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南内故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大内紫禁城与西内中南北海世人皆知,唯有南内湮没于世。

明代北京皇城有“三内”一说,即大内、西内、南内。大内就是紫禁城,西内又称西苑即现在的中南北三海,南内又称东苑即今南池子一带。“三内”均是皇家禁地御苑。南内于明代晚期逐渐隳废不存,所以清代的北京皇城已经没有了南内。大内紫禁城与西内中南北海世人皆知,唯有南内湮没于世。

500

 明代画卷上的紫禁城

南内因其位于紫禁城东南而得名。南内具体建于何时已难详考,它或与西内同为金中都时的皇家御苑。明成祖朱棣居潜邸时的燕王府就是现在的中南北海。他在南京登基后,未迁都之前曾多次巡幸北京,下榻驻跸仍是西苑。南内是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对皇城内、紫禁城外东南隅的称呼,又记作“南宫”。永乐朝(1403—1424 年) 南内常称作“东苑”,宣德朝(1426—1435 年)有“春苑”之谓,代宗景泰朝(1450—1457 年)又叫“小南城”,英宗天顺朝(1457—1464 年) 谓之“南城”。因南内位于皇城之内且有别于外城之南城,又叫“内南城”, 或写作“南城(内)”。

明代南内的四至是:西起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东墙外,东至皇城根儿即今南河沿大街;南起长安街,北接东华门大街。现在的南池子大街、菖蒲河、皇史宬、欧美同学会、普度寺等一带都是南内故址所在。

明初南内

南内大门西向,中门及正殿南向。明英宗天顺朝是南内规制的一个分界点。天顺朝之前南内较为空旷,有殿宇数座及荆扉草庐,常用作骑马射箭。天顺朝之后,英宗按大内乾清宫之制增修殿宇亭阁,比先前规整繁华。

明初,皇帝与臣子骑射游玩多在东苑。永乐十一年(1413 年)端午节,成祖于北京率文武群臣、各国使臣及在京耆老共同游东苑,观看击球射柳。当时皇子皇孙击射连发连中,朱棣高兴地对皇太孙(即后来的宣德皇帝)说:“今日华夷毕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当即叩头答道:“一统山河日月明。”成祖闻之大悦,赏赐其良驹名马锦绮罗纱及外国钱币,并命儒臣赋诗以咏。3 年后的端午节,永乐帝又来到北京,再次幸东苑观看击球射柳并赐群臣酒宴及财帛。隔年,显宦王直回忆随驾东苑诗记:“千门晴日散祥烟,东苑宸游忆去年。玉辇乍移双阁外,彩球低度百花前。云开山色浮仙仗,风送莺声绕御筵。今日独醒还北望,何时重咏柏梁篇。”(《日下旧闻考·卷四十》)

500

 明成祖朱棣

明代的武臣射柳之戏又称“剪柳”,规则是将鸽子藏于葫芦或盒子内,后悬挂于柳树之上,武臣弯弓搭箭比赛射技。箭射中葫芦,鸽子飞出,观者喝彩为乐。剪柳游戏以射中葫芦多寡和鸽子所飞高低判别胜负。

击球之戏是双方数人乘骑上等骏马,配雕鞍彩带,手握长柄藤杆。先有一人将皮质软球掷于地,然后群马争驰,以藤杆击球而起,一方或击打或以杆接球。技艺娴熟者能挑球于空中而始终不离球杆,或皮球若黏在杆上随马飞奔不坠。最终以将皮球击入对方球门者为胜。球手个个耀武英锐,驰骤旋转,迅疾快捷。观者时而紧张揪心,时而喝以彩声, 众人乐在其中。

明嘉靖朝(1522—1566 年)翰林黄佐的《翰林记》有“侍游禁苑” 一篇,其中记载了宣德三年(1428 年)七月君臣同游东苑的故事。时宣德皇帝召尚书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同游春苑。苑内道路两旁种有嘉树。前殿栋宇宏壮,金碧煜耀,其后奇石森耸,瑶台玉砌,花卉环植,香艳浓郁。苑内有喷泉水池,池中奇石屹立,不假雕琢,宛若升龙之状,喷水入于石渠,直透殿内。殿后有石龙吐水相应,池南有高台数尺。殿前有二石,左如龙翔,右若凤舞,均为奇巧天成。宣德皇帝在殿中对蹇义等人说,旁边有草舍一区,乃他致斋之所,卿等可去往观。于是太监将众人引领至一小殿,梁栋椽檐及四面栏杆皆为天然杉木不加斫削,上覆之以草。之后迂回进入一荆扉小门,里面有石堤小河及石桥, 左右有草亭东西相望。中为小殿,有东西二斋及轩室均以草覆之。此处为皇帝弹琴读书之所。苑中空地以竹篱围之,篱下皆种蔬菜瓜果。几位臣子游览完毕,宣德帝来至河边命人举纲收网,得鱼数尾。遂令中官具酒馔,赐臣子鱼羹。既而又把众人召至跟前,赐金帛、绦环、玉钩等物。之后又赐宴于东庑,谕令众人不醉不归。

英宗软禁南内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 年),蒙古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围攻京师,英宗朱祁镇颁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力谏拦阻,英宗不听,命其弟王朱祁钰居守京师,随后便御驾出征。英宗到了居庸关、宣府地界,群臣屡次请求驻跸,英宗不许,继续前往大同。八月回撤途中,于土木堡遭瓦剌军伏击,十数位文臣武将战死,士兵死伤数十万。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史称“土木之变”,史家曲笔记作“帝北狩”。

500

 明英宗

亲征惨败、皇帝被掳,震动京师朝野,群臣恸哭于大内。翰林院侍讲徐有贞(原名徐)建议迁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谦以为不可。形势急迫,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后便懿旨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王朱祁钰监国。一个月后,于谦等朝臣拥立王登基皇位,遥尊“北狩”的英宗皇帝为太上皇,改1450 年为景泰元年。

一年后,瓦剌首领也先派使臣请和,送还英宗。朱祁钰(景帝)心存不愿,勉强出东安门迎接英宗,随后就把太上皇送进了南内。朱祁钰把哥哥迎进南内名为歇养,实为软禁。当时礼部尚书胡请令百官朝贺太上皇万寿,景帝不许。诸臣再请元旦朝贺,仍不许。景泰三年(1452 年),景帝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次年即夭)。皇后汪氏认为景帝所为有悖礼法祖制,极力劝阻争辩。景帝随即废皇后汪氏,立朱见济生母杭氏为皇后。朱祁钰原本临危受命居守京师,外御强敌,内保社稷且笃任贤能,励精图治,有再造大明之功, 不失为一代英主。但按照封建正统史家看来,他恋位易储,禁锢皇兄, 恩谊恝然,又被奸小蛊惑,以致未得善终。

英宗被禁锢于南内崇质宫。该宫覆黑色琉璃瓦,俗称“黑瓦殿”。盛夏日,英宗常在苑中依树纳凉。某御史为讨好邀宠,便奏报景帝曰:“南城多树,事叵测。”景帝遂下令将崇质宫树木全部砍伐。英宗得知此事真相,着实吓得不轻。迨复辟后,先把奏报砍树的御史杀了。当时景帝正敕建北京隆福寺,需要大量建材,便命太监把南内翔凤等殿宇的石栏杆拆卸运走。景帝怕英宗与外界仍有联系,连所用笔墨纸砚亦严加控制。英宗幽禁黑瓦殿后不仅无人伺候饮食起居,每日饭菜还得从门洞递入,有时甚至没饭吃。一日,英宗索要酒食,光禄寺官借故不给。吏员张泽说:“昔年宋徽、钦二宗被掳是天所弃之,今太上皇北狩而归亦是天意。若英宗有日复立九五大位,先得诛杀光禄寺官。”言罢,乃偷偷给英宗送进酒食。为此张泽日后当上了光禄寺卿。英宗皇后钱氏与英宗恩爱且忠贞贤惠,危难中,钱氏或变卖针绣或从娘家挪些钱财周济英宗日常用度。

500

北京普胜寺,前身是明朝皇城东苑的崇质宫,俗称“黑瓦殿”。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十二日,景帝朱祁钰患病不愈,皇位大统人选成了问题。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商议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请英宗入大内复位,并且拟好了折子。这天恰是正月十四日,朝廷在灯节假期,王直等决定正月十六日早朝递折子。没承想此重大机密提前泄露,被京营监军曹吉祥、武清侯石亨等人得知。二人连夜与左都御史杨善、左副都御史徐有贞、都督张輗、张軏等密议,决定提前迎立英宗复位,抢先立功。此事由徐有贞力主,石亨掌管皇城各门钥匙,张軏领兵,诸事齐备,遂成“南城之计”。

正月十五日,一行人于深夜至南内大门。士兵叩门不开,徐有贞命数十人举巨大圆木击撞,致旁边苑墙倒塌。徐有贞令士兵进入垣内,里外合力将门垛推毁。众人至黑瓦殿见英宗,英宗独自从灯下走出询问情况。徐有贞等跪地齐呼陛下登位,英宗尚有迟疑。徐有贞命士兵赶紧抬肩舆请英宗即刻上轿,众士兵惶惧惊颤而不能动。徐有贞径直上前挽掖英宗登轿,并亲自抬轿护驾。英宗问徐有贞系何人,徐答都御史徐有贞。英宗命徐前面领路,直奔大内东华门。

东华门禁卫军见一路人马深夜欲进大内,阻拦不许。英宗上前道:“朕太上皇也。”守军惊恐而退, 徐有贞陪伴英宗直入大内奉天殿。奉天殿值勤武士见徐有贞深夜进宫,举椎就打,被英宗厉声喝止。英宗进殿内尚有些迟疑,暂偏坐一隅,徐有贞又上前将英宗扶上龙椅御座。英宗对徐道:“此事真是你干的?朕早该遇到你。”天渐明,京师文武群臣依旧在阙下等候景帝视朝,忽闻殿内钟鼓齐鸣,人声呼噪。惊愕中,诸门毕启,徐有贞出来对众人道:“太上皇帝复位矣。”众人遂入贺。景帝闻报英宗复辟登基后说: “大兄做皇帝,吾无天禄之人。”(王锜《寓圃杂记》)景帝朱祁钰大势已去,其天禄亦就此而终。

500

徐有贞

 

英宗朱祁镇复位,废景帝为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1457 年)。徐有贞以左副都御史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成为枢揆。英宗于南内成复辟大事,史称“夺门之变”。

南内由盛而衰

英宗幽禁南内时,景帝砍树并搬走大量石料,英宗虽不敢言却全都记在心里。复辟后,英宗于南内大兴土木。仿照大内制式增修三路宫殿, 两侧建长街。每座殿左右有回廊相接,殿后有水池石桥。苑中遍植松柏及天下四方所贡奇花异木。南内正殿名龙德,左右为崇仁、广智二殿。正殿后的精美石桥相传来自西洋,桥之南北各有牌坊名飞虹、戴鳌。左右各有亭子名天光、云影。再后有石山名秀岩,山上有圆殿名乾运。之后是永明殿,殿门额名佳丽。再后还是圆殿,周围以水渠环绕名曰环碧。另有嘉乐馆、澄辉阁。最后有洪庆殿,系供番佛(即喇嘛)之所。南内增置及修葺的殿宇楼阁、亭馆石桥均极其华丽。

英宗天顺三年(1459 年)十一月,南内增建工程全部修竣。英宗特赏工部尚书赵荣,侍郎蒯祥、陆祥每人二十两银子, 丝衣服两套。蒯祥,苏州人,木匠世家,因修建南内有功,秩俸升至从一品,寿至八十四岁。蒯祥之禄寿,为有明一朝全国木匠所罕见。

英宗幽禁南内八年虽说不得已,但此处毕竟是久居之地且景色宜人。几年间,他多次率群臣来南内游玩并赐酒赏宴,并从此成制。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均有赐群臣游南内并赏宴之例。嘉靖十二年(1533 年)四月,皇帝游南内于环碧殿,召辅臣张孚敬、李时、方献夫等陪侍阅马并赐茗饮。之后又至嘉乐馆赏花赐酒食。万历朝(1573— 1620 年)进士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载:正德朝,仅南内所养金鱼每日就需食二十斤白面蒸饼。隆庆朝(1567—1572 年)朱维京有幸游南内, 作咏飞虹桥诗曰:“鲸海遥涵一水长,清波深处石为梁。平铺碧甃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晴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微茫迥阁蓬莱岛, 不放飞尘入建章。”嘉靖朝(1522—1566 年)进士龚用卿咏乾运殿诗:“团团小殿古荫斜,石槛玲珑映水花。翠辇不来金锁合,绿杨深处有啼鸦。” 嘉靖朝名士徐渭某年秋游南内,时值大风雨,归时又雪飘满天。徐渭赋以诗:“宝树琼台夹梵轮,星坛月宇讵非神?从来天上游俱梦,说向人间恐未真。风雨故梢铜网翼,鱼龙欲活石桥鳞。寻诗正是回驴处,忽面西山雪照人。”(蒋一葵《长安客话》)

500

明朝宫廷绘画《出警入跸图》

明代晚期,南内开始走向败落,华丽盛景渐成往昔。嘉靖四年(1525 年)五月,礼部尚书席书等上奏:“皇考既为天子之父,当祭以天子之礼。但观德殿在禁严之地,各官不得陪祀,太常不得行礼,当于太庙之东,南城之北或东,别立一庙。”嘉靖帝谕旨:“礼、工二部会同司礼监,内阁领钦天监官相度。”(《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几个衙门经过测量,以为太庙东边地方狭窄不堪建造,便选定在南内环碧殿处,南北展五十丈,东西阔二十丈建造新庙。嘉靖诏准。嘉靖十三年(1534 年) 七月正式开工,两年后新庙建成,定名“皇史宬”。新庙落成,南内原有规制不整。此后南内其他殿宇屋舍时有拆补,逐渐失去往日的用途及辉煌。至清代,南内就面目全非了。


清代皇城无南内

清初,皇史宬往北的南内旧址曾是睿亲王多尔衮府邸。当时黑瓦殿尚存,里面有铠甲弓矢等睿亲王旧物。睿亲王死后,顺治帝褫其爵废其府。顺治八年(1651 年)于南内东部建“普胜寺”(今欧美同学会)。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于睿亲王府旧址建“玛哈噶喇庙”,大殿左侧的黑护法佛殿即昔年之黑瓦殿。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玛哈噶喇庙易名“普度寺”,乾隆帝赐御笔横额。雍正九年(1731 年)缎疋库神庙碑记载,缎疋库为户部分司,建在东华门外小南城,名“里新库”。里新库东南是清顺治八年建的普胜寺,西南是皇史宬,离菖蒲河牛郎桥不远,临河有地名“大院子”,里新库北为普度寺。

500

皇史宬

经过明末清初数次拆改,以上这一带建筑如南池子街、皇史宬、普胜寺、普度寺、里新库、菖蒲河(大院子)等处原明代南内故址,既无完整规制亦无御苑属性,清代皇城也就无南内一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