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同病相怜,东亚病夫何必嘲笑欧洲病夫?

今年1月中旬,日媒日经中文网曾就2023年德国名义GDP或超过日本一事发布过一篇评论文章。该文章提到,“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其名义GDP将超过日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德国名义GDP有可能逆转日本,跃居世界第3,仅次于美中。”

乍听之下,大家是不是还以为,日经出的这篇东西是奔着给德国经济戴小红花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陈述完去年的德国名义GDP或有望超越日本的客观情况之后,日经话锋一转,马上就开起了针对德国经济的批斗大会,“受到乌克兰危机直接影响的德国经济是否真的在增长?事实上,摆在德国经济面前的,是会导致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化’的深刻结构性问题。”

瞧,为了淡化读者对于“德国名义GDP超越日本”一事的直观印象,日本媒体甚至不惜把自己都抬出来黑了一番,将德国经济的前景说成是“面临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化结构性问题”。

500

比黑人先自黑的操作更绝的,是日经给它们的这篇报道所拟的那个标题《德国GDP超日本,仍是“欧洲病夫”?》。或许是因为生怕读者看不懂它们的写作意图,所以日经还在它们这篇东西的末尾处补充了这样的说明:

“‘欧洲病’,是指自1990年两德统一后,到2000年代长期低迷的德国经济状况。最初由于两德货币的整合,使得原东德地区的个人消费增加等,出现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由于结构改革缓慢,经济繁荣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尤其是失业问题突出,失业率曾一度超过10%。”

我不知道日本人怎么看,但是“XX病夫”这种说法对于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些70后、80后,我们这些曾经深受李小龙、梁小龙、李连杰和甄子丹等若干个版本的《精武门》的熏陶的中老年人来说,我们是肯定不会对此感到陌生的。尤其是李小龙版的《精武门》,陈真单枪匹马地跑去虹口道场踢馆,当着一群日本侵略者的面,将他们送来羞辱我们的“东亚病夫”的牌匾一脚踢碎的场景,只要是看过的人,我相信应该都会记忆犹新。

没办法,国仇家恨,在那个晦暗的年代里,身为弱势者的我们,也只能通过这种既悲壮、又无奈的方式,来向那些嘲讽我们、欺凌我们、羞辱我们的人还以颜色,尽管那颜色实际上是以我们的鲜血染成的。

500

李小龙版的《精武门》是1972年上映的,如今一晃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要是他还健在的话,如今应该也是个年过八十的抖擞老人了。不知道要是他看到了今天日本的这副德性,心中又会作何感想?要是李家后人重温经典,结合我们如今的时代背景,再拍一部21世纪20年代的《精武门》的话,我想片子里头的场景设计可能就不会再像当年的那样了。

500

陈真再扛着“东亚病夫”的牌匾去找日本人算账的时候,也许就不会当着他们的面将牌匾一脚踢碎,然后掏出双节棍来将他们一一撂倒,而是将牌匾轻轻放下,用满是嘲讽的语气,幽幽地向他们吐出一句:“东亚病夫的称号,更适合你们。这块牌子,还是留给你们当做纪念吧。”

500

说回日经在文章里头提到的“欧洲病夫”一说,我好奇地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个说法原来也不新鲜了,早在德国以前,很多欧洲国家曾经都被人扣过“欧洲病夫”的大帽子,其中就包括我们很多中国人也耳熟能详的、但是在我们的语境下常常被叫做“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

“欧洲病夫”这个说法最初就是用来指代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江河日下的奥斯曼帝国的,因为它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核心领域的竞争力相比其他欧洲大国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病夫”这顶帽子又被戴到了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那些因为经济困难、政治不稳或社会动荡等因素而陷入衰落状态的欧洲国家。

在冷战末期和后冷战时代,因为和平与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新的时代主题,所以在这一时期,“欧洲病夫”的名号常常会被用来形容那些经济搞得一塌糊涂的欧洲国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乃至是顶着五常名头的英国,都曾因为经济增长迟滞、失业率居高不下和无法摆脱财政困境等负面因素,而被时人嘲讽为“欧洲病夫”。因此严格说来,“欧洲病夫”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单一攻击技能,而是一个群嘲技能。只要你把“经济困顿”这个概念的定义标准放得足够宽泛,整个欧洲其实处处都是病夫。

有没有感觉这种操作看着有点眼熟?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的时候玩的就是这么个套路。以前你的GDP年均增长两位数,现在放缓到4、5个百分点,它们就说你经济不行了、陷入困顿了、要崩溃了,然后“东亚病夫”的大帽子就又扣回来了。

西方媒体这种操作我们中国人是见得多了,身经百战了,现在多少也形成了一些舆论抵抗力了,所以我们不会太拿他们的认知战套路当回事。而且我们的经济是怎么回事我们心里又不是没数,你就是全红婵也不可能回回参加比赛都拿满分啊。在十米跳台上站的时间长了,肯定也会有发挥失常的时候,偶尔拿个9.1、9.0分也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事情。这把发挥得不好,下把调整心态再赢回来就行。

再说了,全红婵偶尔发挥失常,这个毛病她的教练和队友挑一挑也就行了,有你们菲律宾队、日本队、英国队这群常年陪跑的家伙什么事?你们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那德性,人家的偶尔失常就是你们的超水平发挥了,就你们这样的也好意思吐槽人家这个不行、那个不对呢?快拉倒吧。压水花这事还轮不到你们指手画脚,你们能保证在落水之前把动作都完整地做完就谢天谢地了。

以往都是我们在台上表演跳水,入水水花稍微大了点他们就搁观众席上一个劲儿地起哄,这下轮到他们互相伤害了,我们成了席上有说有笑的看客。从被他们骂作是“东亚病夫”,到笑看他们给别人扣“欧洲病夫”的大帽子,这两句话在我这里只隔了一个逗号的距离,但这个跨越,却花了我们足足好几代人的时间。

我今天之所以会提起日经的这篇旧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它很喜感。这种喜感既来自日本媒体在它们报道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阿Q精神,也来自美联社记者影山尤里(YURI KAGEYAMA)最近所写的一篇题为《日本陷入衰退,并且失去了第三大经济体地位》(Japan slips into a recession and loses its spot as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economy)的报道。

500

是的,日经在一个月前打的提前量没错,日本经济在去年确实是被德国超过的,虽然只是名义GDP,虽然只是落后了2000亿美元,虽然德国对日本的反超靠的主要是汇率、通胀这些奇技淫巧,但是德国毕竟还是在西方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上跑赢日本了。

我不是什么经济专家,我对于日本媒体的那些春秋笔法也不感兴趣,但对于我还有我这样的吃瓜群众来说,光这个事情本身就足够我乐上一阵子的了。想当初无论奥斯曼也好,大清也罢,不管是“欧洲病夫”还是“东亚病夫”,这些诨号都是其他列强给起的,当年的奥斯曼和大清固然是拉胯,但咱也没听说这对病友会因为弱弱相争而把“XX病夫”这顶大帽子往对方脑袋上扣的。

现在可好,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轮到当年被奥斯曼和大清抬头仰望的德日两国同病相怜了,这俩反倒互相迫害了起来。我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我们和土耳其在历史上都曾做大成为显赫一时的世界级大国,而德日这俩最多也就是地区一霸了,敢情底线在那儿摆着呢。鲁迅那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到底是大文豪啊,先生诚不我欺。

我有一种感觉,在经过这轮变故之后,中美两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中美稳居第一梯队,后来居上的印度会在第二梯队独领风骚,然后才是卡在5万亿美元GDP的门槛上死活过不来的德日两国。

无论日本人承不承认都好,无论经济、政治、军事还是外交,中日两国早就不是一个位面上的对手了,这不是因为我们两国都放下了各自心中对于彼此的历史芥蒂,而是因为大家的层次已经差得太远了。为什么当年的《精武门》里的陈真打的是日本道场主,而后来的《战狼》里的冷锋揍的却是美国雇佣兵呢?无他,时代变了而已。

500

从当初的豪言超美遭反削,到后来心口不服被中国后来居上,再到可预见的将来被印度压在屁股下面,过去30年的日本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想当人家大爷,反被打成儿子,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个孙子的历史。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日本媒体有那闲工夫在舆论场上围德救日,还不如多花点心思用来反省反省自己。咱都往后撤了一百步了,哪有脸笑话人家才退五十步的?既然是同病相怜,病友就不要为难病友啦。亚欧大陆足够大,我相信能够同时装得下两个病夫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