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美贸易摩擦会让东南亚“痛并快乐着”吗?
中美贸易摩擦走势全球瞩目。
据日经中文网4月10日称,一方面,越来越多观点担心,中美贸易摩擦将对以两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东南亚和大洋洲经济造成明显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作为投资和销售的代替目的地,东南亚的存在感将提升,当地企业正在关注事态发展。
在美国宣布对中国约1300项产品开征惩罚性关税的4月4日,新加坡大型电子、机械企业“创业公司(Venture Corporation)”的股价下跌近5%。该公司由电子和精密机械出口拉动实现高增长,是新加坡的代表性企业,对于向中国客户企业等交付的产品可能减少的担忧出现加强。
东盟国家的领导人(资料图,KYODO)
东盟(ASEAN)一直利用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向中美出口零部件、原材料和最终产品。对中美的出口额均超过整体的一成,如果贸易摩擦导致中美生产减少,将对东南亚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企业因厌恶高关税而转向开拓美国以外市场,将有利于在地理上较近的东南亚。如果部分投资转向东南亚,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将增加。例如,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取得马来西亚大型汽车企业宝腾约半数股权,显示出开拓东南亚市场的意欲。上述观点认为,这种趋势将出现加速。
一名马来西亚的日资原材料厂商高管表示,“(将生产基地分散到亚洲各国的)‘中国+1’趋势将加速”。
中国宣布针对美国葡萄酒和牛肉等产品启动报复性关税措施,以农产品等为主的澳大利亚产业界期待这将成为利好因素,增加本国的出口。
澳大利亚葡萄酒酿造商联盟(WFA)的代表托尼·巴塔里尼(音译)4月5日表示,“澳大利亚为满足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需求,正在扩大出口”。尽管他也指出,“长期来看,没有人会从贸易战争中获得利益”,但对澳大利亚产品显示出自信。
巴塔里尼表示,截至2017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葡萄酒接近10亿澳元,以年均4成以上的速度增长。
亚洲经济“中国化”
今年1月初,日经中文网就曾援引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田元健吾的数据推算称,原本一直依赖美国的亚洲经济结构正迎来重大转变期,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对亚洲和日本的经济波及效果将超过美国,域内经济的“中国化”将加速,而美国独大时代将远去。
二战后,世界最大的消费地美国长期占据着亚洲各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的位置。但另一个现象是,东盟对中国的出口额在雷曼危机后的2010年超过了对美出口额;2016年对华出口额达1430亿美元,比对美国出口额高出9%。
日本方面,截至2017年11月的对华出口额为13.3842万亿日元,超过了2014年的峰值,刷新历史新高。
如果对华贸易的这种势头持续下去的话,中美在亚洲的影响力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田原健吾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推算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东南亚和日本的经济波及效果将增至2015年的1.8倍,比美国高出四成”。
田原健吾还推算,在2015年和2030年美中两国的消费和投资(即最终需求)分别增长1%的情况下,会通过出口等途径将东盟主要五国和日本的GDP推高多少。
对于东盟来说,到2030年中国的需求每增长1%的经济波及效果为33亿美元,比2015年翻了一倍。2030年美国对欧盟的经济波及效果仅为中国3分之2的19亿美元。
对日本来说,2015年中国的经济波及效果已经超过美国。中国的需求每增长1%,经济波及效果为28亿美元(按1美元=112日元换算),而美国为27亿美元。其原因是,以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为契机,中国对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资需求推高,日本对中国的机械产品等的出口额大幅增长。
2030年,中国的需求每增长1%,对日本的经济波及效果为46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六成,对东盟五国和日本的波及效果是美国(56亿美元)的1.4倍。从经济波及效果和名义GDP的比重来看,日本2015年为0.064%,到2030年将提高至0.096%。2030年中国对东盟五国的经济波及效果是名义GDP的0.074%.
从全球范围来看,到2030年美国的经济波及效果为529亿美元,比中国高出2成。不过在地理位置较近的亚洲,中国的影响力将超越美国。“美国打了个喷嚏,亚洲就得了肺炎”,这种美国独大的时代正在渐渐成为过去。
在人工费不断增加的中国,制造业的省力化投资具有巨大潜在需求,三菱电机决定在中国启动工业机器人生产,类似这种日本生产资料大显身手的机会将增加。
除了出口外,日本企业进驻中国之际,当地子公司的利润(直接投资收益)或将流回日本国内,用于日本的工资和投资。
而在这个问题上的反面例子就是韩国。此前因为中韩萨德危机,中国国内掀起了抵制韩国产品的风潮,据韩国央行估算,2017年韩国GDP被拉低6750亿日元,幅度为0.4%。
亚洲“钟摆”摆向中美哪方?
去年11月10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地越南岘港时发表演讲,呼吁称“我们是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伙伴、是同盟国”,“共享‘自由而开放的印度太平洋’这一愿景令人感到自豪”,这被认为是特朗普政府首次表明亚洲政策,话语间体现继续参与亚洲事务的姿态。
但对亚洲各国来讲,特朗普在“美国优先”原则上并未让步,也仍坚持抛弃通过多边谈判把自由贸易的规则和理念扩大至整个地区的先导者的责任。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提出,“亚太的和平、稳定、繁荣属于全体亚太人民,亚太的未来要靠亚太人民携手创造”。
因此,围绕亚洲主导权的“钟摆”还能摆回到美国一边吗?
另一个方面,美国仍缺乏应与安全保障构成两个车轮的经济外交战略。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存在感下降,而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提升。观察东南亚主要国家可以发现,2007年菲律宾和泰国的最大进口国是美国和日本,但如今占据首位的都是中国。此外,中国资金也在涌向亚洲。
不过,在日经中文网的报道中也可以明确看出,东亚国家既期待中国经济实力给自己带来的发展效应,但又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不安,仍“惯性”寄希望于美国在亚洲地区“主持公道”。
不过另日媒失望的是,尽管特朗普在出访亚洲期间提到“力争形成自由而开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区”,但他的亚洲战略仍缺乏具体举措。
回到当下,就在中美贸易摩擦仍纷纷扰扰之际,今天4月10日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举行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此前,外交部长王毅在吹风会上表示,习近平主席将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历和经验作出最权威的阐释,同时还将宣布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