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响的鞭炮,闪亮的烟花

近年来,出于环境保护与减少人身伤害事件的考虑,各地相继出台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强行改变民间已经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习俗,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遭到舆论与公众的非议。而事实上,无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是国务院制定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对于销售、燃放符合质量标准的烟花爆竹均未作全面禁止性规定。因此,地方政府制定颁行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明显属于违法行政,的确不妥。尤其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法治国家的今天,这类地方规定实在不该出现。据“红星新闻”2023年12月27日报道,全国人大法工委表态,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之后,各地禁放鞭炮的措施渐渐松懈以致废止。据说,在禁放方面措施最严厉的河南也突然全面放开。于是,经过几年严禁燃放鞭炮的苛刻管制之后,“鞭炮齐鸣辞旧岁,烟花闪亮迎新春”的习俗重新回归百姓生活的常态。春节前后,各处城市乡村,再次响起了震耳欲聋连绵不绝的鞭炮声,在夜晚漆黑的天空背景下,一朵朵璀璨的烟花时而发出耀眼的闪光。

除夕之夜零点前后,鞭炮的钝响弥漫在城市乡村的处处空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以后,鞭炮声更是连绵不绝,将熟睡中的男女老幼从梦中一次又一次惊醒。这热闹的噪音,来自古老的喧嚣;这快乐的爆响,缘自今日的欢笑。

中国古代的文明成果,以“四大发明”著称于世。其中的火药的发明,来自炼丹过程中的意外发现,虽然中国人最早将火药用于军事,但在民间,火药却更多用来制造鞭炮,或用于驱走鬼神,或用于敬天祭祖,既可用于婚嫁喜庆,也可用于丧葬习俗,在百姓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属于万能的玩意儿。欧洲人大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作用,而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黑火药兵器逐步取代冷兵器,在战争中广泛应用,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黑火药作为爆炸药和推进剂,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被无烟火药、三硝基甲苯、苦味酸、季戊炸药、旋风炸药等新发明的炸药所取代,这些新型炸药却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固步自封的中国人在近代早已落伍。指南针也是如此,中国人只是将这一技术用于制造罗盘寻找风水宝地。但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后,促使他们去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英、法、德、美等帝国主义列强,正是在指南针的指引下,凭借船坚利炮,远渡重洋,踏上中华大地,蹂躏中国人民。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奇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概正是中国历史的诡谲之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