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美国“一中一台“政策下台湾与马来亚关系的突变

[cp]1960年代美国一中一台政策下台湾与马来西亚关系的突变

杨仁飞(原创)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成为英联邦中的独立国家。1963年7月英国、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沙巴缔结伦敦协定,决定于8月31日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独立。

这一时期马来亚(马来西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体现出它的两大特征,一是亲西方性,二是以小博大,取得利益的最大化,而台湾因素在这一时期中马关系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不承认、不建交政策的确立

 中国政府从1956年起就表达强烈希望恢复与历史上有来往的邻国关系,并于1957年主动承认马来亚联合邦政府。

在马来亚,联合邦自治政府曾讨论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可能性,民间也有些政党、团体主张独立后的马来亚应主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

在执政党及政府方面,马来亚联合邦苏丹掌玺大臣阿巴加里主张马来亚独立后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他指出,中马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应影响两国邦交大事,因为这是两国人民自己对国家制度的选择,建交对马来亚有益。他还主张建交后马来亚应派代表驻北京。巫统吉隆坡鹅麦支部、文良港支部曾向政府建议邀请共产国家派代表参加马来亚独立庆典。1957年3月底马华公会雪兰莪分会通过决议,要求总会向联盟政府建议邀请中日各国参加独立庆典。 

在反对党方面,马来亚劳工党表示完全支持阿巴加里的主张,认为马来亚是亚洲最年轻的国家,应与邻近的国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及印尼等建立敦睦的邦交。”马来亚人民党主席布斯达曼表示完全支持阿加巴里主张,希望早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面对朝野的呼声,马来亚自治政府曾表示可以考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虑与中华人共和国建交。1956年5月,东姑•拉赫曼在巫统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称,独立后马来亚外交政策将不受影响,将在万隆会议与日内瓦精神下奉行“独立”和“不结盟”的政策。自治政府还利用1956年新马访华工商代表团了解中国政府的政策立场。1957年1月东姑•拉赫曼宣称,将考虑人民愿望,独立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 这是马来亚当局方面首次提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问题。1957年3月东姑•拉赫曼感激周恩来关怀海外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但以马来亚为英国殖民地为理由,表示须独立后始可与外国谈商有关协定及建交作为回应。 1957年4月苏丹会议还曾建议,如获英国同意,马来亚准备如印度尼西亚一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双重国籍条约。这反映出马来亚联合邦自治政府曾有意考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意愿。

台湾方面学者虽曾提到1957年东姑•拉赫曼两次派私人代表来华,就中马关系交换意见,但由于文章没有列出明确的资源来源,因此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是否有密使存在。但可以相信的是,在马来亚独立前夕,马来亚联合邦自治当局的确考虑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事宜。

1957年1月马来亚自治政府发言人宣布马来亚独立大典不会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出席。1957年3月,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发言人耶谷(即新闻部长)声称,联合邦独立后不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7年11月6日,马来亚公布承认的87个国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列入其中,表明马来亚政府最后以明确无误的方式宣示了马来亚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立场。但马来亚政府深知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在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同时决定不承认蒋介石集团、不与“中华民国”建交。

二、美国“两个中国”政策下马台实质外交与军事关系的推进

除了华人、冷战诸问题影响中马建交外,台湾因素在美国的搅局下,出现短暂的突破。

195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文告,称台湾当局“反攻复国的战略,始终是政治为主,以军事为从,以主义为先锋,以武力为后盾”。为此,台湾当局在外交领域开展了争夺马来亚外交承认、重新提升与马来亚关系的实质外交行动,致使马来亚独立后,特别是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后马台关系出现实质性的突破,而这种突破严重干扰了马来西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进程。

1、制造“福摩萨问题”

马来亚政府一方面希望与6亿中国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另一方面又受到以美国为首在西方阵营的约束,不断投票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61年马来亚联合邦代表加米尔(KAMIL)在关于中国是否有联合国代表权的声明中指出,“虽然我的代表团原则上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我们不能接受任何一项漠视福摩萨人民要求维持他们分离的政治认同和存在的权利。福摩萨已作为一个分离的政治实体,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存在了许多年……我们代表团强烈认为没有解决福摩萨问题,中国代表问题就不可能平等地解决”“中国概念是仅指中国大陆,不包括福摩萨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会简单得多,我的代表团将准备支持这样一个建议。假如另一方面,建议是指中国包括大陆与福摩萨,我们代表团将认为这个建议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分裂中国的国际阳谋,在美国的强势推动下曾一度成为新闻话题,也成为热络台马关系的重要借口,但是由于两岸均强烈反对分裂中国的“两国”模式,致使1969年后马来西亚官方比较少主张“福摩萨”独立或主张直接与“中华民国”建交事宜。

可以说这一时期马台关系是在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2、重新互设领事馆

1949年之后,虽然“中华民国”驻马来亚领馆遭关闭,但此官方机构及人员仍在马来亚相当活跃, “经济部”商务处代替领馆的角色,为华侨办理护照、文件签证等事宜。

1962年开始马台关系有很大进展。“蒋介石当局”决定在马来亚重开领事馆。1964年7月,马来西亚国会议员莫可达对外宣称,马来西亚和“中华民国”都是反共国家,“两国”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9月下旬,蒋介石派“外交部长”沈昌焕到马来西亚访问。沈在吉隆坡期间,与东姑•拉赫曼首相、拉扎克副首相,以及外交部、经济部官员进行了多次会谈。沈昌焕离开马来西亚之前发表书面谈话,指此次访问是由东姑•拉赫曼首相邀请,虽属非正式访问,但与马来西亚政府领导人商谈了共同利益的问题,相信马台之关系将进一步密切。 

随着沈昌焕访马,马来西亚也派了许多高官访台。1964年9月24日马来西亚工商部长林瑞安应沈昌焕邀请赴台访问,拜访了沈昌焕与“经济部长”杨继曾等官员,还赴台南视察了台湾的军事基地。1964年11月19日,马来西亚农业及合作事务部长佐哈励与农业主任穆哈密一起,受到台湾方面邀请,到台湾访问。 

经过私下磋商与高官间的密集来往,马台关系得到较大突破,进入实质外交关系阶段。1964年11月26日台湾当局获准在吉隆坡重新设立领事馆,台湾方面派外交系统的资深官员张仲仁、阎志恒出任驻吉隆坡领事、副领事,李光义与萧万长同期来到马来西亚。1967年马来西亚也在台湾设立了领事馆。1969年吉隆坡领事馆升为总领事馆,张仲仁升为总领事,萧万长为领事。

3、加强军事合作

1965年初,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因边界纠纷发生军事冲突,急需外援。5月22日,马来西亚派马士兰准将来台,与台“国防部副部长”马纪壮会晤,并举行双方会谈,会中马来西亚军方代表向台湾方面要求援助M1卡宾枪5万支和5年用的备份零配件及2500万发子弹,用以装备马来西亚地区部队和民防部队。台湾原本决定赠予1万支,不过“国防部”研究后改为运交3000支及10万发子弹。该案于9月23日得到蒋介石的核准,军援计划称为“明驼计划”。为了保密,这批冲锋枪在交运前,台湾方面还是将军队的所有标记予以灭迹。灭迹部分包括:枪身及弹匣上的兵工徽、扳机护圈上的标志、附件及包装的各种中文标志、包装木箱外的标志及中文、装箱单上的标志和中文。军方还将这批冲锋枪进行拆装检查和试射,彻底检修合格后,才交付给马来西亚。这批军械12月4日由基隆港起运,1965年12月22日抵达马来西亚,由马来西亚国防部后勤司运输科科长哈密德宾•卡玛儒丁少校代表签收,“明驼计划”方告顺利完成。除“明驼计划”外,1968年9月,马来西亚政府以马来亚共产党重新展开游击战为由,希望台湾方面派专家前往马来西亚,协助马来西亚争取华人及防范共产党的工作,承诺台湾方面所派遣之专家费用将由马来西亚政府承担。

    为使台湾与马来西亚军事合作更进一步,台“国安局”驻吉隆坡代表向台湾方面汇报,称马来西亚方面除了希望台湾能赠予枪支弹药外,还希望能协助训练飞行员、训练特种作战及心战人员、筹建兵工厂,代制迫击炮弹和代为设计并筹建防空雷达设施。不过,后来马来西亚委托英国专家设计雷达网,飞行员也改派至美、英、澳各国受训,特战人员则赴冲绳岛美军基地受训。

4、马台对建立领事关系性质的认知差异

对于马台之间建立领事关系是否属于外交关系的突破,当时马来西亚政府与台湾当局在认知上稍有一些差异。

台湾方面自认是一种事实的外交承认。台湾“外交部长”钱复曾指出:“总领事关系并不是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并不是赞成双重承认的情况。但是总领事关系是很重要的关系,也是两方面可以经常的交往,有许多便利。在法律上而言,总领事关系还未到法律上的承认,但已经达到事实承认。” 当时台湾官方媒体认为台在马来西亚设立领事馆是台湾蒋介石政府外交上的胜利。 

但马来西亚政府并没有如台湾方面那么张扬,反而显得低调、谨慎许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愿公开承认沈昌焕1964年马来亚之行与马外交部有什么关系,称是一次私人旅行,称马台关系正式化是蒋介石方面一厢情愿的打算。二是马来西亚政府称与台湾建立领事关系,主要是为了发展与台湾的贸易,不是外交关系。“台湾政府已在吉隆坡设立领事馆,政府准许台湾在此间设立领事馆,乃是随着中国‘外交部长’沈昌焕博士最近之访问后决定的。正如我国首相东姑•拉赫曼所说的,在此间设立中国领事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承认台湾或中国大陆政府的基本立场有所改变。我们与台湾之间的贸易,乃为主要的考虑课题。”东姑•拉赫曼1964年12月16日在国会中表示:“领事馆不是外交代表团,它有助于双边的旅游和商业往来。任何人访问台湾或日本,为何一定是个错误?有一天,假如有时间的话,我会访问台湾度几天假。”马来西亚政府明知与台湾发展领事关系有强化与台湾方面关系的效果,但出于国际政治考虑,不愿公开承认。

 然而不管马来西亚政府与蒋介石方面对马台关系作如何的表态,但通过重新互设领事馆,加强军事合作,马台关系已有重大突破,马来西亚对华政策出现重大转变。

三、马来西亚对华政策转变背后的考虑

马来西亚政府之所以会在马台关系上采取突进又低调的态度,主要考虑到国内的压力与美英的立场。

这一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竭力鼓动“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力促其“盟国”与台湾地区发展关系来刺激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马来西亚政府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内政治势力,包括华社的反对声音。

在马国内,反对与台湾发展实质外交关系的声音很强烈,不仅加入马来西亚不久的新加坡政府代表也强烈反对,而且在执政党内部,批评声浪不断。1964年9月13日,巫统党员认为,马来西亚政府在现阶段考虑承认台湾及与台湾建立“是不适当的。一些政治人物还明确指出,马来西亚与台湾互设领事关系并不是为了贸易目的,马来西亚是一个小国,在外交政策上不要涉入东西两大集团的政治斗争。泛马伊斯兰党议员阿末努丁在上议院指责政府允许台湾方面在吉隆坡设立“领事馆”。他说,这是一项不智的举动,因为大马正在争取非洲国家的同情,而非洲国家大多数是不喜欢台湾的。

从国际方面来看,原宗主国英国对马台发展官方关系是有顾虑的。台湾媒体曾报道,马来西亚方面对沈昌焕访马,“大都采取轻描淡写方式,这些可能是由于马国中央政府的示意,马来西亚外交部对沈氏访问的新闻,仍讳莫如深。但这里的英国官员对沈部长的一切活动,甚为重视,他们似乎不愿见到中华民国与马来西亚过分接近。”英国在马来西亚对华政策上难说有具体影响,但马来西亚作为英联邦国家成员,自然会顾虑到英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立场。[/cp]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