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深圳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公布。
报告提到,2024年,深圳将实施战新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工程,滚动完善提升“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制定出台规划政策2.0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增长7.0%以上。
推动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提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2023年是生成式AI的爆发之年,也被业内人士称为“机器人觉醒之年”。ChatGPT等生成式AI与人形机器人行业结合,开启了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的时代。

从规模上来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2022年营收超过1700亿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全球第一,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
其中,北京、深圳、上海的机器人产业实力最强。
深圳市是国内机器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南山区和宝安区是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的两个区,其中,宝安区企业数量最多,占全市的33%。另外从企业产值来看,宝安区和南山区占比都达到了34%。
在近日举行的2024深圳机器人产业大会上,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工业处处长王文华表示,深圳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据相关协会统计,深圳现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分布于产业链各环节。通过率先布局赛道,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完善,相关技术已在深圳的金融、制造、医疗等千行百业落地。

其中,智能机器人产业不仅是深圳“20+8”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推动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早在2022年6月,深圳市就发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明确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去年5月,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通知提到,聚焦通用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5家以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优势,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毛祎琛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国内本身在人形机器人软硬件一体上有独特的优势,供应链有优势、迭代速度很快,此外,国内还有巨大的场景优势,对于数据的宽容度较高,具身智能行业对于国内创业者会有非常大的机会。
在我们看来,人形机器人是一个载体,当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相结合时,机器人可以帮助AI大模型感知物理世界,可以操作环境上下文;机器人利用多模态感知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复杂的任务。此前工信部曾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而伴随着技术的突破带来性价比提高,在未来,具身智能渗透率将有望加速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