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的“餐桌”英文隐喻,“吃”还是“被吃”?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月17日在慕尼黑讲了一句英文隐喻(metaphor),引国内网民热议。请看:

If you’re not at the ta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you’re going to be on the menu.

(字面直译):在国际体系中,你上不了桌就得上菜单。

500

在外交/政治语境下,隐喻表达备受青睐,因为它鲜活生动,言简义丰。

从这句隐喻的具体语境来看,布林肯在强调“(美国)积极参与多边体系”的重要性。“table”与“menu”比喻的是美国如果不主动参与国际体系乃至发挥主导作用(at the table),就有被他国支配的风险(on the menu)。后面一句正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说明:So it wa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re-engage multilaterally

500

然而,在政治语境下,隐喻表达的“副作用”也常常出在“言简义丰”上面。当政治话语“言有尽而意无穷”时,就难免带上一丝含糊(ambiguity),在不同的听众那里就会勾起不同的联想。

很多人之所以听出了一丝威胁的味道,因为中文里有一句古语与之神似: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更重要的是,美国作为“守成霸主”,是早已“上了桌”的食客,对外讲“table/menu”隐喻,难免令外界浮想联翩。

黎巴嫩著名媒体“广场”(Al-Mayadeen)电视台发出“吃还是被吃”这一灵魂拷问,且把布林肯的话直接“挪移”到中美竞争上。

500

布林肯大概不会认同这一解读,但这就是政治隐喻表达的“副作用”。

亚里士多德曾说,善用隐喻是聪明才智的体现,因为讲话者具备一双善于发现事物相似性的慧眼。但是,在错综复杂且敏感的国际政治场合,粗线条的隐喻表达容易引发多视角解读,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中国外交官曾以“滚石上山不能松手”喻中美关系,也曾引起多种解读。

在对外传播中,隐喻表达的翻译也是“暗雷密布”,这方面案例教训很多,以后再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