处,足够高明,所以这种宣泄不是为了发泄而发泄的暴戾情绪,而是,基于同理心(仁),而生发出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凝练的归纳——侠。
太史公的文字虽然已经遗忘了,但是郭解这样鲜活的形象和他所作的事怎么也不能忘记的,以至唐传奇,诸多侠客的精神品质被提炼出来,尚武,重视友情,重然诺,不顾及自身的利得。个人理解,就是把火热的生命毫无顾惜的投入到对公正和他人朴素的热爱中。
同样引用《游侠列传》开篇的话,韩非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所以在社会规范尺度上衡量侠的精神和行为是很难得到完全正面的评价的。
杀人放火坑蒙拐骗偷,但是也可称之为侠。
唐传奇之后的文艺作品中,哪怕《水浒》中,能称侠的也并不多。及至后来的武侠文化作品,所谓侠就更少了。人们越热衷于武,就越是偏离侠。而作为武的奇技淫巧展现得越多,人们深层次的对于侠的饥渴就越是难耐。
《周处》的大火,正是回应了人们对于“侠”的需求。所以,我斗胆把我恬不知耻的签名拿了出来,“任性平生愿!”这不止是我的愿,是所有善良有人性的人的深层次需求,也是我们这个民族DNA中的不可获取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