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期间许地山之父在厦门

号蕴白或允白,又号窥园主人、春江冷宦、龙马书生。1855年出生于台南,1879年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0年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但没有就任,却回乡协助台湾巡抚唐景裕编撰台湾通志有关台南部分的内容。

作为清代台湾二十五进士之一,许南英才华出众。他是台湾近代诗坛的创始人之一,更是一名著名的爱国诗人。担任清台南筹防局统领,他领导抗日,直到1895年日军占领台南的前一天才在亲朋好友的掩护下离开台湾。即使后半生极为落魄,四处奔波,他仍矢志不渝,拒绝归籍日本,更放弃了在台湾的家产,表达不向日本占领者妥协的不屈之志。

“一掬相思泪,松楸弃祖莹”“沧桑家国泪,相对一沾巾”,许南英用大量的诗歌、文字表达故土沦丧、国家羸弱饱受欺凌的满腔悲愤。

半世飘零只为了心中的国与家

许南英1895年离台后,先在厦门小住了一段时间,其中一首题画梅诗赠同在厦门鹭岛的陈岳生:“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堪重忆故山春!客中况是匆匆别,别后看花亦怆神”。后到广东汕头投奔在新加坡、广州等地经商致富的宗亲林子荣、林子明一家。之后,心中烦闷的许南英于1896到1897年间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游历。1896年农历九月初三日,许南英记住这一天是日军登陆台南、清廷全面弃守的日子,“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祗自惭!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写出他郁闷于心的那份悲鸣,就像“血枯魂化伤春鸟”,暗喻那些抗日烈士的鲜血干枯了,但是他们化作了悲伤春天的鸟儿,飞跃台湾海峡,只能在海峡的东岸遥望台湾长泣不已,“海天东望哭台南”是许南英等一批台湾人心中莫大的伤痛,就像丘逢甲那首“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谓字字血泪。

新加坡有他的宗亲林子荣,也有他的知己海澄(厦门海沧)新垵惠佐举人邱菽园。刚到新加坡的深秋,许南英连续三首诗是写新加坡文坛领袖兼商业鉅子邱菽园,如“读邱菽园观察咏红楼梦中人诗册”“邱菽园观察招咽南洲第一楼分韵,得一字”,透露许南英之所以到南洋游历,与邱菽园邀请有一定的关系:“菽园豪情谁与匹?飞笺柬我如羽疾。画楼高处矗南天,酒香花香交泛溢。谁识花香与酒香,酝酿主人一枝笔?管弦声里雅征吟,好句如珠冲口出。骚坛健将肃精神,静听主人宣令毕”,许南英对邱菽园极为赞赏,认为邱重情重义,且文采出众,号称东南亚华人的一枝笔。但是许南英刚到新加坡,邱菽园扶先父灵柩回到海澄惠佐,1896年“送邱菽园观察回海澄”一首,描写了他在南洋借酒消愁的苦旅:“一刺来投万里奔,主人先我返邱园。几囊束笋新诗卷,双袖酬花旧酒痕。冀北乍欣逢伯乐,汝南翻怅别陈遵!穷途作客真无奈,多少心胸未敢言。”许南英留在新加坡的日子,一直有客居的感觉,而邱菽园回原籍,使得许南英更加无趣,之后他便往印度尼西亚廖内、泰国曼谷等处。1896年除夕身在异乡的许南英接到家人的信函,“岁除日得家书:腊皷催声急,惊心又岁除。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余!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1897年农历二月他搭船离开新加坡,经香港到广东番禺、广州一带。1900年回潮州,再访宗亲林子荣一家。1902年许南英被委任为广东徐闻县知县,之后在广东多地任税关总办、乡试阅卷官等职。1905年许南英50岁时,他的儿子叔酉聘其同年陈梧冈的长女陈素为妻,并回厦门结婚,作为家长许南英有到厦门操办婚事。1910年许南英被委任为三水知事,但当事局势已混乱不堪,许南英均未正式上任,只好在粤省闲住。1911年他比较长时间在厦门、漳州一带居住、生活,1912年全家搬到当时海澄的海沧墟居住,并有“借海沧居”之名。1912年许南英曾短暂赴台省亲访友,但拒绝了日本殖民当局供职的建议。1913年初许南英到龙溪谋职,不久被诬陷调查,失望之余回到漳州。1913年许南英与同窗好友汪春源、施士洁在漳州相聚。1915年许南英加入菽园诗社,1916年赴台居住半年,后受林尔嘉推荐前往印度尼西亚协助编传记,1917年不幸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去世,留魂海外。

“借海沧居”今何在

许南英自己明确说他在海沧的居所是在海沧墟,“借海沧居”就是借居此地的意思。

海沧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属于漳州海澄县的范围。明代,龙溪、漳浦沿海各处成立海澄县,改设里坊制,一、二、三都辖下各社为:苏林社、青礁社、澳头社、登瀛社、嵩屿社、长屿社(可能为现在的东屿)、郑井社(疑为陈井)、海沧社、卢渐尾社(卢坑与渐美)、东坑排头社、林东社(新垵附近)、马礲社、渡头社(当为棣头)、沙坂社、钟林社(钟山)、石囷社、苏厝社等(嘉靖《龙溪县志》)。

清末民初,海沧距当时海澄三都城区大约10里地的样子。

据《福建通志》记载,“三都距厦门十里许,近板尾寨,海沧距三都十里许,桥梁尾在三都、海沧之交,船只往来必经之所,俱属水师提标防汛。”“海沧汛在厦门西,水程五十里;内海船往来要地。提标前营弁兵防守。西八里,与白礁汛交界;东至钱屿八里,与桥梁尾汛交界;南临海至莲花礁,与圭屿汛交界;北三里,与三都汛交界。” 

而许南英在海沧的居所,如今不知何在,但是应该在海沧镇的老街。厦门文史专家、当地村民告诉笔者,海沧有墟场,或称圩场,即集市,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存在。海沧老街在海沧滨海一带未开发之前,一直是海沧的商业中心,且海沧有码头,曾是仅次于月港的重要口岸,在厦门海沧大桥未开通之前,海沧镇一直是漳州到厦门岛内的必经之路,商业一直很发达。

居海沧并非临时起意

为何在海沧居住,许南英没有说,研究资料也没有提及,但从许南英的家世背景、生活轨迹及熟悉的朋友圈,理由不外以下几个:

原因之一,有人说,许南英的祖籍在广东揭阳,但是他的年谱明确指出,他的始祖来自“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三都集兴保华山甲锦里社”“始祖宋,己未科解元,联捷进士,仕至谏议大夫。生男三:长房分居,开族溪头,属海澄县。次房分居,开族屿头,属漳浦县。三房分居,开族坂尾,属海澄县,社名锦里”。

这里的锦里社,原属海澄三都,明清时期名为板尾,1946年改为海沧乡锦里堡,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现主要居民为林姓子孙,明清之际锦里林氏大量迁居台湾,如今在台湾的锦里人后裔就有5万人之多。锦里距海沧墟很近,交通方便。

尽管许南英祖先在明清之际便从锦里经广东再迁台南,但是海澄三都毕竟也是先祖曾经生活的地方,这对许南英这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慎终追远,回到故乡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且锦里与当时的海沧墟相当的近,大约1.5公里左右的距离,且海沧墟应该是当时海沧最繁华的地方,码头、集市、住宅集中,交通方便。

第二个原因可能与1911-1912年他一家人分别在漳州海澄一带任职有关。1910年第二子许赞元叔壬投身革命军,4月参加黄花岗起义,许赞元及几位福建的年轻人(包括海沧莲花洲一陈家子弟)被当时福建武状元时任广州协副将的黄培松所救。1911年57岁的许南英被授予广东电白县职,但当他准备前去时,适遇辛亥革命风潮云涌,故滞留未能就任。1911年许赞元(叔壬)受龙溪县“石美小学”之聘,即在如今角美的石美村教书。这一年长子许赞书(叔酉)参加同盟会。1911年11月11日漳州宣布独立,而当时维持社会秩序的是在“石美小学”任职的叔壬等人组织起来的百余名学生军。许南英回到漳州后,被推举为漳州民事局长,“先生得漳州友人电召回漳,被举为革命政府民事局长。不久,南北共和,民事局撤销”。1912年叔酉担任厦门同盟会会长。

许南英共有七子二女,其中第三子许赞牂(叔午),第四子许赞堃(叔丑)又名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写作了大量抗日文学作品。

可见许家父子无论是传统的知识分子,还是受辛亥革命熏陶的年轻知识分子,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内地,均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乡,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

与海沧青礁一线之隔的角美石美村如今虽已衰落,但过去曾是古渡口,是厦漳水路的中转站而繁华一时,村里的西门西昆慈济宫里有海防馆功德碑。这里是明郑时期经略台湾的重要谋士陈永华故里(“厦门边上的角美石美村,古街深巷乡愁浓”,影像厦门)。当年陈嘉庚从南洋回国,要到鼓浪屿都会从石美再到过去,可见当年石美交通方便,地理位置重要。

这样的机遇,也许是许南英一家选择在海沧居住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当时闽台文人圈联系密切,鼓浪屿是闽台文人聚会的重要场所,许南英就是其中极有份量的诗友、吟侣。在台湾的时候,许南英曾组织浪吟诗社。日本占据台湾后,一批台湾爱国知识分子纷纷西渡留在闽省。因此在厦漳泉,许南英常与吴樵山(子云)、陈卜五、王泳翔、施云舫(1854-1922,台湾安平县人,光绪三年进士及第,授内阁中书,未就,其《后苏龛合集》收诗12卷及其他,有“东海文章”之称)、丘仙根(逢甲,1864-1912,光绪15年进士及第,被称为台湾“当代一世之才”)、汪杏泉(春源,进士)、陈省三(望曾)、陈梧冈(日翔,进士)、马亦籛等人来往。如今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惠佐村是他新加坡的好友邱菽园家乡。

因此选择在海沧居住,一则地理位置与鼓浪屿相近,鼓浪屿在东,海沧在正西面,坐船便可以来回,而许南英回漳州海澄或到角美石美村均可通过水路到达。这样的地理位置便于他参加社会活动及与家人团聚。

当然,许南英一家没有在海沧长居,主要还是经济问题。许南英全家抛弃财产离开台湾时所带的现款不多,曾挪东挪西,包括向汕头交通银行总办押借500元。遇到困难,他一家会到广东宗亲家去融通。此外,在海沧许南英并没有固定的收入,虽有好友数人,但毕竟难以长期在海沧居住下来。而他的同门、儿女亲家陈梧冈曾被授予秘鲁使臣,但并未赴任,蛰居厦门。辛亥革命之时,陈梧冈欲拉许南英落发为僧,或于虎溪岩边筑室隐居。但是许南英未答应,不久陈梧冈在厦门去世。1913年,许南英59岁时,他的庶子叔未去世。眼看他家生活依然困顿,许南英的同年旧友张元奇当时担任福建民政长官,为此推荐许南英任为龙溪县知事,与衡州沈琛笙一起重修《龙溪县志》。但是没多久许南英辞龙溪县知事职,住漳州东门外管厝巷。另一说,不久之后许南英携家人乃移居龙溪县属石美黄氏别庄,即其子曾经任职小学的石美村。

1911-1913年与沈琛笙交往甚密

沈琇莹,字琛笙,号南岳傲樵,清泉县(今湖南衡阳衡南县三塘镇)人,1870年出生。1902年中举人,光绪三1904留学日本,学习法政,4年后学成回国,担任两广盐运使。候补期间,目睹宦海污浊,政治腐败,遂厌弃仕途,改入广东政法大学任教。后应林菽庄之聘,主修《龙溪县志》,1913年居住鼓浪屿,入菽庄吟社,主编《菽庄丛书》。晚年在林尔嘉为其所建“玉兰轩”别墅内专事写作,总集名《寄傲山馆丛书》。精通古文、诗词、音律等。著述颇多,其中《寄傲山馆词稿》、《壶天吟》由菽庄刊行。在沈主持菽庄吟社之前,许南英曾与沈和诗多首,包括“扬花”、“春草”,其中1911年在漳州相聚时写的一首诗这样写道:“座中高踞老扬雄,且漫频书咄咄空!仰首遥天飞一鹤,伤心大野战群龙。抽豪气象干云彩,铸镜光芒射日红。后有文人征杞、宋,千秋应识寓公公。”“和衡州沈琛笙寓漳客感原韵:芗江寒泊孝廉船,望断湘衡岳麓烟。绝世美人多薄命,倚门慈母况高年!掉头谢病孔巢父,瘦骨身耽吟贾浪仙。幸有知音钟子在,不妨流水再挥弦。”此时的许南英视沈琛笙为知音,故有1913年许南英与沈琛笙一起到菽庄花园,又一起到漳州,1915年许南英受邀加入菽庄吟社,成为与施士洁、汪春源一起的“三老”,说明当时许南英与当地知识分子交情深厚。

诗文里的新垵才子才女

1911年在漳州的许南英与厦漳的名士交往频繁。这一年辛亥冬日,许南英与徐蕴山、胡君湘一同游历位于漳州南门外的南山寺,并留下诗一首:“未来曾有约,今日入招提。古佛金泥落,名山培塿齐。诸天将寂灭,觉路转昏迷。领取尘根净,寒烟菜一畦。”

难得的是作为传统知识分子许南英在1911年为一位来自台湾嘉义后来嫁给海沧霞阳杨文升的女诗人邱韵香赋诗一首:“诗臻好处原天籁,不必词华格调新;三百编中存正始,河洲荇菜出宫人。有明十子开诗社,歇绝风骚二百年;文献销沉羊劫后,犹闻谢女有薪传。髫年文队识邱迟,知道邱迟善说诗;更比康成风雅极,过庭一卷授雌儿。是儿不作庸人妇,嫁得夫君绘事精;想见春闺饶艳福,一图写好一诗成”。

许南英在诗篇题目里特别注明,邱韵香女士是台人,是明经邱缉臣的令媛,赞赏这位才女才诗敏捷,一图绘好一诗成。

我们知道,邱韵香的父亲邱缉臣,明经(贡生)出身,是清代台湾有名的传统知识分子。因1894日本侵占台湾,邱缉臣带着才貌双全的女儿邱韵香从台湾回到海沧新垵祖地,以行医为生,因医术精良,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杨文升,他是当时闽南著名画家吴石仙(名庆云,字石仙,后以字行,晚号泼墨道人。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的弟子,而许南英与吴石仙也是好友。

除了邱韵香之外,1912年许南英游台湾淡江,曾欲拜访台湾女诗人萧莲卿,但萧莲卿闭门谢客没有接访许南英,但以诗文表达对许南英前辈的尊重。在“赠萧莲卿女史”诗文中,许南英指出,“萧莲卿女史淡江人,风雅能诗,所交无俗客;学诗于林湘畹、谢汝铨。予游淡江,欲往见之;因其杜门谢客,嫌于唐突。湘畹云莲卿亦以不见予为憾,代呈一诗。感其意,成五律一首。”许南英回诗一首以表达仰慕、肯定之意:“旧闻林子语,空谷有婵娟;犹带看花眼,来吟咏絮篇。赏心能有几?觌面竟无缘!悟得生公法,毋为色相牵。”

许南英写给邱韵香、萧莲卿的诗文更多的是体现他对这两位台湾女子才情的赞赏,就像当时施士洁也赋诗赞美邱韵香一样,是对台湾文化圈出现女性知识分子的肯定。如同许南英送子女留学日本、支持他的儿子投身到辛亥革命洪流,在经历了国破家散的巨变之后,许南英再也不是一位不迂腐、保守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而是转向拥抱新时代的新人。

与霞阳小学第二任校长马亦籛交情极好

1912年在海沧居住的许南英写诗,描述他与朋友交往的故事与内心的感受。其中他与霞阳小学第二任校长马亦籛交情极好,曾在马家住了3天,期间一同看书、赏花、对诗,许南英暂时忘却了生活颠簸流离的凄苦。在许南英的诗文里,这样记载道:“壬子春日过霞阳访马君亦籛,得观所藏图书,复赏所植花木。信宿三日,踰苏岭,归海沧。”归后写长诗一首:“霞阳达海沧,苏岭贯其腹。昨自霞阳归,笋舆入林麓。山灵讶俗客,足音响空谷。鼓吹海山花,东风送香馥。拾纷上翠微,俯瞰高人屋。屋中何所有,图书千万轴。屋外何所有,春兰与秋菊。主人不出山,甘为花之仆。花下自读书,消受山中福。我欲从主人,来往山路熟。伫立苏岭头,天风吹野服。翘首望八荒,龙蛇满大陆!”在此诗中,许南英描写了海沧的地理风貌以及与好友相处时的心境,更以“翘首望八荒,龙蛇满大陆”来表达他对国家强大的期许。

在离开海沧之时,他再次与马亦籛告别。在“别马亦籛征士”诗里,他写道,乙卯九月,过霞阳,就亦籛问菊花尚未开,又订后期。临别赠赋:”主人淡似东篱菊,已过重阳尚寂寥。送我殷懃修后约,与君涕泪话前朝。局中黑白楸枰幻,野外元黄草莽骄。空有大风无猛士,愁看横海撼狂潮!”

在许南英诗文中提到的苏岭,就是连接青礁与霞阳之间的一条古道。如今行人依然可以从青礁经马青路,步行上蔡尖尾山,翻过山的西面就是石室禅院,直行一公里左右就到如今的霞阳(新阳社会服务中心)。在当时,从海沧青礁或从角美石美到霞阳,单程步行起码需要4个小时以上,故有住宿霞阳的必要。而当时马亦籛任职的霞阳中西两项小学堂即如今霞阳小学,设在大路尾杨程旧大厝近。

霞阳,杨姓是这里的大族,如今村里仍保留许多清末民初的红砖大屋。上文提到的霞阳小学由杨昭固先生(厦门海沧霞阳人,早年随父下南洋谋生,20岁创立杨集茂公司,有“大米大王”之称。杨昭固爱国爱乡,乐善好施,在缅甸先后参与倡办缅甸华侨学务总会和缅甸中华商务总会,并担任过负责人)创办于1904年,始名“霞阳中西两项小学堂”。当时杨昭固先生拨出二间厢房为教室;学生60多人,招聘清朝举人、榜眼约7人为师,授“国语、英文”两科目,为村民子女出洋谋生为宗旨,学以致用,全面发展;2、3年后,学生就发展到200多人,教师13人;1907年学校发展迅速,校舍迁往大路尾杨程旧大厝上课,长达34年,造就了大批人才。马亦籛是该小学第二任校长,是澄海人。马亦籛又是马兆麟(1837-1918,东山,举人)的得意弟子。马亦籛才情显着,“市隐拚将笔砚焚,骚坛片席竟平分。眼中世界空馀子;天下英雄识使君。文字有缘在香火,友朋相忆□泥云”。

诗人笔下的海沧、鹭江胜景

1912年许南英在厦漳期间留下153首诗,1913年仍有95首,可谓高产之年。其中1912年1-8月有描写海沧的诗有好几首,这些地景式描写为后人保存了民国初年海沧的风貌,是重要的史料。

在海沧期间,许南英曾到访附近的侯堂陈氏别墅,即现在海沧镇莲花州的莲塘别墅。莲塘别墅主人陈炳猷在越南经营米业发家,1908年在莲花洲修建家宅、祠堂、学堂。许南英在“莲花洲小山”(在莲塘学堂后)诗里写道:“此山何处来?东西空依傍;特地矗芙蓉,屹然小屏嶂。主人亦不俗,经营费意匠:凿池环其下,凿径穿其上;中有一幽谷,廓乎有容相。胜赏不在高,对之觉神王。门外泰武山,隔海遥相向;似与山争妍,故献峨眉样。”此诗不仅写景,更是表达他对家乡台南的思念:“门外泰武山,隔海遥相向”。他还与莲塘别墅里的学堂教员、陈家子弟在端午节一同游陈家别墅与沧江,留下美文游记一篇。“壬子午节前一日,与莲塘学校陈畹兰教员并陈其纯诸昆季放舟沧江”:“卜筑邻沧海,招邀作水嬉;人当阴雨后,天值放晴时。细浪犹平槛,新泉尚满陂。鸭头浮石濑,鹢首动江湄;自在乘风顺,逍遥水上迟。友生机泼泼,兄弟乐怡怡;吾道思观海,斯游想浴沂。舟轻惊欲覆,簥嫩笑争持。傍岸寻红药,沿流掬绿菭;过桥如度鸟,穿闸若盘螭。瞥眼云生墨,当头雨散丝;镜光看日射,弓样指虹垂。罾动收鱼蛤,船摇骇鹭鹚。浑忘携笠屐,一任洗须眉。来路如鱼乐,回潮似马驰。言旋元亮宅,小坐仲舒帷。芳草迷三径,新荷净一池。茶香留渴口,莲味沁清脾。佳节逢明日,名山订后期。老夫清不寐,为作纪游诗。

    当然,在海沧的日子,许南英还写了许多诗,如“壬子春日自题画梅:已入共和年,视天犹梦梦!挥手坐空山,独与梅花弄”“野兴:一生几两芒鞋福,随意林东转水西;远浦日烘芳草活,平田风押稻苗齐。未妨乘兴孤村醉,莫遣回头歧路迷!翘首长安何处所,病夫何事逐轮蹄?”“早起:早起洁庭除,扫尽尘翳迹。一蛛隐窗间,垂丝二三尺;一丝挂檐际,一丝粘东壁:组织大罗网,纤毫无余隙。蚊蚋不知几,撄触随所择;乃知天演理,胜败原不易。嗟我黄种人,异种日逼迫;日日世网中,俯仰皆局蹐!”“壬子端午夜坐偶成:孤灯对风雨,入夜忽栖凉。转瞬逢端节,栖迟滞异乡!遗臣同吊屈,歧路更悲杨!新鬼滔滔是,钟馗剑失铓。”“借沧海居冬夜不寐口占:起看残月寒无色,卧听回潮怒有声。子丑寅时酣睡足,碧天何事尚迟明?”。在“过海澄感事(1913)”一首诗里:“双桨随风水面平,荻芦瑟瑟作秋声;前汀错落渔寮见,远树参差古戍明。锡命上公雄镇海,周遭乱石巩专城。我来欲问前朝事,祗有斜阳照废营!唾手功名称异数,平心而论总非宜。人除清室存明室,公助胡儿杀汉儿!班爵自应功狗冠,盖棺莫使草鸡知!易朝气节都如是,岂特泉南靖海施!”

在海沧居住的日子里,虽然还有几个儿子读书就学花费不少,但长子与第二子开始工作,许南英的生活还算安定,但是他心里装着故土,装着国家,每逢节日不免思念故乡。

    鹭岛结社诗香传闽台 

    许南英在台湾的时候曾成立“崇正社”,宣扬“崇尚正义”。1914年甲寅闰五月七日许南英与沈琛笙、徐蕴山赴菽庄诗社,当晚便赶回芗江,坐船第二天佛晓时人已至漳州江东桥,专门去趋谒黄石斋先生讲堂,说明此时的许南英在鼓浪屿与漳州江东附近来往活动。在他的诗里这样写道:“后游从二客,老兴拟东坡。北斗天容净,南山树色多。炎威消酷吏,幻梦冷春婆。酬酒芗江下,回头吊汨罗,江东桥上望,山上邺山堂。道学无余子,先生有瓣香。艰难丁末造,阅历冷沧桑。偶话前朝事,勾陈勿起芒。”

   1914年,许南英在厦门仍有不少诗作,如描述与陈剑门(在鹭江再次相遇,感念一同中举人,20年岁月风霜吹打、青春不再、才华不展的失落情绪:“和陈丈剑门(厦门同安人,孝廉举人)见赠原韵:鹭屿相逢皆老大,廿年前共赴公车;一麾作郡游邹鲁,几点看山上太华。绩奏黄流闻帝可,泽苏赤旱慰兄嗟。似知天意将亡晋,归去来兮宦兴赊。落月犹疑在屋梁,凉蝉抱树发清商。公真健者如松柏,我亦乡人敬梓桑。著作尚余扬子草,海邦犹想召公棠。岿然一座灵光殿,窃幸同时切景行。千万军声动地来,沙虫猿鹤俱尘埃。一球秋肃皆遭劫,六管春阳望起灰。太息衣冠诸老尽!若论仕宦几人回?死犹有待生无味,余勇还堪贾酒杯。诸贤热血苦相争,争得‘共和’两字名。未见衣冠遵汉制,徒闻岁月改周正。山中病鹤原长寿,天上妖狐欲变精。才调百无堪一用,自惭人唤‘许先生’!”在“鹭门灯谜合刻题词”里写道:“年来事事冷于水,趺坐诗龛一定僧。文字语言齐解脱,木樨香里证传灯。斗角钓心各蕴奇,外孙幼妇索曹碑。奸雄亦有输人处,羡杀杨修是小儿。”曾与厦门李子德和诗三首:“和厦门李子德原韵三首:漠漠春阴翳不开,跫然人报送诗来。开缄喜见花生笔,展纸长吟酒泻杯。傲睨乾坤延寿骨,蹉跎岁月本粗才!爨琴又遇知音侣,雒诵回环日几回。”“曾造清时五凤楼,文章无价盍归休?年华不驻人偏老,天地无情气已秋!栗里弃官潜幸免,淮阴降等哙贻羞。芒鞋竹杖随来往,闲作人间汗漫游。”“人海茫茫叹寡俦,更思伋古缏非修。天将闲散安诗史,人为牢骚唤醉侯。谈笑萧、曹当不让,指挥夷、惠比谁优?似闻烽火滇池急,倚剑看天抱杞忧”。

如今重读许南英诗文,不仅看到的是诗人本身对国家羸弱山河破碎国土割让的悲愤之情,更看到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身上的铮铮铁骨,看到了一代台湾人反抗日本侵略与殖民统治的顽强意志。我们通过寻找许南英在厦门、漳州的足迹,感怀他给闽台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