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的“权游”,躺赢的布兰
作者 / 秋实
龙妈竟然死了,还是被她挚爱的“侄子”、视自己为女王的囧诺一刀所杀。相关话题长长的挂在今天的微博热搜榜上,似乎在彰显着观众久久的难以置信。
美剧圈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凡神剧皆难逃烂尾,很不幸,它似乎再次被应验。
八年了,这部自2011年4月17日在美国首播的电视剧,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每一季,它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绵延不绝的回响,无论市场表现还是观众口碑均达到了逆天的表现,可惜,在最后完结季中,剧集却上演了一番几近崩盘的场景。
第八季首播时,豆瓣评分曾一度冲高至9.8的准满分水平,即便剔除掉情怀的因素,质量依然在线才是根本。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评分开始下滑。詹姆瑟曦同死、二丫刺杀夜王、龙妈怒而屠城、雪诺刺死龙母、布兰一路躺赢,第八季的两位编剧跟项目经理似得,每集都能整出个大Bug。
由此,第八季的豆瓣评分迅速降至如今的7.7,国外烂番茄新鲜度也仅为71%,均分7.7,烂番茄爆米花指数40%,均分跌到2.6/5,在整个系列中“光荣”垫底,这可以说是口碑滑铁卢了。
因为剧情尤其是第五集为剧迷们不满,甚至有人发起了在线请愿活动,要求HBO重拍第八季,不要让编剧&运作人David Benioff和D.B. Weiss参与其中。目前,该活动已获得了超过15万个签名,且在不断增加中。
观众的愤怒并未获得HBO的回复,但足见这部剧在剧迷们心中的地位,曾经有多爱,现在就有多恨。
崩坏得太快,好似龙卷风
从第一季开头就有所铺垫、潜伏了七季的夜王被很多观众视为《权力的游戏》中的终极大Boss,他带着自己强大的异鬼部队展开攻城战,气势如虹。就在龙妈阵营快要败下阵来,夜王取得压倒性优势之时,二丫趁着夜王面见布兰的最后一刻,突然冲出来给了夜王心口一匕首,了结了他。
What the fuck!相信这是很多看过之后的观众的内心OS。
龙妈动用龙火都烧不死的夜王、具有敏锐感知力的夜王……竟然被一个潜藏在一堆死尸中间的大活人用匕首给秒了,这种剧情逻辑的草率程度堪比国产抗日神剧。
看过“权游”的人都知道,千万不要将所谓的主角光环往这部剧里套,因为很有可能你以为的那个主角过几集就去“领盒饭了”,但也有角色从开始活到了最后,比如龙母。
父亲因听信手下派席尔大学士的谏言,打开城门迎接打着“前来支援”口号的兰尼斯特军队,结果惨遭对方屠杀,所有坦格利安家族的人纷纷遇害,除了龙母和他的哥哥。
从此,龙母踏上了拯救奴隶、解放大陆的光荣之旅。在爱的感召和武力的威慑下,到了第七季时,她已经拥有三条技能加成的巨龙,拥有强大的多斯拉克骑兵和无垢者兵团、拥有弥桑黛、灰虫子的死命效忠、还拥有高庭和铁群岛这样的盟友。
在之前的剧情里,观众能够感知到龙母对苍生的体恤,相较于一众残忍、冷血、自私的权力争夺者,这点显得尤为可贵。然而到了第五集,已经解决异鬼、靠近君临城堡的龙妈竟然犹如“疯王”上身选择用龙火屠城,这种人物性格的180度大转弯真的令人有些措手不及。
此外,上一秒还在对龙妈表白、下一秒就手刃了她的琼恩像极了一个活脱脱的渣男,一直与美人布蕾妮有着淡淡情愫的詹姆还是选择了跟她“为爱鼓掌”,没起到啥作用、布兰靠翻白眼就躺赢坐到了铁王座……第八季的剧情充满槽点,豆瓣上的一条热评很能反映群众心声:看之前以为是高鹗续的红楼梦,看完发现是郭敬明续的。
原著写的慢,编剧写的烂
“权游”崩坏,首当其冲受到观众指责的就是第八季的两位编剧,然而,事实上,从第六季开始,《权力的游戏》便是一部没有原著支撑、完全依托原创的剧集。
自1996年初在美国出版,由作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冰与火之歌》计划共有七卷,截止2014年完成出版了五卷,其中原因在于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创意产生的不可预测性等,原作者并未如HBO预期般的写完七卷。
在此情形下,为了能贴近原著脉络,马丁递交大纲、编剧创作剧情成为后三季的主要合作模式。缺少了原著的支撑,编剧对于剧情的延展便逐渐开始走向了失控。如在请愿网站 chang.org上,就有人这样Diss两位编剧:两位编剧在没有原著可依赖的情况下,已经证明了自己就是可悲又无能的作家。
目前,在八季里面,第五季成为公认的质量最高的一季,豆瓣评分高达9.6,也是在所有单季中得分最高的一季。
简言之,第八季之所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口碑崩坏现象,原因在于编剧们为了能实现迅速收尾的效果,用想(sa)当(gou)然(xie)的方式强行设置了一些剧情,违逆了此前漫长剧情铺垫出的人物性格不说,更使整个故事无法做到本来最基本的逻辑自洽。
尤其出现在第四集中的疑似星巴克的杯子更令人“哭笑不得”,堂堂第一美剧,竟然也玩穿帮,被人调侃为“不管最后谁坐上铁王座,赢的都是星巴克”。当期待了近八年的观众苦苦等待最后的结局、最后发现HBO却端出了这盘(tuo)菜(xiang)的时候,心里不MMP才怪。
虽然两位制片人、编剧当负直接责任,但背后可能也是一直“屡试不爽”的美剧模式的弊病使然。美剧推行一年一“演播季”的播出概念、每周播一集的周播方式、工业化流水线式制作的生产方式、边播边拍的反应机制、制作方利益分配模式等。
虽然边拍边播的反馈机制能够很好地照顾到受众端的即时诉求,但这种市场化也会使自身在无形当中被资本和观众所绑架,尤其对于神剧来说更是如此。
像《权力的游戏》《行尸走肉》《越狱》这样曾斩获流量、口碑双高的美剧,超高的起步意味着其要面临更多观众的审视、更多资本的聚拢,做到后期反而容易出现烂尾。《越狱》出道即巅峰,第一季在豆瓣上收获9.3的高分,后面便一路下滑,情节大同小异,好似只是换了座监狱。
内容创意的增长程度往往跟不上观众对作品的期望递增,前期做得越好,这一现象体现的便愈加明显。
虽然《权力的游戏》的终结季令人大呼遗憾,但这应该不会是美剧最后一次的狗尾续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