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军队参谋长阶级的胡说八道
被许多电视剧迷们崇拜到五体投地的电视神剧《亮剑》开头,有这么一幅画面:
看到没有:晋绥军358团参谋长。
奇怪不奇怪?别急,这还不算最奇怪的,被称作主旋律的、曾在中央一台热播的电视剧《苍天》中,还有表现抗战时期的国军少校参谋长呢!
这仍然不算最奇怪的,根据严肃的红色题材改编的、由好几位大腕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沙家浜》中,居然出现了上尉参谋长……
抗战时的国军,团这一级啥时有过参谋长?参谋长的军衔,啥时有低于上校的?
种田的农民读不懂DNA图谱不会有人说什么,但你分不清五谷不行;驾校的教练不会跳芭蕾舞不会有人说什么,但你不知道离合与制动不行。咱一般的百姓弄不清民国军队的ABCD没什么,可你拍民国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连军队编制与军衔设置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这……还有点职业道德的底线没有?还要点脸不要?还……此处省略20个骂。
看来有必要再说一说旧军队中参谋长的编制了。
一、参谋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尽管说古代的军师就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参谋长在中国的出现,是自清末编练新军开始的。
在这之前的军队,湘、淮军和八旗、绿营、巡防营等,都是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幕僚一般由文案1人,委员数人等组成。营之上的军队单位系临时编组,其幕僚亦多带有临时性质,基本也全由类似文案的文人主事。这文案,就是个幕僚长,类似于军师,硬要将其比作军队中的参谋长,极勉强,因为那种由文人充当的幕僚长距现代意义的参谋长差得太远太远了。
1895年,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小站练兵开始了。袁世凯在这个时候,开始全盘依照德国日本的模式进行新式建军。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到1904年,新的军制颁布,开天辟地有了镇、协、标、营的编制体制。伴随而来的,便也有了参谋长的编制。
那时的参谋长还不叫参谋长。新军中,以镇为平时最大编制,镇的指挥官称作统制官,统制官以下,设一正参谋官辅佐统制官进行指挥,“赞佐号令,参画机宜。”镇之上,还有军的编成,为战时临时编组。军的指挥官称总统官。总统官之下,设总参谋官一员,执行和镇的正参谋官完全一样的职能。
这镇的正参谋官、军的总参谋官,完全就从德日军中的师参谋长、军参谋长照搬而来,其职能、作用、在军中的地位等,与德日军中的参谋长完全相同。
几年后,爆发了辛亥革命,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创建民军。各省民军开始采用了区别于北洋的新的军队层次名称,即军、师、旅、团、营等。由于当时领导革命的军中骨干,基本全是留日士官生,于是日军中的参谋长编制便也照搬到民军中来,在军、师两级,都设有类似的参谋长一职。但因为各省均是以独立革命的形式各搞各的,也可能是因为各自翻译时不尽相同的原因,参谋长的称呼便也五花八门,有的称总参谋,有的称正参谋,有的称参谋正长,有的称参谋部长,有的称参谋总长,也有的就叫参谋长,但其职责地位等,与今天所说的参谋长完全一致。
民国建成后的1912年11月,上述纷杂的称谓统一更名为参谋长。自此开始,中国军队现代意义的参谋长得以确定其称。后来历经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统治,再后来人民军队建成,参谋长一称便再也没有改变过。
二、参谋长的阶级
因北洋建军是仿照德日陆军的,而德日军队中都只在师和混成旅以上才编制参谋长,故此时部队的参谋长总共有三级,即军参谋长、师参谋长和混成旅参谋长,在师辖旅以下各级,则没有参谋长的编制。
也是由于向德日学习,那时各级参谋长的编制军衔也与今天我军的情况相比要低得多。当时,军司令官的编制军衔是上将,师长为中将,混成旅长为少将(中将),而军参谋长的军衔仅仅是少将,师参谋长的军衔仅仅是上校,混成旅的参谋长仅仅是中校。这也就是说,军参谋长的军衔低于师长而略等于旅长,师参谋长的军衔低于旅长而与团长等齐,混成旅参谋长的军衔低于团长而相当于营长。这与德日两军中参谋长的编制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结束后,中国历史跨入到国民政府时期。军队编遣时,其编制体制有了些许的变化。当时仍然以师为最高平时编制单位,参谋长仍然只在师以上才编,师辖旅以下则不编。规定师长的编制军衔为中将,旅长少将,团长上校,师参谋长少将(上校),后改为上校(少将)。可见此时师参谋长的阶级地位,虽然仍然低于旅长,但已明显高于团长。
按北伐完成后1932年的编制,骑兵旅也编有参谋长,军衔上校。其他旅,如独立旅、炮兵旅等,都不编。但实际运作中某些地方军阀部队的独立旅和混成旅也编有参谋长,军衔也是上校。
到了抗战开始后不久,师的编制改变,旅一级撤销,师下直接辖团,此时的师参谋长规定的军衔仍然是上校(少将),参谋长的阶级已经高于下一级主官团长。这是参谋长阶级地位一次大的抬升,但也仅限于师这一级,军以上单位的参谋长仍然与下两级主官等同。如集团军参谋长的阶级略等于师长而低于军长,战区参谋长的阶级略等于军长而低于集团军总司令。
到了抗战后期,美军制式的参谋长开始进入国军编制,但直到国军在大陆溃败时止,这种体制也只是在极个别的中央军中得以实施,绝大多数国军仍然执行的旧体制。美式参谋体制与德式参谋体制的不同只表现在内部编成上,至于参谋长的阶级则没什么不同,仍然略低于下一级的主官。也就是说,师参谋长略等于低于团长,军参谋长略低于师长,兵团参谋长则明显低于军长。和以往德式参谋长一样,美式参谋长编制亦只设到师(整编旅)一级,再往下的团一级仍然没有参谋长的编制。
上为解放初拍摄的电影《南征北战》截图。片中由项堃饰演的敌张军长的军衔是中将,而由董霖饰演的敌兵团参谋长的军衔是少将,这与史实是十分相符的。
三、团参谋长什么时候有的什么时候没的
国军在大陆时期主要执行的是德军参谋长体制,但黄埔建军初期不一样,那时执行的是苏军体制。和德日军最大的不同,一是参谋长往下设,在团一级也设参谋长。二是参谋长的编制与地位要高于下一级的主官,即团参谋长的地位高于营长,师参谋长的地位高于团长,军参谋长的地位高于师长。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情况,实际运行中,却未必全都如此了。倒是后来国共分家,中共建军,则一直沿袭了这一体制,从红军时起,团便有参谋长,而且军以下单位参谋长的阶级一直高于下一级主官(兵团以上有不同),从此一直到今天,没有大的改变。而且还有一个短时期,即建国后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志愿军中营一级还有参谋长。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曾是营参谋长的通信员。后来的总参谋长傅全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也曾任过营的参谋长。
不好意思,本文讨论的是旧军队的参谋长,有点走题儿了。回到主题上来,这种苏联制式的参谋体制,在国军中只是昙花一现。北伐还没结束,由于四一二政变后,苏联的影响降低,团这一级的参谋长也就无形中取消了。而实际上,即使在北伐途中,许多后来收编的军队,仍然还是北洋时的旧制,团这一级并没有设参谋长。由于国民党军派系庞杂,不同派系的编制及配备往往各行其是。印象中,似乎有的军阀部队中曾将参谋长设到师辖步兵旅,但极罕见。而团这一级,自北伐完成后,任何派系的军队中,就再也没有参谋长的配备。至于《亮剑》剧中表现的晋绥军,则包括北伐时期,团这一级也从来没有过参谋长。
民国时期草头王遍地,军队私建,军衔私委,无法无天,想怎么就怎么,这时会不会出现团参谋长或上尉参谋长呢?不会,没那个体例。
有人说到了《亮剑》剧中的晋绥军358团,因为是加强团,所以配有参谋长,这当然是无知的胡说八道。
抗战时期,像胡传魁那样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就自封第几师师长或第几路司令的多如牛毛,他会不会按照统兵的实力给自己佩戴中士或上士的军衔呢?不会的。既然他自封了师长、司令,哪怕实力不足一个班,他也要按照他自封的官佩戴相应的衔,要么少将要么中将。自然的,他的参谋长同样也会按照师以上参谋长那样封个上校或少将,而不会有什么少校和上尉。
京剧老电影《沙家浜》中的胡传魁军衔少将,参谋长刁德一军衔上校,这和当时的体例是相一致的,而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司令胡传魁的军衔少校,参谋长刁德一的军衔上尉,那纯粹就是胡说八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