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506)志愿军焊工李书新回忆录(上)
作者简介
李书新,男,原籍吉林省松原市,生于1934年,铁路退休职工。1951年7月通过海拉尔铁路分局招工考试,分到海拉尔给水工厂学习电焊气焊。1953年4月—1954年7月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回国后调转到牙克石市博克图机务段工作直至退休。
李书新(后排右一)与同批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铁路职工合影
1953年4月,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紧要时期,海拉尔铁路分局给水工厂也接到了紧急的征兵任务—抗美援朝前线急需一批铁道兵技工。当年我正好19岁,未婚,是电焊工、共青团员,符合征兵条件。我家不在当地,也没有时间征求家人的意见,但我深知“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决定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志愿军。单位紧急召开动员大会,按照对口专业,需四名给水设备钳工一名电焊工,根据报名情况和专业技能考量,最后我和另外四名钳工被录取。
时间紧任务重,报名第二天,我们乘车去安东(现丹东)志愿军接待处报到。接待处的负责人向我们宣布了各自要去的单位,我被分配到番号为8504的志愿军第四师独立机械营二连当铁道兵。我们被安排在招待所等候新单位的车来接时,我才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妈妈,我亲爱的妈妈!在您看到这封信时,儿子已经穿上志愿军服装,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我现在住在安东的招待所里,等待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
请母亲谅解我在报名前没能与您事先商量,也来不及向您道别,因为前线急需铁道兵,这是祖国在召唤。母亲是热爱祖国、深明大义的人,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懂得要报效祖国,在国家有难,需要你、召唤你的时候,就要敢于担当,挺身而出。儿子在铁道兵中能发挥出自身特长,通过铁路,把大批物资送到最前方,为保障咱们钢铁运输线贡献自己的力量,支援战士们打胜仗,保卫伟大的祖国……”
后来在朝鲜我收到了母亲的回信,母亲夸奖我做得对,她尊重我的选择。她说没有国哪有家,哪有安稳的幸福生活,她要我报效祖国,不要想家,不要惦记她。一有空闲的时候,我就从怀里掏出信来反反复复地读,信中的字字句句都是母亲的嘱托,是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无穷力量的源泉。我经常在心底默念:妈妈,真是我最好的妈妈!伟大的母亲!
跨过鸭绿江
1953年5月3日,收到单位来车接我的通知。来的是一辆苏制的“嘎斯卡车”。当时在武器装备上敌我相差很悬殊,敌机有“制空权”,为了行军安全,无论走公路还是铁路,我军都选择在晚上或雨天,以防敌机的干扰和破坏。我搭乘的卡车在5月3日下午7点多才出发,车上有司机和副司机,车上装载着十几捆长枪、几十箱子弹和十几麻袋粮食。我躺在粮袋的篷布上,倒也舒服自在。
出发前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保管一支带枪套的“匣子手枪”,枪中没有子弹,要求我途中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枪不离身,到达二连后将手枪交给连长。
我对这一任务欣然接受,并且有莫名的兴奋感,因为“手枪”在青年人心中有很强的神秘感和诱惑力。初次摸到“真家伙”,感觉沉甸甸的,非常漂亮!
跨过鸭绿江大桥,就进入了异国他乡,这是我第一次离家那么远,而且还是离开祖国,心里有很多感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只开左面的前大灯,车辆很多,远看一串串的灯光,不快不慢地有序移动。每隔一段距离,路边就会有个小建筑,或圆或方,外径也就是3米多,“干打垒”的围墙约有1尺厚、2米多高,在外面看不清院内建筑,只见到蘑菇状厚土的房顶上长着杂草——这就是志愿军的“防空哨”,它能防风、防雨、防晒,最大作用是防弹。
有专职防空部队人员昼夜在岗,敌机临近,开着车的司机听不到。防空哨听到后打枪,下一站哨所听到枪声继续打枪,司机听到枪声就知道敌机要来了,就近隐蔽停车。特别是夜间,敌机很远就会发现一串串车灯,几个哨所枪声一响,司机立即熄火关灯隐蔽。敌机过去后发出的口哨声代表危险解除,司机发动车辆继续前行。我们一路颠簸,凌晨4点时到达了一个村庄。这是一个普通的朝鲜农村家庭,眼前的环境与祖国家乡完全不同:住房是木结构的,多为起脊草房,前房檐有一米多高,门前能放鞋,防雨防晒。纸糊的拖地大窗户上有个门,要想进屋,鞋要放在房门外。进屋就是炕,并且一厨要带卧、客两屋的“地火龙”。一栋房分客、卧、厨三间。屋内地面比厨房地面高出半米多,我们被安排在客屋休息。房主人是位60多岁的“阿妈妮”(朝鲜对老年妇女的尊称),热情、善良。司机拿出口粮,“阿妈妮”高兴地做出简单的热乎饭菜,大家同享(那时期朝鲜当地百姓粮食较匮乏)。
我们的司机年纪不大,朝鲜话说得很流利,通过他的介绍,我知道我们借住的房屋是朝鲜农村传统建筑,住户中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妇女是家中主要劳动力。当地农民是互助组集体劳动。家中青年人都在前线,有空房间,司机运输往返时借住过几次,彼此都很熟悉信任。因为战争,很多居民还住在地窨子里(下卧的简易住房)。
天亮后看到在不远处的农田里,有十来名白色着装的妇女,头上包着白色头巾或戴着草帽,正蹲在地里用“短把锄”锄草,司机介绍说这就是小集体的农田劳动。他说朝鲜妇女平时穿过腰的彩色长裙,短上衣。携带重物多是用头顶着走路,最常见的是头顶着瓦罐运水,不用手扶着,这就是朝鲜民族的绝技。
傍晚我们继续上路,次日凌晨到达目的地——志愿军铁道兵第四师独立机械营二连,驻地名叫“池塘温泉”,在临近涵洞的铁路给水站。卡车上的步枪和弹药都是志愿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那步枪是“狙击枪类”,射程远,可连发射击。我也完成保管任务,将手枪交给了连长。
二连长于俊是东北地区的蒙古族人,人很爽快豪气。我去报到,连长高兴地说:“电焊气焊,设备万事齐备,就等你这个东风啦!”他告诉我,现在咱们铁道兵第四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是在1947年组建的,隶属第四野战军。他骄傲地说:“可别小瞧了咱铁道兵,咱们既能上前线打胜仗,还会修铁路架桥梁,哪里解放了,铁路就会及时延伸到哪里,保障了后勤供给,可是为解放全中国作出过重大贡献哦!”连长把我安排在一排一班,了解到我在原单位参加过“工人纠察队”,懂点枪械知识,就直接发给我一杆长枪,参加每天的晨练和军事行动,我是班中最年轻的一员。
听战友们说,抗美援朝开始时,要在人民解放军几个师中调入部分铁路技术人员,扩编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铁道兵。我们所在的就是其中番号为8504的第四师的独立机械营的二连。我们的任务是保卫铁路运输,维护和抢修铁路战区设备。铁道兵四师有桥梁团、线路团等,独立机械营有工厂连、汽车连、给水连等。我们二连是给水连,主要任务是负责车站及附近车站的给水设备,还负责站区设备维护和配合本师各团的需要,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支援。
一双棉线袜子
刚入伍时,班里有位大个子老兵,问我生活中还有啥困难,缺不缺啥。他告诉我在当地是买不到东西的。我想入伍时刚发了生活物品,啥也不缺,就是到了夏天,发的那两双扎帮纳底的白布厚袜子穿着捂脚。我还穿着从家里带来的线袜子,没有换洗的,就问能解决一双线袜吗,他说:“能。”第二天老兵拿给我一双线袜,我要付钱时,他说这是班里战友的一点心意,因为当时不了解情况,推辞一番后也就接受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大个子老兵姓陈,是班里党员小组组长,为了关怀我这个新兵,实现自己的承诺,暂从战友那里借来这双棉线袜子。当时棉线袜子不是军供品,必须现金买。那时军人的津贴较低,多年老兵每月8元津贴,战友们多数来自农村,家里也比较困难。很多老战士每两个月给家里寄10元钱,每月留下3元钱买牙膏等日用品,都很节省。那时一双棉线袜子要花三至六角钱,战友们平时是光脚或是穿发的布袜子,他们舍不得买线袜穿。就是必要时肯买双新线袜,也要拿出针线包,找块结实的布,一针一线地包上前尖和后根这些易磨损部位,再吊上底才穿。穿坏了也缝缝补补,不舍得换掉。
志愿军的津贴费是按军龄发放的,第一年每月6元,第二年7元,第三年及以后都是8元,副班长10元、班长12元。对比当时,企业技工是学徒工每月18元,三级工38.6元、四级工45.2元、五级工52.8元、八级工99元。我当时是三级工,原单位补助38.6元,再加上12元战士津贴,是老战士的六倍之多。他用微薄的津贴给我买的这双袜子,让我感受到的是老兵对新兵的关怀,感受到的是志愿军的团结友爱。每每回忆起来,我都会深深感动,当年正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在那样的环境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家卫国,今天的中国人民才能挺直腰板,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每每回忆当年,我都会想起这句话来。
紧急备战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威风,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是中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转折点,从此敌军在朝鲜战场上再没有更大的进攻。
敌方海军二战时在诺曼底登陆,朝鲜战争在仁川登陆,都发挥了作战优势,取得了决定性的战果。1953年初,根据战争发展的局势,为防止敌人的海上登陆,志愿军开启了“紧急备战”模式。敌军的登陆舰艇如果选择在东海岸登陆,那么选择元山港登陆的可能性更大,登陆的同时会有大批伞兵相配合。寒冬已过,正是登陆好时候,敌军想挽回败局,必须要发挥他们的海空优势,肯定要来登陆。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随时处于“紧急备战”状态,防止敌方海空配合的突然袭击。我连的任务很明确,就是熟悉周边环境、地理地貌、实地拉练,严防敌军空降。我们经常在夜里紧急集合,不许有灯光,一字长蛇快步行走在田野或山间的崎岖小路上,进行防御敌军空降的实战演练。我军的严阵以待,使得敌人未敢贸然进行海上登陆。
培养徒弟
根据营部指示,为了尽快培养出更多电焊、气焊工,将在我们一班掀起学习电焊、气焊技术的高潮。大家自愿报名,经连部批准上报营部确定,首批两个名额,签订师徒合同,学习三个月,技术水平合格后营地给发证书。班长话音没落就有多个战士抢着举手报名。我的任务是要快速培养徒弟,经会议研究决定,22岁的大段和22岁的小王同我签订了师徒合同。得到批准后,我就开始带徒操作了。23岁的班长对这项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经常来参加实践操作,看来班长也想学点技能,但又不能与战友抢名额,就做了个“旁听生”。
大段和小王还有班长都是1947年四野扩军组建时的老兵,也是我老乡。在战争年代,物资匮乏、条件简陋,铁路和公路旁有废弃汽车,那里就是我带着他们开始学习“气割”的地方。学习时候使用的工具都是新的,很锋利,切割得非常透彻,有助于新手实习。我们选择适用性强的角钢、槽钢、厚薄钢板,大块割开运回,以供实操选用。
学习课题也是以实用为主,如各类厚薄钢材、型钢的对接、裂纹处理、加强补板的焊接、变形预防与变形处理等。我手把手地教,他们认真地学,很快他们就可以自己上手操作了。一台电焊机,倒班实操学习,他们进步很快,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为了节省学习中使用的原材料,上级决定有机会时让我带着他们上现场实干锻炼。
支援桥梁团
1953年5月18日下午接到命令,二连一班全体,由一排长带领,带全焊接设备去支援四师桥梁团,由汽车连负责运送,次日零时出发。接到命令后我们抓紧休息,按时出发,早晨到达目的地铁道兵第四师桥梁团。
晨曦中远望大桥上还有许多战士忙碌的身影,头一天上午大桥遭到敌机破坏,夜间没能正常通车,桥梁团的战士正在紧急抢修。
桥梁团的张司务长前来接应我们,他负责我们的生活与安全指导。张司务长把我们安排在距大桥几公里外比较隐蔽安全的地带,交代我们早晚回来,中午由炊事班送饭,又指导了一些关于安全隐蔽的操作。
我们的任务是协助桥梁团,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修复两个落水后拖出来放在江岸待修的主梁。这是两个26米长的简易大桥主梁,多处弯裂变形。每一处弯裂的部分都需要同时使用多个气焊的火焰集中加热才能进行修复。在桥梁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抢修工作中。
上午10点左右,由远及近接连不断地响起震耳欲聋的高炮射击声,天空出现密集的烟雾白团。数架敌机在我们的头顶飞旋。战士们快速隐蔽,有的跑进防空洞,有的来不及隐蔽,顶着一块木板在就近的木桩旁蹲下。也有戴着钢盔或顶上一把铁锹,防止溅落的高炮弹片砸到头部。每座大桥都有高炮部队守护,桥梁越长,高炮越多。敌机只能从高空密集地对高炮阵地进行地毯式投弹轰炸,借炸起的尘土和黑烟作掩护,盘旋着寻找轰炸目标—铁路大桥。我们隐蔽在主梁中,主梁是大型工字钢结构,里面都是斜拉的角钢,上盖是横排枕木。在敌机狂轰滥炸中,大地颤抖着,尘土飞扬着。透过枕木的空隙,看到外面红光闪闪,浓烟滚滚。尽管用手把耳朵捂得紧紧的,弹片携带着石土落在钢梁上,以及敌机俯冲拔起时发出的声音依然震得耳膜生疼。
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我紧张得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但是看看身边的战友,他们毫无惧色。想想那些在几十米高的桥墩上修桥的战友,他们来得及隐蔽吗?还有护桥的高炮战士,他们能够退缩吗?这样想着,心中的胆怯就被斗志取代了。
这次突袭,桥梁团数名战士伤亡,大桥也遭到破坏。我军高炮击落了敌机一架。轰炸过后,我们继续抢修。下午5时左右,敌机再次突袭,先飞来十多架敌机在高空倾泻式投弹掩护,随后十来架敌机顺着大桥,低空扫射着投下一长串杀伤弹。杀伤弹也叫子母弹,母弹爆炸后崩出多个子弹在半空中再次爆炸,立体化爆炸范围广、空间大,杀伤力强。
四师桥梁团驻守在分担区的几座大小桥梁上,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好桥梁,保障铁路交通。跨度较长的大桥,桥墩高修复难度大,多数在大桥旁再修建一座简易桥梁,以备大桥被炸后,修复通车两不误。敌人必然想要切断这条大动脉,一次出动几十架飞机,一日多次,专程目标就是破坏大桥。
朝鲜山多,铁路线上涵洞也多。白日里有敌机轰炸,为了运输安全,白天列车隐蔽在涵洞中,到夜间或雨天再行车。每列车乘务组9人倒班工作,食宿在专用的棚货车改造的防弹“宿行车”上。“宿行车”挂在火车头次位,四周均有半尺厚的防弹黄土夹层。方便联系,互相照应。为了防止敌机空袭,火车头不开前大灯,司机房的门窗挂着厚实的黑布帘,帘上开个口,司机探出头来瞭望信号,通常用手电筒和笛声代替信号来指挥行车。
由于常年处在敌机骚扰下,不分早晚昼夜雨雪天气,桥梁团的战士们都战斗在抢修大桥的岗位上,保障了铁路运输,赢得了时间,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