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吴向东:世界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

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与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来自黑山、罗马尼亚、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高校代表、在京驻华使节代表等共话全球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出席本次大会并在“分论坛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发展”环节研讨发言,现将发言内容发布如下: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所以必然要回应和处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时代之问。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世界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这样一个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时候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原创性概念。我们知道,概念是思想的扭结,费尔巴哈讲,在哲学上的概念,特别是最高的哲学概念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原则。所以我想就这个概念,谈一下对这个概念的三重理解。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总结和把握。它的内容既包括对中国式现代化之文化问题的应对和解答,也包括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等这些问题文化层面或者文化视角的一种理解、反思与把握。

事实上社会是以经济为基础,政治为中介,文化为导向的一个有机体。文化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一种反映,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底色。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我们讲中西文化不同,古今文化不同,其实根本的是价值观不同。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里面,无论是文化问题还是对其他实践问题文化层面的把握,归根到底一定会深入到价值观层面,价值观思想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所以必然要回应和处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时代之问。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讲,既不安宁也不太平。世界向何处去?全球发展深层次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今和平、发展、安全、治理赤字加重,所以我们说世界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一个发展、安全、文明的世界如何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命题,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样一个理念。

刚才主持人一开始就说,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般性辩论的讲话里面首次明确提出这样一个概念,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后来很多其他的场合下,又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一种理念、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显然不是偶然的,如果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共同的志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从价值观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是对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之问当代的回应。

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从价值层面上来回答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是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时代之问的一种回应。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指向的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标识性概念,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视野和天下胸怀。

第二、具有当代实践高度的理论概念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个具有当代实践高度的理论概念。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就一般意义而言,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演进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是我们全人类或者我们整个人类广泛认同和践行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但是实际上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抽象,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应当应源。如果只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推演,这个概念会失去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果只是一种纯粹的应源,就有如康德的定义命名一样,黑格尔批评他说,虚骄之气,软弱无力。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具有当代实践高度的理论概念,不仅仅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这一世界之问这样一个当代实践问题的应对和解答,也是基于当代人类实践深度展开所形成的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经验现实的理论把握。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个概念是经验的,是现实的。而我们知道黑格尔讲现实的东西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它是合理的。

作为具有当代实践高度的价值概念,它有着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价值观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的,具有一定主体的价值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主体是谁?是全人类,它是以全人类这样一个主体形态,或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客观形成为前提的,立足于马克思讲的人类社会或者社会的人类。

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以惊人的洞察力指出,人类的历史正在从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今天我们看到由于经济的全球化,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深度的运用,整个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真正地成为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人类,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真正的现实。所以我们只有站在全人类这样一个整体的高度,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对待持续的全球化变革里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全人类的共同需要和利益。

二是共享性。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从概念上来讲,共同价值可以抽象地理解为蕴含在不同的文明、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形态里面。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有各种价值观,或者各种价值追求,这里面有一种共同性。

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具有这种价值的共性,所谓的普遍性。但是这里强调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享性主要不是指这样一种所谓的普遍性,主要是指全人类主体在当代实践中基于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发展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

也就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当代实践中共建、共享的这种价值观,这种共建、共享的价值观是基于我们真正的相互依存这样一个现实,是基于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是基于我们有着共同的需要,比如发展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基于我们存在的共同的利益,比如我们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的利益是交融的,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就像马克思当年就说,他说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个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具有一种共享性。

三是生存性。生存性是指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先天固有的,不是人类实践或者历史之外的先验性存在,应该是当代人类实践中深层做的。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而形成,同时也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深入,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是具有当代实践高度的理论概念。

第三、超越于普适价值的新文明性概念

一讲到全人类共同价值,一定会想到作为概念而言,把它和普适价值做比照。我们作为概念而言,和普适价值所比较,不仅仅是语言表述上的差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且它和普适价值展现了一种时代性差异,表达了一种新的文明性。二者的哲学基础不一样。

普适价值的立足点是抽象的人性论或者普遍主义方法,以抽象人性假设为前提。讲人的本质,马克思批评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这个基础上,基于特定现实关系的价值抽象化、普遍化为一种超社会、超阶级、超历史的永恒价值。

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哲学强调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共同体是社会存在方式。共同体的各种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本质,也规定着各种价值。而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社会关系中,特别是恩格斯讲得特别清楚,从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政治体系的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负面的方式,通过消极的方式展现了这一点。现在世界局部地区的战争展现了这一点。正因为我们生活在这种全球共同体里面,由于有着共同的社会关系,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需要,所以才会产生共同的价值。

二者的基本形式不同,普适价值形式上是固化的,是封闭的,具有一种窄制性,具有一种独霸性。被理解为一种唯一符合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是人类唯一正确的价值体系,是一切社会、民族、国家必须无条件无从和接受的价值标准,具有一种霸权性、窄制性的力量。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现实的,是开放的,并有着一种具体的现实性,是人类共同体这种特定的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观念表达,根植于共同体的实践之中,回应共同体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所以这样一种共同价值是现实的,是具体的,也是开放的、发展的,表现为一种历史的产物。

以和平这个概念为例,共同价值首先讲到和平。我们从古希腊开始到德国哲学来讲,和平有很多抽象化的表达。我们今天讲和平的时候,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它意味着什么?在今天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各个国家都应该确立和平发展的道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作为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二是国家之间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三是大国要承担大国责任,要像个大国的样子,在坚持世界和平发展的同时,要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承担大国担当。这里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是奠基于丰富的历史经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推演和抽象。

二者性质不一样。普世价值在反封建专制过程当中起到过历史性的作用,在今天确实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特别在中美关系里面可以看到,成了西方国家实现自己利益,实现自己霸权的意识形态工具。

而共同价值关注的是生存中人类的整体性利益,所以强调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基础,为变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价值引领,为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价值核心。

总的来讲,普适价值是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代性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背后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抽象理性。原则上的思维是西方中心主义,而全人类共同价值凸显的是一种辩证理性、关系思维和共同体的原则,体现的是一种建构性文明,而非对抗性文明,所以它是一种新的文明型概念。

乔姆斯基90多岁了,前一段时间我看到有一个视频,他讲到当今世界总体情况四分五裂,前方一片未知,威胁遍布,这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刻。我觉得这个话讲得很好,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起来慎思,并采取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讲,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一起认真对待的概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