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个税”和“年轻人不愿进工厂”
这几年每年三月份,总有两个话题被人炒热:一、为啥年轻人不愿进工厂;二、个税起征点太低,要提高。
本来不想说这些事,但没忍住,也说两句。
先说个税。董小姐对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很执着,每年都提,但似乎没效果。问题出在中国的个税起征点和减免条件是全国统一的,而中国太大,各地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每月一万块收入,在南方的占比比西部要高出N倍,假如起征点是一万,南方也许可以能征收三瓜两枣,西部甚至东北,可能颗粒无收。当然,个税那点钱,对国家税收来说,九牛一毛,公平性、象征性,大于实际意义。个税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将个税由地方和中央共享,改为地方税,并与当地平均工资(或工资中位数)挂钩,各省市每年或每两年调整一次,也就是,个税起征点,不能简单地全国划一条线,要以各地生活水平为基础。
年轻人为啥不愿进工厂,其实不是中国特有的,不说美国,像韩国这种伪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也不愿进工厂。可以说,不愿进工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每年谈这个事,专家们都把这个事与什么职业教育没搞好扯上关系,其实毛关系都没有。中职、高职毕业的人,与进不进工厂,没有一毛钱关系。
笨蛋,是待遇!说得全面一点,是工厂无法给年轻人提供“稳定的待遇”和“待遇预期”!
现在的年轻人,父辈在体制内的,他们愿意把孩子送进工厂?进工厂的年轻人,他的父辈,要么是农民工,要么是工人。问题是:这些父辈们,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想一想就知道:下岗、四处打零工人家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愿意过父辈一样的日子?
上世纪八零九零年代,工科大学(包括中专、大专)毕业的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进工厂,而不是去一眼就望到头的政府机关,甚至那些年的军队专业干部,也优先考虑进效益好的国企。
其实,也不是工厂不愿提高工人待遇,是市场不允许。不说中国工人待遇向美国看齐,即使在目前待遇基础上增加一倍,甚至增加50%,无数工厂就会倒闭。这就是现实。
至于“待遇预期”,更是扯。现在除了政府雇员,全世界哪个行业能给到雇员“稳定的待遇预期”?顺便说下,没有稳定的待遇预期,就难有“稳定的消费增长”。
所以,这些专家们,还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给工人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如何提高工人待遇和待遇预期”上吧,而不是年复一年扯什么“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