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中越战争,基本上也没有武器代差,只是数量与火力上的碾压
【本文来自《乌武装部队总司令称乌军已由进攻转向防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俄乌战争本质上就是传统的火力(炮战)+无人机。
想当年中越战争,基本上也没有武器代差,只是数量与火力上的碾压。穷则迂回穿插,富则火力覆盖。
1984年7月老山“7·12”炮战,我军17个小时一口气打了3400吨炮弹,这火力死神之网给越南军队带来巨大的阴影。炮弹打击区域10年内寸草不生,因为土都炸熟了(就像砖窑厂的窑皮一样的性质),炸药里的硝和硫磺对植物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
同年松毛岭炮战,供应给某军直属炮群的炮弹就达六十节车皮,一车皮为六十吨,就是为了给一个炮群,数量相当可观。
1979年,一发152毫米榴弹炮弹,其造价人民币152元(当今按不变价格计算要翻上100倍),可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又费钱又费人,所以不可轻易言战。
十年老山轮战,一个师长因多打了几个基数炮弹被批评,战后退伍处理。军委说炮弹不是炮仗,那都是百姓的血汗钱!
师长说他是为了战士少流血牺牲。他的说法是战士们在前方流的是血不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