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威廉:《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简评

罗威廉借陈宏谋,这位盛清时代的股肱重臣,想要回答的问题是18世纪清朝官场在做什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面对的世界和社会,如何理解社会的潜力和局限,以及被拯救了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在冗长的论述(六十余万字)中,罗威廉把每章都用一个汉字加以总结:

家:讨论陈宏谋的家世和成长,以及同亲属之间的关系;

官:陈宏谋的为官履历;

天:陈宏谋的道德哲学理念;

学:陈宏谋的学术思想及其渊源;

食:陈宏谋有关粮食和开垦的努力;

养:陈宏谋对商业的重视和理念;

生:陈宏谋关于技术和制造业的理念;

益:陈宏谋的常平仓实践;

人:陈宏谋有关人性、阶级、家庭、两性和个人主义的看法;

治:陈宏谋关于国家权力的力量和边界的思考;

公:陈宏谋对国家之外的社会组织的理解;

化:陈宏谋对教化的和边疆治理的思考。

 

除了第一、二章之外,其它都是用不同的主题来分析陈宏谋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18世纪的一种经世思想有怎样的特色,又起到了怎样的实效。作者总结到:经世是一个官僚精英实践的分散而公开的话语模式。在19世纪文人的回顾中,经世是一个特定的政治议程和政治风格,而不是知识分子的一系列爱好。这些也许完全地展现在陈宏谋身上。这些因素包括:知行合一的信念、从具体时间和空间的脉络而不是从经典的教条思考问题、对管理实践中细节的密切关注、对各领域技术专长的关心、对流行风俗习惯进行不断改革的信念、对个人道德提升的激情追求。

 

这些结论很好的统领了陈宏谋的治理理念,他充分地相信国家干预的能力,但是又十分珍视由士绅领导的社会本身的主动性价值。他认可对于私利的追求在经济层面上的正面意义,但是又反对过分的竞争;他尊重市场原则但是又避免放任自由而将其约束于儒家道德经济的宏观框架之下;他对一个藏富于民却同时能够实现积累、投资、再投资的社会充满信心,但是却也不见得拥有保护私有财产和契约精神的政策工具;他热衷于地方上对度量衡的标准化,以及政府公文格式、数据收集抱有极大的热情,事实上,陈宏谋的例子反驳了黄仁宇有关中国缺乏数字化管理的结论。至少清代对于数字的精确性,在陈宏谋的时代是被认真要求的。陈宏谋强调“及民”,即广泛的巡视,直接接触民众,来验证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同时还十分尊重地方上的舆情,并将其作为符合政治理性的公论,以辅助行政措施的制定。在此,近代早期中国与欧洲之间治理的差距被缩小了。陈宏谋的措施,纵使带有强烈的儒家特征,但是却在手段上接近于欧洲的理性化工程。

但是这却几乎是雍正一个人所推动的事业,他对于国家政权的积极扩张,对普世理念的信任被乾隆的保守主义和精英政策所扭转,陈宏谋也因此在政策上与乾隆多有龃龉。然而陈还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只是雍正的国家主义改革(甚至可以和彼得大帝或古斯塔夫媲美)实在是因为他在位时间太短而难以达成稳固的效果,历史的偶然性在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这本书,我个人更多的启发反而是来自其导论部分的写作策略。以时代背景开头,接着马上点出陈宏谋身上的矛盾点,既成为研究的重要性,也成为提领全文的问题意识。随后立刻展开文献综述,首先是他同时代和清代对他的研究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接着是对所用文献的分析。最后再简略的强调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策略是平稳而全面的,对于研究人物的写作具有启发意义。

 

当然我也有不能苟同之处,主要是罗威廉将陈宏谋的一生按照上文叙述的专题分开讨论,这样就模糊了一种时间性,即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变化难以体现,也就是在时间上割裂了一个人。这样的写作当然是可以纲举目张的分析,但是却弱化了作为个人生涯的戏剧性冲突。或许罗威廉的问题出在第一二章和后面十章在比例上的不协调,但是我自己还是觉得按照时间线索而不是主题线索叙述人物,是更为“历史化”的写作策略。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