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一把火——挥裔老农 高田杂谭(14)

500粮食丰收,五谷丰登,这是旧时农民一生都在作的大梦想。腊月廿四的放田财和正月十五的收田财,也就自然成了旧时农村中家家户户每年必做大事。这种祈求丰收的习俗,名副其实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反映了农民祈求丰收,改善生活强烈心愿。

       

旧时每年腊月廿四的夜晚,农民们会在自家的田角里焚烧一些稻草,然后拍打着火头并髙喊着各种祈求丰收的吉利话,如"烧烧田角落,收收三石六","拍拍田角落,开年养只大猪猡"等等。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文革之后,尤以5060年代为最兴旺,因为那时农村搞的是集体化,也是农村里孩子最多的年代,从而为放田财的红火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500     

孩子历来是欣赏和传承这种风俗的主角,是他们利用了集体的优势把此举大大地放大了,使之成为了当地当时的火把节。每当这天夜幕降临,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地跑出家门,奔跑着跑向村外田里,点燃起一把把的稻草,呼喊着奔跑着,并抛向天空。还要顺手点燃田埂上的野草枯枝,田里的稻杆桩桩和茭白残叶,高埂上的苋棵留根,河边盘塘里搞河泥残存的稻柴,有条件的还要在柴上弄上点火油,柏油,使烈火燃得更旺一些。最奇葩的是,有些大孩子还会在毛竹扫帚的头上绑上一些稻草,然后点上火,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火把,高高举着疯狂奔跑。

       

跑动的孩子,从自家(队)田跑到人家(队)田里,从自家村上跑到人家村上,人越聚越多,队伍越来越长,零星的火把最后汇成了成片成片的火海,燃烧的野火连成了一条条火龙,这冬天里的一把火把整个漆黑的夜空烧红了,把成千上万个农民的心都烧暖了。这是我国江南稻文化中最为壮观的节日,最为壮丽的亮点。   500     

平日里绝对不允许孩子弄火的大人们,此时一反常态地火上浇油,鼓励和帮助孩子狂欢,唯一的条件是"要在自己家(队)的田里放啊!"孩子们在狂欢时,也总是忘不了要大喊"我俚田里旺稻,伊搭田里稗草""我俚田三石六,伊搭田里一堆壳"。这些语言虽说有点自私,但很直白也通人性,希望有个好收成的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500十二月廿四放了田财,到了来年正月十五就该收田财了。正月十五,城里人闹元宵,过元宵佳节,而农民在农村则收田财,完成过年大戏中最后的压轴戏。在这天的夜晚,大人会到离家最近的自家田里(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在自家打谷场上),扎上5个草把,呈三角形支起,点燃后再放个爆竹,然后手持烧着的稻草把奔回家中,将尚未烧完的稻草把塞进灶膛里,象征这年的五谷丰登,田蚕茂盛,人口太平。此时的家里还要供果品,烧香烛。这一系列举动,俗称"收田财"。在这天晚上,孩子们还会在大人们的授意下,到隔壁邻居家的菜田里偷几棵塌菜回来炒年夜饭吃,俗称"田炒饭"。这年夜饭就隔年里盛在烧箕里一直没有动的用整张饭锅巴盖住的年夜饭。田炒饭的塌菜一定得偷来的,如是自己家种的,大人知道后是会骂的。

       

放田财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已已无法考证。最靠谱的说法,是古人刀耕火种的残存。它分放田财和收田财两个部分。这一放一收构成了一个完整仪式。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祭祀活动,缺少了一个被祭的主体。在江南的民间神祗中,我想不起来是谁主管粮食丰收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观察,放田财产生的草木灰,烧死岸边杂草中的过冬害虫,以及众人踩踏麦苗,都是有利于丰收的。它的被禁还是十多年的事,因为它产生的雾霾和灰尘被认为是大气污染超标的原因。显然这是被冤枉的。

       

总的看起来,随着时代变迁,放田财的原始祭祀功能已被淡化,其娱乐的属性逐步强化,并演化成为了一种农民自发的娱乐活动。它的被禁虽有点牵强附会,但重新兴起恐怕已经很困难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