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卷,一个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另一个是我们的条件的确不那么好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东亚为啥这么累》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当年我爹有个战友,他们一起作地下工作,这个老人年轻时候长得好,大高个,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会说西河大鼓,到哪个村里动员支前,(他是我姥姥村的,所以我妈也认识),我妈说好多风流女子就主动去找。

命运这东西非常怪,这个老革命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对经营就不那么上心。

我妈妈说他是年轻时候吃爹,长大了吃哥哥(他哥哥克勤克俭,赶上抗日后期我们老家是解放区,日子过得很兴旺),老了吃儿。

那时候他也得三四十岁,他哥哥因为他老要钱要麦子没少揍他。

解放后因为各种原因他没有出去工作,还是作村干部,但是特别精心,他当公安员,用群众的话说,就没有老李破不了的案子。

但是那样的性格,如果不是入党闹革命,就是人们常说的二流子,中国人勤劳的多,想得开的人也不少,所谓卷,一个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另一个是我们的条件的确不那么好,为什么从南宋以后江南一直是税赋的主要地区,就是自然条件还好些。

像我老家冀中地区,反正我们家是中农,一家总产小麦在解放战争时期也在六七千斤,用我爹的话说,也就是过年那顿饺子是白面的。但是中国人这种积极乐观的确是我们民族的基础,记得小时候还有那种风气,冬闲了村里年轻人就读书练武,所谓耕读传家,国人以为这是正路。

不仅仅是积极生产,业余练武读书练算盘,即使年纪大了干不了别的,有的老人就拾粪,有的老人敬惜字纸。

还有的参与办善,主要是宣讲善书,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现在的小年轻雾里看花,往往简单认识传统。

比如我爷爷,不仅是个能干的生产好手,还是一个饱读的乡村知识分子,会算卦,会修钟表,会制作砚台等手工。解放后就开荒,就那么劳动读书过了一辈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