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到底是啥
我个人对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很有感觉,因为我个人非常羡慕周处的人生,而且长辈也用这个故事向我传授看法。
因为本人不爱看电影,以为最近所说的《周处除三害》是个大陆拍摄的片子,后来看了官网的文章才知道,居然是个台湾片,忍不住出来说几句。
课本里的原文开篇就讲述了周处本人的特点。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害。
由于是古代汉语,单字词,其含义与现代汉语区别比较大。所以先讲述一下古代汉语中这句话的意思。凶,指的是厉害,过分。强,指的是孔武有力。侠,指的是抑强扶弱。气,指的是情绪自控能力弱,争。
凶强侠气,指的是周处本人个性单纯,孔武有力,抑强扶弱,意气用事。所谓的“龙傲天”,比起周处来,明显个性不单纯。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看,周处在生物本能的“权力欲”方面比较强烈,有着心里未成熟的年轻雄性个体彰显其权力欲的本能冲动。从生物学角度而非道德判断的角度看,周处绝非恶人,也不作恶。
当时周处所在地区,山中有虎,水中有蛟,为祸乡里。周处年轻气盛,觉得自己若是能山上刺虎,入河杀蛟,就等得到满足。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刺虎杀蛟满足了生物性中年轻雄性掌握了领地权力的满足感,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社会性中通过实现群体利益而获得个人地位的满足感。周处于是行动起来。
最终,周处刺虎杀蛟,完成了他认为获得社会价值的前置步骤。由于在水中与蛟战斗时间太久,乡人以为周处与蛟同归于尽,皆是欢庆。按照原文所说,“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
一个热血青年,奋不顾身的与猛虎与蛟(大概是大型鳄鱼)殊死战斗,本以为完成这份功业后,将得到社会层面的认同。结果发现乡人早就将周处视为“三害之一”,甚至是“三害之首”。若是所谓的龙傲天,只怕会血屠乡里。
咱们再回到晋书原文。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
周处是个官二代,父亲死的早。周处年少时,武力强悍,纵情行乐,“州曲患之”。
按照现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周处属于有很大背景的地方势力,个人颇有能力,如果周处要对抗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拿他没办法。
而周处成年后,觉得自己还是得加入组织。所以晋书原文里面写,(周处)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
按照历史记载。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如果不考虑封建制度的问题,周处的一生就是个少年时代就强悍有力的地方豪强的官二代,年轻时候虽然殴打乡里长老与豪强,但是没有触犯法律(那时代,地方豪强有许多特权,如果是普通人殴打地方长老与豪强,肯定犯法)。这样的青年,一步步的认识到当时的法律与秩序,并且努力通过学习(当年有老师推荐,才能顺利的当官),加入秩序,为国效力的过程。
据说台湾的电影,是排名第三的恶人因为身患不治之症,想通过杀排名在他之上的恶人,获得行侠仗义的名头。这种人从各个层面来看,和周处根本没有丝毫相似性。
虽然在下是马列的信徒,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对于特权理念深恶痛绝。但是在下还是忍不住想对台湾那帮货色啐一口,喝道:“你特么的也配叫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