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上海户籍所谓的“大龄剩女”择偶标准,以及所谓“上海户籍”的婚恋行情
【本文来自《看到卢克文与储殷就“上海大龄剩女”择偶观的议论,老胡想说两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昨天在首页看到“上海大龄剩女择偶标准”这样一个一看就是引流引战的标签,没点开。反倒是今天看到了老胡、卢克文、储殷三个人各自的观点觉得挺有意思,趁着午休逼逼几句,大家轻喷。
首先是“一位年薪30万的30岁硕士上海户籍男性”(此处权且贴一个大龄未婚优质男的标签)在择偶时会选择一个“高收入高学历上海户籍但是不年轻颜值普通的女性”还是会选择“年轻漂亮性格好的女孩,学历户籍收入不考虑”这个并不陌生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知乎上真实的段子:
一个年薪30万的30岁女博士和一个20岁年入5万长相漂亮的大专生分别提问:“我这样的能不能找到高收入优质男”
前者得到的回答是:“从梦里醒来吧,高收入优质男自己收入很高根本不在乎你收入多少,为什么要选你这样的大龄剩女,你博士的学历在婚恋市场没有优势,对方还会觉得你难伺候要求高。优质男年收入30万为什么不去找年轻漂亮又单纯的小妹妹,享受作为男人的快乐,吃饱了撑的去和你这种大龄剩女凑一对?”
后者得到的回答是:“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小姑娘,每年都一茬茬冒出来,你怎么会傻到觉得这是你的优势,仅仅靠年轻漂亮就能嫁给优质男?你太天真了!优质男只会玩玩你就抛弃,真正选择妻子都会‘强强联合’,选择能够和他有共同语言,对子女教育有帮助的高学历女性,如果一个年收入50万的男人找一个同样50万年收入的女性,加起来就是年入百万,而找你呢,收入直接对半砍,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和财富积累能力大大下降,男人都不傻。”
这两个回答是不是分开看都很有道理,合在一起就很讽刺呢?
其实,在婚姻中,双方匹不匹配,对方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知道。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都不同,面对这样的选择答案自然也不同,最后收获的人生也不同,生活都是自己过的,在网上大杀四方也逃不过线下的柴米油盐。当对方真心喜欢你,就意味着无论你的条件是什么样的,对方都会觉得你“值得”,甚至会因为害怕自己配不上你而诚惶诚恐,无论TA在世俗意义上多么“优秀”;反之,如果对方拿着一套公式和标准对你挑三拣四,强调“你不配”,或者“我本可以找到更好的”,这段感情其实已经亮起了红灯,与其愤愤不平,赶紧跑路才是正理。
最后,说点刺激的,聊聊上海户籍所谓的“大龄剩女”(这个词本身就比较那啥)择偶标准以及所谓“上海户籍”的婚恋行情。下面引用我老公的观点,因为我作为一个非上海人其实也不太懂,而他从小在上海长大,中学大学和工作的圈子都是上海人,自己又曾经长期在本地相亲市场上作为男性流通,应该是深有体会。我们讨论相关问题时他是这样评价的:
1.上海的婚恋市场上女多男少,男性特别吃香,选择权很大,而优质的女孩却很难找到满意的男士——前提是,在上海没房子的男的不算人。(我替他找补一下,也就是如果男士没房或没有买房实力和计划,根本不会有人把你带进这个所谓“婚恋市场”)
2.上海大龄女孩在婚恋中要求很高,但是她们不会降低标准,也没必要降低标准。因为她们大多数自己单身就活得很自在,结婚不是必选项,大多数本着“遇到合适的就快乐结婚,遇不到就快乐单身”的原则。
3,上海人原则上只和上海户籍的人通婚,结婚非常非常在意对方是不是“上海人”(甚至外地落户的都不考虑,我之前看过一则90年代的上海本地新闻,甚至上海土生土长的市民因为户口本上的祖籍一栏是苏北地区,都被父母要求退婚的极端案例),原则上男女都是这样,实践中女方更坚持这一点。(我再替他找补一下,其实外地人也不太爱和上海人结婚,其中对上海女比上海男更不接受一些,主要是认为女方“要求高”)