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观后感
警告!本文含有大量剧透,不想被剧透的读者现在就可以离开了。
鉴于本片在网络上有一定的争议,我先叠个甲。
郑重声明: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你杠那就是你对。
涉及女性参与拳击运动的影片,我看过几部。
最早的著名片子就是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
还有日本的《百元之恋》。
《热辣滚烫》就是翻拍自《百元之恋》。
这些片子从题材上看有相似之处,其实主题还是差别很大的。
和中美日三个国家不同的国情也有着很深的联系。
影片主角的人设是一个能凸显主题的重要因素,我们来看一下这三个影片人设的不同。
《百万美元宝贝》大概能算是美国式的励志片(结局急转直下)。
在美国,拳击作为一项很受欢迎的运动,运动明星的收入是很高的。
女主角的生活非常困难,所以她想通过练拳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取财富。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选的女演员的形象,外表还是比较有攻击力的,能透射出追求成功的个人野心(此处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带入贾玲导演的形象,感受一下差异)。
美国社会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非常推崇个人奋斗。
之前有这么一件事。
美国遭灾了,有个州长就公开说:“你们这些受灾的人,不要等政府救援。政府救援是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干的事,我们美国是不会这样干的,你们只能靠自己。”
这位州长的话就很有代表性。
个人想过得好,就得自己奋斗。
过得不好,是你个人的失败。
影片主角的这种人设就很符合美国的价值观,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
作为《热辣滚烫》的直接翻拍来源,《百元之恋》和《热辣滚烫》的女主设定有相似的地方。
在影片开头,两个人都是宅在家里的啃老族。
在日本社会里,啃老族是一个很早之前就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了(当然,我们现在啃老的也不少)。
很多年轻人在毕业之后,秉承着不结婚、不生子、不工作的三不主义,长期待在家里,被称为尼特族。
有些人会一直啃到父母高龄去世,之后自己也跟着自杀。
所以这个片子的女主角宅在家里的情况,可以看作是对日本普遍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描画,本身不需要特别的理由。
来个影片的宣传照片,感受一下女主的丧。
她后来去练拳击也不是像《百万美元宝贝》的女主角一样追求个人成功,而是为了具备自保的能力。
因为在她离开家庭,到百元店去工作之后,因为个体力量的弱小,遭受了身边男性的一系列伤害。
关于日本职场中女性的困难处境,也是有普遍社会基础的。
有一个在中国读书的日本女性up主,在回到日本之后,拍过一些关于日本女性被骚扰的视频。
在视频中,她非常气愤地吐槽了日本男性对女性那种无礼骚扰。她只是在街上正常行走,就不断地有男性凑上来搭讪,直接问她要多少钱,大家懂的。
所以,像《百元之恋》片中女性遭遇到伤害,要寻求练拳击来保护自己,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情节。
《热辣滚烫》里女主角虽然也是宅在家,人设其实很不同。
如果把《百元之恋》那样的人设直接照搬过来,估计也会水土不服,毕竟两国社会环境和人情世故差别很大。
她只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因为从小到大受到了很多欺凌和伤害,不得已退回到自己家,躲避现实,寻求家庭的保护。
用主角自己的话说,她刚毕业的时候也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她对人好,人家却老是伤害她,到最后她就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了,只好不工作了。
主角性格善良软弱,在遇到困难、遇到欺凌的时候,她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给他人画好合适的边界。
她的选择是无底线的退让和讨好。
用她自己的话说,假设她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别人要的话,她就把两个都给别人。
在一定程度上,她已经扭曲了自我,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但她的退让和善意得到别人的尊重了吗?
并没有。
相反,别人只会觉得她好欺负,会变本加厉地欺负她。
说起来,她身边那些欺负她的人,包括她的妹妹、闺蜜、表妹、渣男友,一个个自私自利、道貌岸然、满腹算计。
他们不是好人,但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他们其实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职场中会遇到的普通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算计,时不时也会遇到要不要损害他人利益的选择。
道德高的人会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平都没那么高,或者说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上,不能一直保持高水平。
这就是人性。
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就要求自身要有足够的力量,能把握住自我,能守得住人际关系和利益的边界。
主角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这样的力量。
她之后选择拳击,就是一种自我救赎,要努力改变自己,真正建立起健全有力的自我。
这样的主题其实无关于性别,性格懦弱的男性一样会遇到同样的困局。
也无关于减肥,减肥只是她自我救赎的一个副产品。
本片的主题就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的自我救赎。
从这点儿上来看,与《百元之恋》差别是很大的。
影片结尾处,这种差别体现得很明显。
两个片子都在最后安排女主的前渣男友出场。这货试图像过去一样,勾勾手指头就把女主重新带回到自己身边。
《百元之恋》里,女主一见到男主就伤心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反复说“好想赢一次”,最后被渣男牵着手拉走了。
看到这个结局我就感觉非常意难平。
《热辣滚烫》里则不同,当渣男重新向女主示好的时候,女主只是淡淡地回了他一句“看心情吧”;当渣男说她“可惜最后还是没赢的时候”,女主很坚定地说“已经赢了”。
赢了——战胜了自己!
看心情吧——有自己的判断了,不再迎合讨好别人。
最后,女主单独离开,有力地奔跑起来。
象征着她成功地找到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赎。
我觉得这个结局对主角的人设就把握得很准,很好地强化了主题。
在刻画主角性格转变过程的时候,导演还刻意用了这样一个长镜头。
在主角被表妹欺骗之后,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在大雨中一层一层地爬楼梯。
随着她的脚步,楼梯上的声控灯在不断地亮起又熄灭,直到她最后回到家。
这里的灯亮灯熄明显在映射主角的人生旅程,不断地燃起希望,希望又不断地破灭,直到最后超过了她的承受极限,让她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跳楼自杀。
像女主这种性格的人,在遇到严重的挫折的时候,往往选择是自我了断,求得解脱,而不是奋起抗争,或者报复社会。
所以这里的情节是很合理的。
之后她之所以能振作起来,就是因为她相当于已经死过一次了。
死而复生。
她才爆发出了所有人都预料不到的力量。
所以有人说影片里对她练拳的动机交代得不清楚,我是不同意的。
总的来说,这个片子的主题是比较压抑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转励志片,其实不太适合搞成合家欢电影,放在春节档。
如果按照正常的讲述顺序,主角被妹妹欺负、被闺蜜欺负、被渣男友欺负,这一系列动作下来,我估计观众早就坐不下去了。
应该说,导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处理得还是很用心的,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
导演把主角悲惨遭遇里最让人气愤的这些点,暂时给拿掉了,然后统一放在了最后她被击倒的那个时刻,以一种回忆杀的形式来呈现。
一方面是补全交代了主角的心路历程,明确了她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就是规避了这些点在影片前半段对观众的冲击。
这一系列的回忆杀里,那些令人伤心的时刻可以类比为主角在擂台上被对手不断地击打,受了很多的伤,直到最后她自杀的那一刻,相当于她被击倒了地。
回忆杀一结束,影片马上就安排主角从擂台上挣扎着爬起来,虽然她输了,但是她爬起来了。
主角爬起来这个动作,很好地回应了之前那些惨痛的个人经历。
观众也跟着主角,很快度过了那些让人痛苦的情节点。
这样一来,故事也讲圆了,观众也坐住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里那些特意设置的搞笑桥段,也是一种善意的点缀。
讨好观众也没什么错。
影片中间还有一个细节,是主角在上台之前走过了一个长长的走廊,然后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有一段很长的互动,虽然说这是一种艺术加工,但是导演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镜头,再次强调主角追求自信、追求自我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在《百万美元宝贝》中,主角为了达到目的,也是可以不择手段的,包括在比赛中使用阴着什么的。
最后的结果很不幸,她被对方犯规的攻击打倒,意外地失去了运动能力,并最终失去了生命。
比她更成功的那些出身底层的体育明星,很多在职业生涯结束后就重返贫困,甚至犯罪入狱。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这似乎就是主角这类人注定的结局。
《热辣滚烫》的主角没有那么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没有如此残酷的结局,特意设计成了那种波澜不惊的温和。
主角身边的人并没有因为主角的奋起而有所改变,她妹妹还是觉得她不自量力,看不起她。
她的渣闺蜜、渣前前男友也对新生的她视而不见。
她也没有在渣男到来的时候怒斥对方,还是像以前一样轻声细语。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平淡无趣,这样庸碌,没有热血沸腾的欢呼,也没有万众瞩目的光彩。
作为普通人,努力过了,也许无人喝彩,但努力本身就是最大的人生收获了。
其实也无需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