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系列谈之一:江湖地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江湖地位

钝俚

 

新能源产业最近几年在中国汽车发展进程中是绝对值得大书特书的,它承载了汽车制造业“弯道超车”的伟大梦想与现实路径。尽管在技术路线和市场拓展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但发展事实有目共睹,发展成就前无古人,并且已经深度影响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布局,决定着世界多个国家燃油汽车限产停产政策的具体制定及推进时间进度表

当然,任何一个被称为之为新兴产业的,都会面临资讯满天飞众口各说不一的情况。笔者试图立足全球化的视野,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一粗浅分析。基于市场占有和上路驾乘的实际情况,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是针对电动汽车来说的。

首先侃侃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是个什么江湖地位。

 

需要透过公开信息看背后的国家力竞争

国际国内诸多知名媒体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分关注。国内几大门户网站都有汽车频道,传统汽车的新闻性相对很少,不断翻炒或者人云亦云占了很大比例。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头条或者主要版面推荐,却是其比较常见的手法。作为国内很有影响力的新闻时评集成网站的观察者网,对于汽车的报道基本上只与新能源相关。

现简单举例几家网络公开的境外报道资讯:

FT中文网。如:《中国为何小车企众多?》《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车电池制造商》《中国收紧对全球钴市场的控制》《调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被迫成长》等等,基本上可以达到每周不少于一至两篇的频次。

《日本时报》。如:《正在进行中的电动车战争》中说,“最后是电池本身的问题,以及谁能够供应安全的电池。事实上,电动汽车大战的最终结果可能由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来决定,那就是‘谁控制了电池供应,谁就掌控了电动汽车产业’”。

美国《外交》。如:美国外交学会理事埃米·迈尔斯·贾菲在《外交》双月刊上撰文《中国的能源武器全都是一个颜色——绿色》,“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正在转向一种更加绿色的能源地缘政治”。

不难发现,这些报道主要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充分肯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成就,甚至于他们认为,自己国家已经严重落伍,欧美日等传统汽车制造大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也受到严重威胁;二是从政治角力的角度,仍然沿袭一贯的大国沙文主义,热衷于把经济殖民思维推己及人,无论怎样都要想象中国对于全球稀缺资源的掠夺,特别是在非洲大陆可能凭借一己之力,便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的绝对控制,从而把西方发达国家排除在外。

当把新能源作为国家竞争的“武器”来对待、并诱发“绿色能源地缘政治”概念的出笼时,可以推断,接下来新能源产业不可避免亟待跳出国内经济发展的小格局,需要从地球上迄今为止汽车这个最大消费品制造产业的国家战略选项来再认识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30年代初全国汽车保有量在万辆左右,且均为外国品牌。尽管在1931年6月辽宁迫击炮厂就仿美国瑞雪牌货车制造75型货车并取名“民生牌”,但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时也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汽车工业体系。

1953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工建设,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完成组装并实现量产,1958年研制成功东风和红旗轿车,同时全国各地开始兴建汽车制造厂。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中国生产22万辆汽车,厂家却有200家左右,最大的一汽生产能力为年产6万辆,且主要产品是货车。1984年上海汽车和大众公司合作建厂生产轿车,自此,合资汽车盯住中国乘用车市场并一直享有最大盈利空间。2009年中国汽车生产13790994辆,销售13644794辆,同时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销售国家。

 

中国汽车制造销售全球领先的后效应

以2010年为标志,在中国核聚变式产销高峰之后,整个全球汽车市场渐趋平缓且显露出滞胀迹象。

500

500

经历超高速增长的国内乘用车购买市场,由于市场的逐渐饱和、潜在消费的短期过渡释放,也变得理性平缓。 

500

据美国汽车新闻网站WardsAuto.com 统计,2017年全球汽车销量首次突破9000万辆,销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西欧市场需求持续上涨,以及巴西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需求复苏。但另据《华尔街日报》消息,亚洲购车者是汽车销量上升的主推动力,全球销售的汽车超过25%由中国顾客购得,而相比之下,10年前这一比例不到1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全国汽车产销为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和3%,分别低于上年11.3和10.6个百分点。乘用车虽然增幅有所下降,但绝对额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产销分别完成2480.7万辆和2471.8万辆。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销售484.97万辆、420.48万辆、303.95万辆、114.45万辆和45.58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62%、17.01%、12.30%、4.63%和1.84%。

500

中国品牌乘用车份额有所增长。统计分析,2017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84.7万辆,同比增长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9%。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售235.4万辆,同比增长0.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9.9%,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中国品牌SUV销售621.7万辆,同比增长18%,占SUV销售总量的60.6%,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中国品牌MPV销售172.8万辆,同比下降22.8%,占MPV销售总量的83.5%,比上年同期下降6.2个百分点。

500

 

数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江湖”

环球网1月3日报道称:“据外媒12月31日联合报道,经证实,至2017年11月底,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00万辆。2017年前11个月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00万。”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欧盟地区的新能源车销量达到852,933辆,对比2016年增长39.7%,且主要受混动车型销量增长的驱动,涨幅为54.8%,而可充电式车型和其他燃料电池车的涨幅分别为39%和16.4%。充电式汽车(ECV)在整个欧盟地区的乘用车销量当中的占比接近1.9%,而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注册量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内的占比分别为54.8%和43.3%。据LMC Automotive预测,欧洲纯电动汽车2018年销量有望超过20万辆,乐观估计在2020年有望接近100万辆。

500

环球网1月9日报道,据美国媒体1月7日消息,2017年美国新能源车型总销量达477,000,增长5.6%。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增幅为23%,至168,000辆。

到2017年底,中国已经占据新能源电动汽车全球第一位置连续三年,且产销数量均超过一半。

50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76 万辆;2014 年销量已增至7.48 万辆,仅次于美国;2015 年度和2016 年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11 万辆和50.7 万辆。2017年1月3日,上海市经信委对外发布公告宣称,该市新能源汽车推广突破10万辆,产值突破人民币百亿元,跃居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拥有量最大的城市,数量规模与欧洲新能源汽车拔尖的国家——挪威相当。

时间进入到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产销量同比增速分别提高了2.1和0.3个百分点,产量占比达到了汽车总产量的2.7%。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7.8万辆和4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7%和82.1%;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4万辆和1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3%和39.4%。新能源商用车中,纯电动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8.8万辆和1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2%和21.5%;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产销均完成1.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4.9%和26.6%。

综合来看,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短时期内的工业体系得到完善的建设成果。当下,在传统燃油汽方面奋起直追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牢牢占据全球生产保有量、市场占有率、科技转化率的头把交椅,是当之无愧的武林盟主,这一点无需妄自菲薄。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