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满足消费升级要在发展科技与生产力,而不是“改善供给侧”
日前,我写了一篇帖子《说说常识:“消费升级”是为忽悠中国人民而提出的命题》,被一些读者误解,以为我反对消费升级。
消费增长、消费升级,都是随着生产力进步与发展,社会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应该加以满足的要求。我当然不会反对。
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类的一切不自由都来自于相对于消费需求的资源的不足。
如果人类需要的资源无限充沛了,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在存在利益摩擦与冲突,人类社会就会充分自由了。
从伦理学分析,应该提倡的是,努力发展生产力,已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这也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目的。
而人类发展历史的事实证明,人类的消费增长与消费升级,从来都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不需要特别提倡。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就没有“消费升级”命题的存在;
中国过去几十年没有提出过“消费升级”理论,民众的消费升级现象自然而然发生着。并且从出境旅游与购买奢侈品两方面,突出体现出了财富大量流失的负面现象:
1、中国去年购买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中国GDP占全球比重不到7%,却购买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
亚洲最大的精品生活方式平台寺库联合腾讯、德勤发布的《2017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6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整体规模增长3.32%,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占全球总额的21%,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分布构成,在美国比重占31.1%的时候,中国仅占7.1%。
另据贝恩咨询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指不包括港澳在内的内地交易规模)从2008年的1403亿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2660亿元。2009年,当全球市场下滑8%时,中国市场仍然保持了12%的增长,此后两年增长均在30%左右。
在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从7.1%上升到21%的过程中,即使没有挤占美国的份额,也就是说美国的奢侈品销售额仍然占世界的31.1%,按照中美两国的GDP比值分析,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增长也是太快了——以中国不到美国三分之二的GDP,消费了超过美国三分之二的奢侈品。
而在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占全球市场比重快速上升的过程中,不挤掉美国的一些份额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如今美国的份额不可能还有当初的31.1%了。这样分析起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增长就显得更加过快了。
而今天,中国在世界奢侈品购买份额中,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很明显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国。
需要知道,
(1)中国GDP总量比世界第一位的美国还差很多!
(2)中国可不是奢侈品生产大国!
(3)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还只处于第72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购买世界奢侈品的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并且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几倍。
2、去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497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造成·旅游贸易差额高达2371亿美元,较上年扩大了120亿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的八成·!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资源用于科技发展、生产力进步、先进生产力布局。而财富就是资源控制权。资源控制权大量流失,就意味着可用于科技与生产力的资源减少,意味着中国本应有的进步被迟缓。
同时,当本国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满足社会消费欲望的时候,这样的消费升级就是在拱手将市场让给外国资本,使得本国生产力发展在市场上也遭受巨大困难。
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应该提倡的是理性消费,而不是“消费升级”!
因为消费资源是人类从动物界带来的一种本能需要。
本能需要是不需要加以提倡,就会自发产生的。相反,这样的本能需要,在很多时候时应该加以适当限制的。
所以人类道德中有一条,就是节约。
人类在进入到生产力达到极高水平,资源稀缺度几乎为零的社会之前,节约都是必要的行为。
因为只有在节约的基础上积累资源用于扩大再生产,才有助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每个人努力节约消费,有助于在既有资源环境中降低资源的稀缺度,让能力比较弱的人也能够获得必须的消费资源。
也就是说,节约一方面是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在资源短缺环境下,尽可能让所有人都能够实现必要消费的条件。
促进生产力进步,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手段;让所有人尽可能获得需要的消费资源,是人类博爱愿望实现的善良行为。
因此,从社会再生产角度分析,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节约是美德!
那么,在经济学角度又如何呢?
年轻时,我读过美国一本微观经济学教材,那本教材开篇就说,经济学是教人们如何节省的。我对主观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原理,也是从读了这本教材以后,才得以真正理解的。
现在人们看我批判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各种错误,一定以为我对西方经济理论深恶痛绝,其实我的经济学知识I从碎片结合成系统,关键在于学懂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
节省不是说盲目减少消费,而是从边际效用原理,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在社会再生产中,当然是尽可能将资源运用于资源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消费需要;
在经济社会里,尽可能将资源用于财富增长的投资活动,从而实现财富增长。
至于在社会再生产中优先生产什么,以及在经济社会里优先投资哪个领域,那又是需要通过主观价值理论与边际效用原理进行分析的问题了。
当我作了上述分析以后,再说这样一句话:
只有自我努力限制消费,才能更好地实现满足消费要求的目的。
应该不会被人们误解了吧?难不成有人会把节省理解为把自己活活饿死——把自己饿死了,当然就不存在继续资源生产,或者积累财富的行为了。
那么,经济理论领域中为什么会充斥着各种消费经济理论呢?原因在于经济内在的痼疾。
经济的痼疾,就在于财富垄断环境下的边际消费降低。
富裕的国家与富裕的·人群有财富不用于消费;
贫穷的国家与人民想实现必要消费,却因为没有财富而不可得。
于是在依然有着大量民众消费不起
这就是经济社会有效需求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根本原因。
因此,把相对贫穷的人民与国家没有向市场提供满足资本利益要求的有效消费需求,作为“消费不足”的定义,也是违背经济伦理观念的。
经济社会的消费不足,属于相对消费不足,是经济社会的痼疾。
因为经济就是从控制消费开始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获得财富。 财富越多的人,财富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低。
而经济社会里财富是消费的权力。财富少或者没有财富的人往往会因而缺乏财富这个消费权力而消费不足。
也就是说,相对消费不足指的是普通民众没有能力消费——不是因为普通民众有消费权力而不消费——从而导致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现象。
可是,现在西方人以及盲目崇拜西方意识形态的国内公知们,却在歪曲这个概念的定义。把消费不足解释成了普通民众有钱不消费。
意思就是为了西方国家资本家们的财富效应,普通民众就应该把自己的钱都拿去消费。
他们在这么分析与解释经济现象的时候,忘记了一个他们天天在宣传的逻辑,那就是市场经济应该要的是竞争。
如果普通民众把手里的钱都拿去消费,而不是用于投资与财富积累,已有的资本家们将不会受到来自普通民众的财富竞争,从而形成固定的财富垄断状况。
既然在逻辑上说不通,公知们就会用所谓“事实”来证明给大家看: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基本上不储蓄,可是,他们的经济很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高。这说明普通民众在收入基础上充分消费,是经济发达的条件。
为了强化这个观点的作用,他们还危言耸听地说,不这么做,就会坠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成为发达国家。
那我们不妨拿另一个事实给大家看:发展中国家普通民众基本上没有储蓄的,全都是贫穷国家。他们的经济很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也就是说,普通民众储蓄率低,与他们的收入水平比较而显示出来的所谓“充分消费”,并不是经济发达的表现。
从逻辑上分析,这正是他们经济落后的原因。因为普通民众没有能力加入到财富竞争的活动中,社会上的财富垄断现象就更加严重。市场竞争也就更加不充分。当然经济发展就不起来。
这个逻辑,与普遍事实是一致的。
那么,西方国家的现象怎么说呢?
西方国家的财富积累率其实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因为他们的生产力水平高,产品的附加值比重更高。财富积累程度更高。而资本,就是财富积累的结果。
财富运用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用于消费;
另一种是积累成资本。
资本积累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投资;
另一种是储蓄。
其实,投资就是收益率更高的储蓄;储蓄则是风险度更低的投资。
或者说,投资是风险度较高的储蓄,储蓄是收益率较低的投资。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风险度与收益率的不同。而与消费相比较,投资与储蓄都是财富积累。我把这个财富积累率称之为“广义储蓄率”。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储蓄率比中国更高。
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把财富消费掉了的结果。恰恰是消费不足,而财富积累率——也就是我说的“广义储蓄率”——高的结果。
他们的消费不足,导致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于是要求发展中国家里面还有钱可以消费的都努力扩大消费——你要是没有钱消费了,他会要你紧缩一切开支,造成你的资产大幅度贬值,他好廉价收购——以满足他们的经济扩张需要。
这就是他们不断指责中国“消费不足”的目的与原因。
那么,今天的中国有没有消费不足现象存在呢?
消费不足说的是,因为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消费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过少。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问题不在于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不足,而在于,相对于财富增长的速度,普通民众的消费愿望相对较低。
为什么中国民众的消费愿望会相对较低?
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高,普通民众将财富积累做资本的积极性更高。这是符合边际效用原理的现象。
因此,说中国消费不足,既不符合经济原理与经济规律,也是歧视普通民众价值观的表现。
当代经济危机都爆发于西方发达国家,而经济危机的根源,都是因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消费不足。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才是真正的消费不足国家。
发展中国家一般的问题都是资本不足,也就是财富积累不足。因此,发展中国家听了西方人的话搞什么消费刺激、福利社会的,都不免坠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因为财富被过多消费有两个负面后果:
一是导致经济在既有生产力水平盲目扩张,导致生产力进步所需要的资源不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产力进步缓慢就是落后;
二是超前消费更多地为发达国家提供有效需求,导致财富分配进一步倾向于富裕国家,于是世界范围内边际消费进一步降低,经济危机会爆发得更频繁更深刻。而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会进一步深化。
从上述分析可知,作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消费不足现象,虽然是经济社会的痼疾,却只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问题,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中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存在作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消费不足的问题。凡是从这个角度指责中国消费不足的,不管他的主观意愿如何,实质上都是在替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要求代言。
近来看到一种观点,说要通过改善供给侧,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
从这个观点提出的动机来说,应该是好的:
它的本义是通过发展本国的高端产品的供应能力,以适应社会消费升级的需要,也就是所谓的“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
可是从逻辑分析,供给与生产能力是两回事:
国内没有生产,不影响国内市场有供给——外国产品占领你的国内市场,正好就是满足了消费升级要求的供给侧“改善”。这还是言之凿凿的市场决定现象。
日前,刘海影在新浪微博说:
【“期间,技术对外依存度维持在70-80%,在一些产业甚至更高。但这种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两句话是矛盾的,之所以对外依存度维持在70-80%,是由于这是最合乎中国(其内部分散的各企业)的最佳利益。减少依存度,也就意味着降低技术进步速度,如果承认学习比创新更加容易的话。】
这就是在用市场理论为国内供给依赖于外国生产提供依据。我对此批判说:
【后进国家经济起飞时,技术对外依存度必然很高。这时期学习是主要的,创新是次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创新必须有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各方利益要求的。当经济成长到比较高的程度以后,一方面可供学习的领域减少,无法支撑中国继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看到美国在做什么了。如果不是忽悠,不会认为矛盾。】
如果面对经济困难不从提高本国的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着手,而立足于市场供给状况的“改善”至少在逻辑上就容易被刘海影这样的理论忽悠着,放弃本国科技与生产力进步,使国内市场变成外国的经济殖民地。
本国的科技与生产力进步了,即使国内消费升级没到位,产品可以向国际市场形成有效供给,形成财富流入。人民有了钱,消费升级是自然会赶上来的。这几十年伴随经济持续增长与人民收入增加,中国民众的消费升级现象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